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探索与体会

时间:2022-10-22 04:00:34

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探索与体会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呢?结合我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发现:只要我在上课时穿插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哪怕只有一点,决大部分的学生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别认真,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例如:在上《认识钟表》一课时,我就发现班上有的同学戴着手表,于是我就问:“你为什么要戴手表呀?”有孩子说戴手表可以知道时间,上学就不会迟到。接着,我又问:“手表有什么作用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说:可以让我们按时起床,上学不迟到;可以让我们按时上下课……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熟悉的生活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所学课题“认识钟表”,从而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二、在情境中引入数学

用生活中看得到、用得着、有趣的图示、画面和语句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情景,如猜数游戏、套圈游戏;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数学,如“高矮”、“长短”、“轻重”;有生动描绘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的“整理书包”、“整理房间”、“乘车”、跳绳“等这些内容,不仅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观察生活,体会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而且符合学生好动好玩天真活泼的特点,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置学生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也可以看作是他们的“生活情境”。虽然这种情境是虚拟的,但对他们来讲这种虚拟情境有着比生活还真实的意义,因此可以利用这点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在教学《0的认识》时,从学生熟悉的童话“小猫钓鱼”引发新知,给学生一种亲切感。猫妈妈有三个孩子,一天猫妈妈对他们说:“你们都长大了,也要学着自己做些事情,今天,你们就学和自己去钓鱼吧。”他们就兴高采烈地来到了河边,三只小猫分别钓到了几条鱼呢?当一只小猫垂头丧气地说一条也没钓到。这时,学生的问题欲望被激起,像这样一个东西也没有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从而引出数字“0”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故事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也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活动。

三、在练习中运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一种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及组合图形的计算后,我尝试着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家有一间两室一厅的住房,如图:你能帮帮他算一算这两室一厅的住的面积有多大?要计算面积有多大我们先要测量哪些长度的面积?在给出一定的数据后让学生们计算;接下来我还让学生们回家测算一下自己家的实际居住面积。在这样一个实际测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再如:两步应用题之后的教学,我让学生“创作”应用例题,学生们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份鸡翅8元,一个汉堡包比它贵4元,我吃了一份鸡翅和一个汉堡包,你们说我用了多少元?”;“我的妈妈上午买了一斤青菜,买的萝卜是青菜的两倍,请问我的妈妈一共买了几斤菜?;《西游记》有62集,《西游记续集》比它多5集,《西游记续集》有多少集?”学生们编应用题时眉飞色舞的神态,夸张的动作,幽默风趣的语言常常引起哄堂大笑。由于题材来自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学生发言积极、语言流畅,思维呈多极化和多元化,得出“雪融化后是春天而不是水”的新思路,因创造而倍感兴奋,更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在设计中发展数学

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景,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如教“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来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上一篇:妙记“凸透镜成像规律”口诀 下一篇: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沟通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