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女教师:用双手托举三岁幼儿的生命

时间:2022-10-22 03:06:55

最美女教师:用双手托举三岁幼儿的生命

“智勇双全临危不惧,舍己救人品德高尚。”10月8日,双节假期过后的第一天,汨罗市城郊中学老师胡奇卉收到了一面鲜红的锦旗,这是一对年轻夫妇赶了个大早送到学校来的,同时送来的还有一封感谢信。

临危不惧 女教师义举感动乡邻

9月30日,中秋节。

在这样一个合家团聚的日子里,胡奇卉骑着电单车,提着滋补汤,匆匆前往市一中,准备为父亲送上女儿的一片孝心。就在屈原桥往市一中转弯的地方,她被一阵叫喊声吸引。循着众人的目光,她看到“立邦漆专卖”的广告牌上方,正悬着一个不到3岁的小孩,随时有从上面掉下来的危险。“天啊!”胡老师忍不住惊呼出来。她赶紧停住车子,迅速跑到广告牌下,站在小孩的正下方,仰头鼓励孩子往上爬。惊慌失措的孩子回头看了一眼这位身材高大的阿姨,反而松掉了已耗尽全力的双手,“砰”地掉了下来。身高近1.7米、曾接受过严格体育训练的胡老师赶紧用双手接住孩子,并顺势做了一个向前冲的动作,希望将孩子下坠所受的伤害降到最低。孩子稳稳当当地落在胡老师怀中!停留片刻,受到惊吓的孩子边哭边叫着“妈妈”跑开了。孩子的妈妈闻讯赶来,呆呆地抱着劫后余生的小家伙,久久无语。

8天后,提及当时的经历,孩子的父亲何伟仍然心有余悸:“当时孩子睡在卧室里,我在外面散步,孩子的妈妈在厨房做家务,因为担心他醒来后到处乱跑,我们便把卧室门反锁住了,孩子醒来后出不去,竟从没有护窗的窗户上爬了出去,外面的平台只有50厘米宽,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孩子没站稳,从平台上滑了下去,悬挂在屋外一块近6米高的广告牌上,当时情况万分紧急,如果不是胡老师及时施以援手,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孩子的父母几经辗转找到胡老师家,不到3岁的何淄程仅凭下坠时匆匆的一瞥,就从人群中认出了救他于危难的胡老师。人多时,他会满世界找胡老师带他玩;妈妈不在时,他会可爱地抱着胡老师,撒娇地叫“妈妈”,只叫得胡奇卉幸福得心发颤!

侠肝义胆 英雄之举绝非朝夕

年近不惑的胡老师言行间颇有一股男儿侠气,“父母膝下无子,从小见我身材高大便当男孩子养着,父亲病着,我经常抱着他往返于病房与检查室之间,呵呵……”

不止是孝心可嘉,同事眼中的胡老师还有另一番魅力:“旅游时的澍澍(胡老师的小名)最可爱,同事背不动的东西她都抢着背,俨然是我们这些柔弱女教师的保护神。”

“每次无偿献血,她都抢着报名,至今已经献了4次血。”城郊中学校长陈阳平说,“胡老师的义举绝非偶然,既是为人师表的必然体现,更是她为人处事的一贯风格。”

的确如此。年幼的胡奇卉就曾有过两次救人的英雄经历:小学四年级时,外婆村子里一位3岁幼童坠落水中,正是严冬时节,不满10岁的胡奇卉毫不犹豫地跳到齐腰深的冰水里,用双手托起小孩,顽强地撑到大人赶到将他们双双救起;还有一次,也是在外婆家的村子里,读初中的胡奇卉在晒谷坪里玩,听到池塘里传来救命声,她连忙赶过去,只见洗衣条石旁浮着一个小孩,她赶紧跳下水,奋力将小孩推到条石上……

“你们是不知道哦,澍澍刚参加工作时就资助班上一位姓易的学生,直到他读大二为止,后来这个学生考上了华东理工大学的研究生,现在在上海工作。”一位心直口快的同事在旁边插话,胡老师不好意思地笑了。

谈及这位资助了近8年的学生,胡老师颇有些自豪:“当时,他在我们班读初二,成绩很好,发言常有惊人之处。有一天,他突然没来上学,我一打听才知道他父亲靠拉板车为生,母亲有癔病,在家喂猪勉强度日,不巧碰上了骗子,连本带利全赔了,连儿子的学费都成了问题。”了解到这一情况,胡老师又惋惜又心痛,当天放学后,月工资仅一百多元的她跑到易同学家中,向他父母承诺:资助易同学大学毕业前的所有学费!

“现在,他逢年过节总要来看望我……”说到学生的成功和感恩,胡老师的眉宇之间尽是自豪和满足。

教书育人 她是人人满意的好老师

“谁能说说文艺复兴的先驱是谁?”

课堂上的胡老师,神采飞扬,自信满满。在刚刚结束的汨罗市初中教师说课竞赛中,她载誉而归,被同事笑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当年,她可是在汨罗素质教育对外推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哦。”面对同事的夸赞,胡老师笑称“好汉不提当年勇”。

原来,上世纪90年代汨罗素质教育风生水起之时,曾推出过《素质教育推介课》的光盘,其中初中历史科目的推介课就是由胡老师录制的。在湖南省学科教学竞赛中,她曾代表汨罗参赛,并获得全省二等奖。

“澍澍是我们城郊中学初三历史科的把关老师,每年都要任教初三几个班的历史,成绩一直稳居全市前列。”城郊中学办公室主任郭映红老师告诉记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采访虽然结束了,胡奇卉老师自信爽朗的音容却始终盘桓在记者脑海里。正是有着像胡老师一样侠肝义胆的人,美德的种子必将洒满罗城大地,开花结果,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汨罗市教育局)

上一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现状 下一篇:集合住宅中的灰空间与交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