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动过速142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22 02:49:44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动过速142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将14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首剂3~5 mg/kg胺碘酮10 min内静脉注射;再以1.0~1.5 mg/min维持,室速被有效终止;以200 mg/d胺碘酮作为长期维持量。对照组应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胺碘酮;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a)-074-02

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严重的快速心律失常,可发展成心室颤动,致心脏性猝死。同时有心脏病存在者病死率可达50%以上,为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常见病因[1],必须及时诊断,适当处理,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2]。我院2007年12月~2009年12月运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动过速142例患者,效果安全可靠,现将相关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2月~2009年12月,两年间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行动过速患者142例,其中,男89例,女53例;年龄25~69岁,平均45.2岁。治疗组82例,男50例,女32例;对照组60例,男39例,女21例。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危重疾病,治疗应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生命,本组患者均常规治疗心肌梗死,尽早实施再灌注,使梗死部位血管再通,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急性期之后,根据室性心动过速的病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应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利多卡因0.5~1.0 mg/kg静脉滴注或缓慢推注,必要时可每隔10~30 min重复,总量不超过5 mg/kg。治疗组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首剂3~5 mg/kg胺碘酮10 min内静脉注射;再以1.0~1.5 mg/min维持,室速被有效终止。24 h总量不超过1.2 g,以200 mg/d胺碘酮作为长期维持量。

1.3 辅助检查

服药期间复查心电图,并注意心率、心律及血压的变化。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心律转复的成功率和病死率。有效:室性心动过速转复为窦性心律。无效: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者恶化为室扑或者室颤。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142例患者进行治疗后,5~10 d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治疗组死亡患者7例,对照组患者死亡18例。1个月后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室速得到控制,病情稳定。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χ2=5.78,P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对照组患者出现嗜睡2例,感觉异常3例,低血压2例;治疗组患者出现恶心2例,局部静脉炎15例,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出现头痛患者2例。患者病情均较轻微,未影响相关治疗。

2.3 随访情况

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工作,嘱其不适随诊。本组出院患者随访一年,未见药物相关并发症如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复查胸片无明显异常。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3-4]。病情严重,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而研究发现75%~95%的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多发生于起病后1~2周内,尤其24 h内。心电图呈现弥漫性异常。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又会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使心律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甚至恶化为室性扑动或者室性颤动,增加危险性,威胁患者生命[5]。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为胺碘酮,因其安全可靠有效的特点,被广泛应用。

胺碘酮为目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有效药物之一,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6-7]。它延长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减慢传导速度。减低窦房结自律性,对房室旁路前向传导的抑制大于逆向。由于复极过度延长,心电图有Q-T间期延长及T波改变。静注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 但通常不抑制左室功能。对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可影响甲状腺素代谢。胺碘酮的半衰期长,故服药次数少,治疗指数大,抗心律失常种类多。同利多卡因作用快、消失快;只有注射制剂,无口服制剂;肌注吸收慢,15 min才能达到血药浓度等方面进行比较时,胺碘酮具有自己的特点。胺碘酮应用时也会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如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静脉给药后常发生静脉炎[8]、可引起或加剧心律失常,静脉给药的心血管致死性反应发生率比口服用药高等等,应用时要注意剂量的把握及对不良反应的预防。

综上可见,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疗效理想,且较为安全可靠,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凯.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66例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09,1(11):73.

[2]惠丽超.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0(4):337-338.

[3]程炜.11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1):157-158.

[4]钱钧.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87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9):35-36.

[5]刘刚.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150例临床报告[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29-31.

[6]王林.胺碘酮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2):62-63.

[7]吴洪霞.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30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84-85.

[8]樊君娜,孔令雪,管胜华.静脉注射胺碘酮不良反应的预见性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11):2963-2964.

(收稿日期:2010-01-26)

上一篇: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及... 下一篇: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病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