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品德教材的凭借与范例作用例谈

时间:2022-10-22 03:12:17

充分发挥品德教材的凭借与范例作用例谈

教科版《品德与生活》是以呈现多重对话形式设计的,配有相应的图片,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具有活动性、意义生成性、延展性等特点。作为教材,仅仅是一种凭借和范例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采取相应的互动性、活动性、亲历性、开放性等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

一、从教材的图片话题中花心思进行互动性教学

该教材主要是从儿童、成人、师生、文本等多重对话角度设计的,教学时,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师生、生本、生生之间的多重互动对话教学。

1. 师生间的对话互动。

该教材在素材、图片、话题等方面为师生间的对话提供了方便和指导。例如,该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我们的老师真好》一课安排了三幅图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找老师的“好”在哪里。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表象和生活经验建立起联系,并从中引出话题,引导学生与教师面对面零距离对话。师生围绕问题展开对话时,是通过图片、课件、角色表演等多样化手段进行的,过程是淋漓尽致的生活化。

2. 生本间的对话互动。

该教材设计了大量的留白,方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结论在这些空白里进行倾诉表达,补充教材,达到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双向建构。例如,第三单元《认识好朋友》一课留有这样的空白――你也可以试着做一张漂亮的名片,让学生动手设计名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空白,引导学生从内容、形状、颜色等方面进行补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意,施展个性。

3. 生生间的对话互动。

该教材的呈现方式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它为学生的同桌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提供了平台。例如,第四单元《我的家》一课,教材留出了一处空白,让学生贴上“全家福”。当学生把“全家福”贴在空白处后,可让学生与同桌进行“谈天说地话我家”活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互动,交流信息、共享收获、实现学生间的视界融合与心灵碰撞。

二、从教材的活动性特点上花心思进行活动化教学

新教材具有活动性特点,我们要在它的主题活动上下工夫,实施活动化教学。

1. 开展富有生活性的活动。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捕捉儿童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材料结合起来,适当补充校本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事例,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如,在教学该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神奇的手》一课时,教师采用交流回忆、实践体验等方法,唤起学生对会做事的手、会说话的手、会表演的手的认识。

2. 开展富有体验性的活动。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1)设计问题情境。如,该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自然里的悄悄话》一课的最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对大自然说悄悄话的环节。(2)创设模拟情境。如,教学该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国旗?摇国旗真美丽》时,笔者在课堂创设了模拟升旗仪式。在这一情境中,学生们自觉地肃立敬礼,感受与体验庄严的升旗仪式,爱国情感得到升华。(3)提供现实场境。教学《国旗?摇国旗真美丽》时,在进行热爱国旗教育的活动环节中,笔者播放了一组来自学生生活中的镜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辨别是非,在情境体验中升华了道德情感。

3. 开展富有拓展性的活动。

在课堂主题学习后,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一些操作性强、丰富多彩的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在实践中磨炼,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升华。如,在学习了该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亲大自然”这一主题后,教师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开展“寻宝物”“猜果实”等活动,让品德教育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达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三、从教材的意义生成性特点上花心思进行亲历性教学

1. 实践性亲历教学。

(1)角色扮演体验。例如,教学第四单元《这是我的心意》一课时,教师用深情的语言激励说:“在家里,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而你了解父母的需求吗?你体贴关爱过父母吗?请同学们按照提示进行表演,老师要看谁最了解父母,谁最能把体贴关爱父母的那种爱表演出来。”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去换位体察他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感受。(2)亲身实践体验。如教学《我给妈妈过生日》一课,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自己设计的和家里人过生日的活动,从中表达了对家人的爱和关心,体验家庭的温馨和快乐。

2. 心理性亲历教学。

(1)移情性体验。如《这是我的心意》一课的教学,教师创设情境,结合课件绘声绘色地讲述:今天是明明的生日,爷爷为他买来了生日蛋糕,爸爸送给他一份生日礼物,妈妈为他准备了一桌好吃的菜,全家人其乐融融,为他庆祝生日。如果是家里的其他人生日,明明会怎么做?怎么想?大家替明明说一说。这样的移情体验架起了学生通向他人心灵的桥梁。(2)反思性体验。如第四单元《我的家》一课的教学,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在座的每个同学都是在父母的养育中一天天长大的,父母对我们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请回顾一下,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通过这样的反思性体验,学生的经验获得了改造和重组,自身的认识和情感得到了提升。

四、从教材的延展性特点上花心思进行开放性教学

教师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如第五单元“亲亲大自然”可设计4个活动,用连续的2个课时完成。

1. 赤脚大仙行走校园。

学生自主组成若干小组到校园各角落走一走,谈谈当一回赤脚大仙的感觉。

2. 与大自然交朋友。

学生按兴趣组成小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认识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

3. 亲近大自然,听听大自然的悄悄话。

听自然声音(课件:鸟语、蛙鸣、狼嚎、狗吠、鸡叫……);闻自然香味(吸吸小鼻子,交流闻到了什么);看自然美景(课件:彩霞满天、流泉飞瀑、高山大漠、月朗星稀……)。

4. 对大自然说悄悄话。

学生自由组合交流。开展开放性教学,课堂才会多姿多彩,亮点多多,学生才会在自我感悟中迸发出生命的智慧,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作为教材的《品德与生活》不仅是课程的载体,而且还是话题,是凭借,是范例,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运用教材,优化教学策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拓展思维训练的“三度”空间 下一篇:善导会问,渗透运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