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案例报告一例

时间:2022-06-20 07:40:33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案例报告一例

摘要:本案例通过对一名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咨询,对求助者的不适行为进行了分析和解释,使其认识到不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原因,并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放松训练法进行心理疏导。经过4次咨询之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求助者的情绪和行为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学习兴趣提高,能够与同学正常交往和基本上能够适应住宿生活。

关键词:大学新生;焦虑;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30-03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王某,女,汉族,18岁,某高等医学院校新生。出生于普通农村家庭,足月顺产,发育正常,正常年龄上学。现身高1.58米,微胖。无烟酒等不良嗜好,否认家族精神病史及重大身体疾病史。父母都是农村户口,现同在某县城打工,经济情况一般。求助者之前跟父母同住,没有独立生活经验。初中之前,由于家中经济条件差,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求助者一人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照顾。小时候非常乖巧,小学期间学习一直很好,父母也对她寄予很大的期望。四年前,为了给女儿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父母在城里买上了楼房,将女儿接到了城里上中学。求助者情绪低落,焦虑,易激惹;伴有失眠,食欲减退,头昏乏力,有时觉得胸闷憋气,入学后体检显示无器质性病变。求助者学习效率下降,不愿与父母交谈,与同宿舍同学关系紧张。心理测验结果:SAS标准分:58;SDS标准分:54;显示求助者有轻度的焦虑、抑郁情绪。EPQ:P52,N60,E40,L40,显示求助者性格为内向不稳定型倾向。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焦虑、失眠伴情绪低落1月余。

2.个人陈述:我于1月前开学,就读于某高校。按说大学生活是令人向往和快乐的,但对我来说却是痛苦。我之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在外面住宿,对住校生活非常不习惯。宿舍同学睡觉太晚,说话吵闹、打电话,就连厕所马桶的冲水声也使我很烦躁。入校后的第一天晚上我就失眠了,此后每天晚上睡不好。接下来的日子简直是折磨,我焦虑,失眠,食欲减退,头昏乏力,学习效率很低。害怕进宿舍,与同宿舍同学关系也不好,我心里很烦,但尽量不和同学争吵,我觉得我对她们已经挺好的了,但她们一点也不理解我,也没人安慰我。听说学校考试挺严格的,自己又学不进去,学习方面一点信心也没有了,老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现在,除非天气突然变得很好,或者家里有重大喜事,以及老同学来找我玩以外,我都高兴不起来。我都这样昏昏噩噩的过了一个月了,觉得好难受,为什么非要住校呢,再这样下去我就完了,你快帮我想个办法吧。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心理咨询师观察的结果:由母亲陪同前来咨询。求助者穿着符合时宜,情绪有些紧张并且稍有低落,说话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语言顺畅、有条理,有自知力,主动要求帮助,没有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在谈及学生住宿情况时,情绪反应激烈,但交谈过程很顺利。

2.母亲反映的情况:小时候长期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四年前转到城里和父母住在一起有些不习惯,经常一个人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喜欢安静,受不了吵闹的环境。平时父母与孩子交流的不多,亲子关系还算正常,孩子的睡眠也一直挺好。高考还算顺利,考入一所二本类大学。进入大学后孩子老打电话说,实在受不了住校生活,说自己学不进去,情绪低落,容易发怒,为此骂过她几次,情况没有好转。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求助者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焦虑、情绪低落;失眠、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与同学关系紧张。

(二)初步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

(三)诊断依据

(1)求助者入学后曾进行全面体检,无异常。(2)根据郭念锋教授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三项原则[1],并且该求助者主动求助,自知力相对完整,逻辑思维清楚,没有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能够排除精神病性疾病。(3)求助者的焦虑情绪由具体的现实问题,即不习惯住校生活引起,与处境相符,为常性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4)求助者出现问题的时间只有1个月;内心痛苦,但基本上能正常进行学习生活,只是效率下降;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但不严重;不良情绪主要局限在宿舍里,没有泛化,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四)原因分析

1.生物因素:女,19岁。

2.社会因素:①初次离家独自住校。②长期跟父母缺乏交流,缺乏社会支持系统。③中学时由农村转入城里,环境陌生,通常独自一人在家,缺乏与周围同龄人的交流。

3.心理因素:①认知因素:与同学交往时,运用了“反黄金规则”,认为“我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必须对我怎么样”,“别人必须喜欢我,接受我”,而求助者自己却做不到“必须喜欢别人”,这是不合理信念中的三个特点之一的“绝对化要求”,因为我们不可能要求别人一定要为我们做什么;对失眠引发的焦虑抑郁情绪及后果过分夸大,认为这样下去自己就完了。②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不能找到有效的办法排解不良情绪。③个性因素:性格偏内向,喜欢安静,受不了吵闹。

(五)鉴别诊断

(1)与严重的心理问题鉴别:严重的心理问题是有非常强烈的刺激事件引起,求助者对此事件反应强烈,并且该内容已达到泛化,已经对求助者的社会功能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病程一般超过2个月。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不严重,社会功能受损不严重,持续的时间也不长,不到一个月,可排除严重性心理问题。(2)与神经症鉴别:根据许又新教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求助者属于常形冲突的类型。且病程短,不到一个月;仅仅有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不良的情绪反应无泛化,可排除神经症的诊断。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初步诊断的结果以及心理咨询目标的特征[2],通过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为:

(一)近期目标

(1)改变求助者认知,让其接受现实,正确看待住校生活,同时消除不合理观念,不能因为焦虑失眠就认为自己一切就完了;学会正确运用“黄金规则”,即“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也就是“你希望别人对你好,你就对别人好;你希望你有困难时别人帮助你,在别人有困难时你就应该去帮助别人”。(2)减轻求助者的焦虑、抑郁情绪。(3)改善行为,增加与同学的交往。

(二)远期目标

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与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的完善,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2]。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原理

1.方法:依据心理问题的性质、程度,另外求助者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领悟力较强的个人特点,对该案例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中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2,3]和放松训练[4]。

2.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认知因素来改变情绪[2]。其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是外界的诱发事件,B是人们的认知,也就是信念,C是情绪和行为的反应。治疗的核心是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来改变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3.放松训练的原理:又叫“松弛训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属于行为治疗技术之一[2]。通过放松训练,使求助者能够随意地放松自己全身的肌肉,能够保持轻松的心态,从而达到缓解紧张情绪以及焦虑的作用。

(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在咨询方案具体实施前,首先告知求助者咨访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要求求助者积极思考,提出问题,配合咨询师的工作。

其次决定咨询安排。与求助者进行协商之后,定于每周一下午课外活动咨询一次,每次50分钟,如有变动及时通知对方。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过程

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建立咨询关系和心理的诊断阶段。(2)领悟阶段。(3)修通阶段。(4)再教育阶段,即结果的巩固与结束阶段。

(二)具体咨询过程

1.第一次咨询:2014年9月29日。

咨询目的:(1)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2)了解基本情况。(3)确定主要问题。(4)形成初步诊断。

咨询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咨询过程:(1)填写登记记录表,询问求助者的一般情况,介绍咨询过程中的相关事项。(2)进行摄入性会谈详细了解该求助者求助的问题性质和严重的程度以及该问题的成因。(3)说明心理测验的目的,如何进行心理测验,该求助者选用的测验有SAS、SDS、EPQ。(4)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做出初步分析。(5)形成初步诊断。(6)确定咨询目标。(7)布置家庭作业:请求助者回忆在高校住校的细节,下次谈谈自己对焦虑、失眠原因的认识。

2.第二次咨询:2014年10月07日。

咨询目的:(1)进一步巩固与求助者的关系。(2)分析问题的原因。(3)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使求助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的问题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之间的关联。(4)让求助者学会放松训练法。

咨询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法。

咨询过程:(1)对求助者家庭作业情况进行反馈,分析其存在的不合理的信念。(2)详实仔细的介绍ABC理论,让其接受这种理论及对自己问题的解释。(3)布置家庭作业:A、与日常生活事件相结合,使求助者反思自己存在的不合理信念,然后做好记录。B、每日做放松训练3次,每次10分钟。

3.第三次咨询:2014年10月14日。

目的:(1)与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2)帮助求助者转变思维,放弃其不合理信念,代之以合理的信念。(3)进一步掌握放松训练法的动作要领。

咨询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法。

咨询过程:(1)对求助者家庭作业进行反馈,对其表现及时给予鼓励。(2)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主要针对求助者认知中存在的“反黄金规则”和“糟糕之极”进行辩论。主要是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中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部分摘录如下):

咨询师:你说一下让你处于现在这样的情绪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求助者:主要可能是因为舍友太吵闹,与她们关系不好,她们都不理解我,也不主动安慰我,这让我感觉接受不了。

咨询师:我很能理解你现在的痛苦,这是很多像你一样的大学新生在刚开始集体生活时,经常会碰到的事,可是也不是所有人都出现了像你目前这样的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你说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咨询师:这是因为对同一事物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不同的看法及想法又能导致情绪反应的各自不同。

求助者:……

咨询师:例如,同样是面对考试不及格这件事情,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同学会这样想:这次考试没发挥好,太让人伤心失望了,可能是我复习得太不细致了。还有同学可能会这样想:我简直一无是处,糟透了,笨死了,连个小小的考试都考不好,我真没脸见别人。如果你就是上面所说的第一位同学,你会有怎么样的情绪反应呢?

求助者:我会因考试的不及格而伤心和难过,可是我知道找到失败的原因很重要,我会找出原因努力下次考出好成绩。

咨询师:你做的很好。那如果你就是第二位同学,又会怎么想呢?

求助者:我想我应该不只是伤心和难过了吧,应该是非常焦虑以及郁闷了吧!

咨询师:你看,面对同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外界的诱发事件(A),不同的信念(B),造成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C)却迥然不同。可见影响C因素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B因素(信念)而不是A因素(外界诱发事件)对吗?

求助者:嗯,是这样的。

咨询师:这就是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可以改变自己的什么呢?

求助者:哦,我好像明白了,我应该改变我的想法,来改变我的情绪反应,而不是来改变外界发生的事件。

通过对求助者的积极引导,使其渐渐的认识到了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并不是完成的由外界诱发事件决定,是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来改变的。

(3)学习、巩固新的合理信念。(4)放松训练。(5)布置家庭作业:填写RSA报告表两份。

4.第四次咨询:2014年10月19日。

咨询目的:(1)巩固上次的咨询效果。(2)心理测验。(3)鼓励增强信心,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成长。

咨询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

咨询过程:(1)检查预留作业,反馈咨询的效果。(2)心理测验,选用SAS、SDS。(3)总结评估咨询过程及效果。(4)鼓励求助者将咨询方法用于生活中,制定行为目标,以促进其人格完善。(5)结束咨询。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己的评估:通过4次咨询之后,求助者情绪明显好了,学习兴趣增加了,尽管入睡时间还较长,但每天基本能保证足够睡眠,关键是改变了对失眠的看法。对住宿环境基本能够接受,与同学关系改善了。

2.求助者辅导员的评估:求助者心情开朗多了,与同宿舍同学相处融洽。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3.心理测验前后对比:心理测验结果:SAS标准分:46,SDS标准分:46。测验结果前后对比有明显的好转,说明求助者已经不存在有临床意义的焦虑、抑郁症状,可视为咨询有效的评估的依据。

4.咨询师的评估:通过4次咨询,近期目标已经完成,该求助者的焦虑的情绪和抑郁的情绪基本上不存在了。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效率较之前有所提高,与同学关系改善了,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得到改善,对住宿环境基本能够接受。最终目标:求助者掌握了一定的咨询方法,建立起了正确的认知观念,并能在生活中自觉的运用,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4]王长虹,丛中主编.临床心理治疗学(第二版)[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5]Mahesh Kumar Arora,Maninder K.Kainth. Learners’ Percep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Engineering Institutes in Punjab[A].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Languages and Social Sciences(ICHLSS) &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Business,Economics,Law and Public Policy(ICBELPP)[C]. 2015.

上一篇: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校企共育学践结合”模式探... 下一篇:新时期会计任务、会计职能、会计目标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