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做中学”教学模式刍议

时间:2022-10-22 12:34:34

小学数学“做中学”教学模式刍议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小学教学体制的日渐完善,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采用“做中学”的情境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对情境整合教学的理论进行介绍,分析了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实用价值,对相关的教育人士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形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教学 数学学习 情境整合189224.

一、创设和谐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做”的兴趣

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情境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主动探索未知,也就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这样,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才能促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学中不仅要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还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数学、发现数学、创造数学,用情境唤醒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望,鼓舞孩子自主的学习。例如,《圆的认识》这一课比较常见的导入新知的方法是:先出示外形是圆形的物体,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所看到过的圆形的物体,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隐去圆形物体非本质的部分显示出“圆”,最后揭题。然而,我却是这样导入新知的:有20个小朋友做“圆环套花”游戏,比比谁最先套中这朵花,不公平的比赛引起了学生的愤愤不平,老师及时引出问题:你能帮助设计一个公平的比赛方案吗?此时学生在强烈欲望的驱动下,凭借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终于设计出了“让小朋友围成一个圆形,花放在圆的中心”的比赛方案。学生在对比赛方案的重新设计中,不仅获得了对圆的感性认识,而且有机地渗透了圆心、半径、圆的半径都相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虽然这是一个虚拟的比赛场景,但却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从而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了“做”中学的本质。

二、创设动手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发现、感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本身就是活动,动作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把数学课设置成一种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到数学知识。结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获取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如在数学“角的认识”中,低年级学生要掌握好角的初步知识,关键要重视操作,因为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的理解和掌握要通过自己折角、摸角、制作活动角、比角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中有所发现、感悟,使用他们初步感知角的形状特征,体验角的变化规律,知道角的大小与两个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形成角的初步概念。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熟悉的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面、棱、顶点等情况。全体同学都充分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到探索过程中去。然后把作为教具的空纸盒展开成平面图,再让学生观察,着重加深对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认识,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里得到全面的反映,这样利用形象手法使学生对概念的形成得到感性材料与感性经验的支持,并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增强内心体验,对概念产生顿悟,进而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掌握概念本质,达到真正的理解。

三、创设合作讨论通过情境,在“做”中理解

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的宝贵、丰富的感性材料。但学生如果只停留在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合作讨论,学习交流动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过程。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说出想法,说出做法,通过语言的内化输出,完成由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课前要求每位学生每人准备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课堂上采用“折、涂、剪、比、想”五种活动方式,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促进他们手、脑、眼、口多种感官并用,真正参与到规律探究过程中去。(1)折的活动:让学生分别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六分之三。(2)涂的活动:让学生分别在纸上涂上颜色。(3)剪的活动:让学生分别剪下涂色的部分。(4)比的活动:让学生把剪下的部分对齐,进行比较。(5)想的活动:想一想你能得到什么规律。这样,学生在活动“五部曲”中,不断操作、猜想、验证,得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整个过程中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做中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抽象概括出规律,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四、创设实践活动,在“做”中培养学生能力

新的实验教材中每单元都专门设置了一至两次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空间,教师可以合理地支配教材,也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和学校背景,改造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引发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如教学《按比例分配》一课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学校组织五、六年级学生到300平方米的学农基地参加劳动,将总面积按2:4分配给两个年级,两个年级种植的面积各是多少?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教师提出问题:五年级与六年级种植面积大小的关系是什么?六年级种植面积与总面积的关系是什么?通过作图、思考、讨论,学生的解题思路活了,争先恐后说出了多种解法。在学生兴致正高时,我紧跟着追问一句:“300平方米的劳动基地还可以怎样分配给两个年级进行学农劳动?”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划分,然后小组讨论,结果又出现了将300平方米平均分成3份、5份、10份、15份等按任意比分配的不同情况。在这节课上,学生在画一画的动手操作中,自己去设计、绘画,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出多种分配方案,充分锻炼了思维的创造性。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流于形式,应是实实在在的。

【参考文献】

[1] 邱洪艳.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04).

[2] 马红云.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J].考试周刊,2009(16).

[3] 韩国银.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1(39).

上一篇:小学口语交际创意表达教学研究 下一篇:浅谈小学实验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