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对我国居民消费和物质资本积累的影响

时间:2022-10-22 01:25:37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对我国居民消费和物质资本积累的影响

【摘要】 本文在明确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和物质资本积累机制的基础之上,就劳动收入份额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和物质资本积累的实际影响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劳动收入份额与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和物质资本积累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居民消费 物质资本积累

新剑桥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是调整功能收入分配以保证经济发展所需的储蓄和资本积累。劳动收入份额与国内消费需求和物质资本积累的关系是经济学领域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评估劳动收入份额对我国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和物质资本积累的实际影响,以检验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为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改革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劳动收入份额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机制

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直接决定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决定消费需求的总量和规模,间接影响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

1、消费需求总量

从微观角度来看,需求被定义为:“一定的价格条件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数量的总和”,只有同时满足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两个条件,才构成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个人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数量由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预算线决定,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增加消费需求:一是保持消费者的收入不变,降低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二是保持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不变,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无论通过那一条途径增加消费需求,都是以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消费者的预算线向外移动为前提条件。Schefold(1997)认为,人们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在转到更高层次的需求之前,基本需求必须被满足。Lavoie(2004)进一步指出,如果消费具有层次性,那么收入水平决定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如何向上移动到金字塔顶,如何从核心的基本需求到较高的需求,如何从底层级需求向高层需求移动。

海闻认为,各国对同一商品的需求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入水平不同。中国人对汽车的需求量不如美国和日本,不是因为中国人不能开汽车,也不是中国人不爱开汽车,而是在中国的收入水平上许多人买不起汽车。同样,对耐用消费品、医疗保健、高档住宅等商品的需求,发达国家都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对粮食尤其是基本谷物的需求,发展中国家则相对较高。这种需求上的差别是由收入水平不同造成的。

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的需求总量以及需求的层次性,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总消费需求的大小,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与否以及产品使用价值的实现,最终决定投资需求能否扩大。

2、影响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是反映消费需求强弱的一个重要变量。边际消费倾向提高意味着人们消费需求欲望的增强和消费需求的扩张,边际消费倾向缩小意味着人们消费需求欲望减弱。假定社会中存在资本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分别获取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劳动收入份额变动通过改变资本和劳动所得,使总体平均消费倾向发生变动,进而引起消费需求总量和结构发生变动。

凯恩斯认为,劳动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资本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一种社会常态,这一学说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一定能够使总需求增加。Kaldor(1960)则从事实和理论两个角度来证明这一学说的正确性。他以美国的数据为例,得到利润的储蓄倾向达到70%,个人收入的储蓄倾向仅在5%左右的结论,来自于其他国家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出相似的结果。Kaldor进一步分析认为,来自利润的储蓄倾向高于劳动收入的储蓄倾向的理论基础在于:剩余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每年都有相当大的波动;企业的增长与企业的积累紧密相关:因为企业的借债能力受限于企业的自有资本,后者是企业经营规模增长的必要前提条件。除此以外,从凯恩斯主义的角度考虑,在充分就业或接近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储蓄率的差别是资本主义系统保持稳定的条件。因为如果这些差别不存在,任何需求增加导致的价格提高将导致生产累积性的膨胀。

令?茁1、?茁2分别代表劳动收入者和资本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在规模收入分配保持不变的假定条件下,只需证明?茁1>?茁2,就能够说明总产出中劳动收入占比的改善能够扩大消费需求。来自于很多国家的数据检验都得出了上述结论。Marglin and Bhaduri(1990)发现,在1960―1985年,样本中的16个OECD国家利润收入和工资收入的储蓄倾向之差是0.37;Bowles and Boyer(1995)估计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平均的利润和工资收入储蓄倾向的差别是0.46,Naastepad and Storm(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1960―2000年间,OECD国家平均的利润和工资收入的储蓄倾向相差0.36;Stockhammer and Ederer(2007)发现,在澳大利亚,工资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是0.74、利润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是0.44;Stockhammer et.al(2007)的研究数据证明,2005年欧洲地区工资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是0.58,利润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是0.16。这些研究结论都说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功能收入分配的变化可以极大地增加消费需求。沈坤荣、刘东皇(2011)对我国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他们发现,工资和利润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76和0.09,表明GDP中由利润收入转变为工资性收入1个百分点,会使居民消费支出提高0.67个百分点。

二、劳动收入份额对物质资本积累的作用机制

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供求条件以及不同作用机制下,劳动收入份额对资本积累具有不同的影响。

1、储蓄和利润机制

古典、新古典和新增长理论认为,资本积累依赖于储蓄。如果不考虑政府储蓄,国内资本形成将主要通过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完成。个人储蓄动机强弱与人们的贫富程度有关。由于居民的大部门收入被用于生活消费,所以储蓄水平较低;企业的储蓄用于盈利的目的,储蓄倾向较强(Kaldor,1960),国内资本形成就主要依赖于企业储蓄。所以,斯密认为,节约增加资本、浪费减少资本。马歇尔、刘易斯等人指出,储蓄差不多完全从资本和利润中得来,企业利润是储蓄的主要来源。因此,资本和劳动要素之间的不平等分配有利于形成一个富裕阶层,进而有利于储蓄增加和资本增长。

最早进行工业化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其工业资本的形成途径之一就是依靠支付给工人较低的工资进行企业的自我积累。根据有关资料,尽管英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率在1780―1851年为0.8%,在1856―1973年为1.4%。但在18世纪乃至19世纪,这种增长速度和英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家剩余价值的增加相比,还是相当缓慢。因而,当时英国企业的利润率相当高。

钱纳里和斯特劳特指出,当发展中国家存在“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时,可以依靠外资来弥补这两个缺口。钱纳里的“两缺口”模型认为,在开放经济体系下,从均衡的角度来说,一国投资的储蓄不足部分必然依靠大于出口的部分弥补,即“储蓄缺口”必然等于“贸易缺口”,外资进入可以使国民储蓄总水平提高,资本积累规模扩大。

钱纳里和斯特劳特并没有说明发展中国家如何引进外资,从历史上看,利用外资的途径主要包括:暴力掠夺,包括抢劫国外的各种财货、战争赔款等,殖民地经营也是如此;通过正常的商品贸易,从贸易顺差中获取外资;利用高利润吸引国外资本投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往往是被掠夺的对象,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同时依靠采取各种优惠引资政策和低廉劳动力成本形成吸引外资。劳动收入份额提高会通过减少出口、扩大进口的形式缩小贸易顺差、通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利润率阻碍外资进入。

已有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Diwan(2000)运用1975―1995年世界135个国家的数据,从资本产出比角度分析资本积累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他发现,这种影响在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是不一样的。在富裕国家,资本积累越多,劳动收入占比越高,这种结果可能与资本存量越高,劳动力讨价还价能力越强有关;而在贫穷国家,资本积累与劳动收入份额负相关,意味着资本存量较低的时候,劳动力只能够在收入中要求一个很小的份额,才可以吸引外部资本流入。罗长远和张军(2009b)认为,地区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竞争效应,地方政府一方面给予外资企业大量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将低劳动力成本作为招揽投资者的必要手段,从而强化资本谈判能力并使劳动者谈判地位下降。罗长远(2009)的实证检验表明,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对FDI存在显著的负效应。说明劳动收入占比提高不利于外资特别是以中国为出口加工平台的外资的流入。

对于企业而言,利润份额一方面代表未来预期收益,另一方面代表内外部融资能力。一般情况下,当资本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内部融资能力极大地决定其外部融资能力,较强的外部融资能力有助于企业筹措更多的外部资金,以扩大规模。劳动收入份额提高意味着:一方面,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上升,预期利润下降,企业投资意愿降低;另一方面,利润份额下降,企业留存盈余减少,内部融资能力减弱,外部融资能力受到限制。

2、总需求机制

在有效需求不足或生产能力利用不充分条件下,劳动收入份额提高可能与资本积累同向变动。这是因为:劳动收入的消费倾向大于资本收入的消费倾向,劳动收入份额提高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提高产能利用程度。产能利用提高可以增加企业的销售规模预期,促使企业增加投资需求、扩大资本积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意味着总消费需求减少,企业预期销售规模下降,企业投资通过乘数作用下降或停滞,资本积累放慢。另外,在供需严重失衡或企业过剩产能规模很大的情况下,即使利润份额很高,但如果企业家发现自己持有的产能比其要持有的多,他将不采取任何投资扩张措施,甚至考虑减少投资以减少过剩产能(Steindl,1952)。

另外,根据卡尔多的观点,技术进步也能够使企业增加投资需求,技术进步是投资增长的内生解释。因为技术内含于资本存量之中,它将刺激投资。为了通过新技术获得生产率增长,企业必须投资新机械设备。并且基础技术变化越多,对投资影响越大。同时,投资是技术进步的载体,任何技术进步的成果必须通过投资活动才能实现。熊彼特也指出,创新能够周期性的创造新的投资机会。所以,劳动收入份额提高还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机制促进资本积累。

三、实证检验

本文使用全社会固定资产形成占GDP的比例表示物质资本积累,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代表消费需求。

为了确定劳动收入份额与投资率及居民消费率是否具有长期关系,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协整方法进行经验检验,如果判断它们具有协整关系,本文将对它们进行回归分析,以获取劳动收入份额对投资率及劳动收入份额对居民消费率的实际影响。

1、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包含单位根是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前提条件。在判断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与投资率和居民消费率是否存在面板协整关系之前,首先需要检验劳动收入份额(Ls)和投资率(Ir)及居民消费率(Cr)三个变量的平稳性。本文综合使用四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分别是:LLC检验、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Ls、Ir和Cr三个变量的水平序列进行检验时,均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即各变量均是非平稳过程。而对各变量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时,结果显示为平稳过程,说明这三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过程,即I(1)。

2、面板协整检验

本文在面板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做面板协整检验,以确定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有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以具有面板数据协整关系为零假设,使用类似于时间序列中采用McCoskey和Kao(1998)、Westerlund(2005)等方法来构造基于残差的统计检验。第二种方法是以没有面板数据协整关系为零假设,使用类似Engle和Granger平稳回归得到的残差来构造统计量。具有代表性的是Kao(1999)和Pedroni(1999)。

在进行协整检验过程中,本文使用Pderoni(1999)7种统计量:Panel V、Panel Rho、Panel PP、Panel ADF、Group Rho、Group PP和Group ADF。在具体实证检验过程中,当各个统计量给出的判断结果存在矛盾时,Pedroni检验主要看Panel ADF和Group ADF,因为这两个统计量较其他统计量具有更好的检验力(黄乾、魏下海,2007)。表2给出各变量协整检验的结果。从表2可以发现,对于两组变量的协整检验,均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零假设,即说明两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3、面板协整估计方程

考虑到面板数据回归对数据的方差结构非常敏感,尤其是对于本文所使用的省际面板数据而言,本文首先进行序列相关检验和截面异方差检验,结果发现省际面板数据存在序列相关和截面异方差。所以,本文采用PCSE稳健估计方法,回归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发现,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对投资率的不利影响无论在全国还是东、中、西三大地区均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且对西部地区的不利影响最大。从全国层面来看,居民消费率变动的94.2%可以由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来解释,东部和中部地区劳动收入份额对居民消费率变动的解释能力虽然低于全国水平,但均在77%以上水平,且R2较大,显示方程的拟合水平比较好。劳动收入份额对于居民消费率较强的解释能力说明,劳动报酬是我国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一判断与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2006)根据对城乡居民税前收入和税后收入的测算结果比较得出,初次分配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础及主体分配渠道的判断。李扬和殷剑峰(2007)通过分析1992―2003年的资金流量表,得出结论,在1992―2003年间,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比重下降的原因是初次分配阶段劳动收入份额和财产收入比重有所下降。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进一步测算得出,在初次分配中,居民部门劳动者报酬的下降使其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下降了5.99个百分点。常兴华、李伟(2009)对1992―2007年的数据测算发现,无论是住户调查年鉴中的居民收入构成还是资金流量表中居民的收入构成,劳动报酬均占居民收入构成的79%以上。邹红和俞开志(2011)的研究表明,劳动收入份额和城乡收入差距是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的最根本原因;在政府消费支出不变的条件下,居民消费率的增长必须以劳动收入份额增加为前提条件。

四、结论

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劳动收入份额与居民消费率和投资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劳动收入份额增加提高居民消费率,同时制约投资率的增长,这一实证结果与本文的理论预期一致。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为劳动收入份额能够通过居民消费和资本积累机制作用于经济增长。现阶段,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促使劳动收入份额通过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注: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GD10CYJ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3).

[2] 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5).

[3] 常兴华、李伟: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测算结果及调整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9(9).

[4] 黄乾、魏下海: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的宏观经济效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0(4).

[5]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2009.

[6] 李扬:收入功能分配的调整:对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现象的思考[J].经济研究,1992(7).

[7] 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7(6).

[8] 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5).

[9] 罗长远:比较优势、要素流动性与劳动收入占比:对工业部门的一个数值模拟[J].世界经济文汇,2011(5).

[10] 沈坤荣、刘东皇:中国劳动报酬提升的需求效应分析[J].经济学家,2011(2).

[11] 邹红、俞开志:劳动收入份额、城乡收入差距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3).

[12] Bhaduri A. and Stephen M.Unemployment and The Real Wage: The Economic Basis for Contesting Political Ideologie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0(14).

[13] Bowles and Boyer. Wages, Aggregate Demand, and Employment in an Open Econom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Epstein, G.A. and H.M. Gintis (eds.),Macroeconomic Policy after the Conservative Era: Studies in Investment, Saving and Financ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4] Diwan, I.labor Shares and Globalisation[Z].OECD Conference:A Policy Dialogue on the effects of Globalisation, 2000.

[15] Kaldor N.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Distribution[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0(23).

[16] Naastepad C W M, Storm S. OECD demand regimes(1960―2000)[J].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y,2006,29(7).

[17] Schefold B.Normal prices, technical change and accumulation[M].London:Macmillan,1997.

[18] Steindl J. Maturity and stagnation in American Capitalism[M].London:Monthly Reviews Press,1952.

[19] Stockhammer E,Ederer S. Demand effects of the falling wage share in Austria[R].Working Paper,2007.

上一篇:普洱市普洱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略论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及其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