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卫斯理系列》透露出的科技忧患意识

时间:2022-10-22 12:22:46

倪匡《卫斯理系列》透露出的科技忧患意识

摘 要: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小说是科幻小说的代表,除了作品中突出的科幻精神以外,作者还流露出了对科学发展的深深的忧患意识。本文作者将从四个方面阐述倪匡对科学发展的忧患,包括:对电脑的忧患、对核武器的忧患、对生物工程的忧患以及对医学发展的忧患。

关键词:卫斯理;科技;忧患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023-0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便捷,社会也越来越文明,然而人类所面临的危机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前提下,倪匡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卫斯理系列》中透露出了很强的忧患意识。那么小说中的忧患意识是什么?李洁非、张陵曾指出:“忧患意识是那种摆脱了一切个人和实际利害得失的深邃的思虑:它也不是就社会事物而产生的急功近利的心愿,它是关于整个生命本质的内在体验与遐想。”而倪匡的《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在幻想的同时往往也发出了警告,强调科技如果过度发展了,除了会给人带来便捷,同时也会给人带来伤害。那么《卫斯理系列》给读者带来了哪些警告呢?

一、对电脑的担忧

在科幻电影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人类制造出了电脑,但是电脑却反过来控制了人类。其实马克思就在《资本论》中讨论了商品化过程如何威胁人的身份问题。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更指出:“就好像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这个层以上不断生产及复制自己的自身结构一样,物化结构对人类意识的渗透也是越趋深入,越来越像命定,越来越确定。”

在《卫斯理系列》中,读者经常会看到电脑高度发展,它们控制了人类或想要取代人类。《笔友》当中的伊乐就是这样一台电脑,它成为了同人类一样具有思想、具有情感的物体,它已经具有了生命,其渴望爱情的程度,到了人类无法控制的地步。倪匡在作品中借着曼中尉的口为人类提出了警告:“现在,我们不能决定电脑是不是有生命,但是它至少已知道了知识的积累,即使在电脑之中,也可以产生新知识,这实在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如果一旦电脑的思想范畴,溢出了人类的思想范畴之外……”这种事情听起来虽然危险,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它迟早会来的,到那时,我们人类又怎能够战胜电脑呢?

二、对核武器的担忧

科技越进步,武器越先进。我们都知道,现实中的各个大国都有核武器的存在,没有核武器的国家也想要拥有它。但是这样下去,我们的地球迟早会毁灭在核武器之下。

在《卫斯理系列》的小说中,倪匡曾多次提出了对核武器的担忧。在《蜂云》这部作品中他就曾说:“核武器发展的结果是毁灭全人类,各国却在竟造核武器,更有以之为荣者,这就是一个例证。”在《笔友》中卫斯理也曾说:“如果不是你们这些将军,那么热衷于核武器,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你们设立那样庞大的核武器基地,不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使用核武器?现在好了,如愿以偿了!”《仙境》中则呈现了随着科技急速的发展,核能发展到极致所引发的祸害景象。

倪匡正是借助着《卫斯理系列》在呼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停止核竞赛,不要再做残骸人类,后患无穷的核试验,消灭一切核武器,确保世界和平。

三、对生物工程的担忧

生物工程技术本来是在医药卫生方面对人类有着极具贡献的学科,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并存的。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除了有核武器,还有生化武器,而生化武器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威胁绝不在核武器之下,而实际上像生物工程这样的科学技术所研究出的科研成果,如果不善加利用,往往就足以成为毁灭人类的源头。

在《妖火》这篇小说中,科学家张小龙就发明了离析动物内分泌的方法,而犯罪集团就利用这一研究成果来改变人类。随后张小龙又研制出了真菌,“大约只要七分钟的时间,进入人体的真菌,便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和冬虫夏草中的虫一样,徒然拥有一张皮和一副骨,其余的一切,都变成了植物性真菌的盘踞之所。”以此为武器,张小龙与犯罪集团同归于尽。

无论是内分泌的抽离还是真菌的发明,都是生物工程方面的科学贡献,它们应当被恰当的运用到对人类有利的地方去,使人类更进步,生活更美好。但是,如果这样的技术被不法分子所掌握,后果必将不堪设想。

四、对医学发展的担忧

医学的发展,总应该是朝着好的方面的,但我们从思想和情感上是否可以接受医学上的种种变化呢?比如,我们能否接受勒曼医院中培育出的人类身体用于器官的移植?或者一个人在换了新的身体、新的头颅后还是原来的自己吗?我们必须考虑人的生命本质问题,到底什么才是生命,怎样的存在方式就是让自己的生命延续,医学上的种种变化其实并不是都给我们带来福祉。

在《再来一次》中倪匡就为读者们再造了一次青春。作品中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内分泌液,可以使人返老还童,但是接受注射后的人却要变成像三叶虫那样的生物。人人都想再拥有一次青春,现实中的美容产品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研发,但是如果再造青春的代价是这样大的话,我们还会选择青春吗?

人是愿意顺其自然的活着,还是愿意为了达到医学目标就丧失自身作为人的本质,我认为这就是《卫斯理系列》要让读者所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白海珍,汪帆著.文化精神与小说观念――中西小说观念的比较[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上一篇:忆指挥家丁家琳先生二三事 下一篇:浅议杂技青少年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