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经验研究

时间:2022-10-21 11:53:19

沈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经验研究

一、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情况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单位产出效益,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

2008年,沈阳市各县区进一步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力度,不断拓宽农业增收渠道。这里仅以康平县、新民市和法库县为例说明。

2008年,康平县农作物种植总面积9.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了3.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1万公顷,比上年下降了1.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1.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了25.0%。康平县粮食作物总产量达到59.1万吨,比上年增长了2.8%;花生总产量为1.9万吨,比上年增长了58.3%,花生种植面积达到1.0万公顷,寒富苹果等经济林面积达到12.2万亩,极大地改善了康平县农业不合理格局,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2008年,新民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1万公顷,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7.2%;粮食作物总产量83.2万吨。粮食以水稻和玉米为主,总产量分别为35.1和42.8万吨,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2.2%和51.4%。在保持粮食生产面积的基础上,油料、蔬菜和西瓜是新民市的优势产业,油料作物近1万公顷,油料总产量近2.2万吨,其中花生、葵花籽分别为1.3和0.9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1万公顷,蔬菜产量达63.8万吨。西瓜种植面积近1.3万公顷,总产量达43.2万吨,其中梁山一带西瓜闻名遐迩,远销全国各地。

2008年,法库县以农业经济区建设为载体,加大农业产业化调整的步伐,全年种植万寿菊5.5万亩,种植花生17万亩,种植树莓2.9万亩,种植葡萄3.7万亩,种植辣椒22.5万亩。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0.6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4万公顷。建设玉米国家级万亩示范区1个、省级3个和市级4个,省级大豆良种推广项目10万亩。

二、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近些年,沈阳市坚持优化布局、发挥优势,设施农业和特色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这里仅以苏家屯区、沈北新区和于洪区为例说明。

2008年,苏家屯区新建大棚一万余栋,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万亩,新建种植小区103个。科研基地建设全面竣工,新引进投资1.5亿元的仓储、包装及加工配套项目。佟沟特色农业经济区新建山野菜、蓝莓温室大棚500余栋,种植五味子2500亩。山野菜种苗培育基地――佟沟村,投入300万元,建成17栋标准化温室大棚。其主打产品为“参娃”系列,即刺嫩芽、山芹菜、荠菜等20多种名贵山野菜,成为沈阳市首家山野菜基地。特色种植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认可,新奇特品种不断涌现,一批特色果蔬成为沈阳市民日常生活必备的食品。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进程加快。新建温室大棚5300栋;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3家,累计达到155家;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20个,累计达到91个。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13家。辽星大米等三种农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称号。

2008年,沈北新区农业坚持以“优势、特色、高效”为标准,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力构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产业基地。东部寒富苹果种植面积达4000亩;中部五味子基地种植面积达1.5万亩,花卉基地达5000亩;西部绿色有机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达10万亩,完成了2000亩有机水稻认证和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2008年申报了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按要求已经完成了、生产、技术、监管等体系建设,同时,完成了有机食品认证3个,绿色食品认证9个,完成了《沈北新区绿色食品发展规划》,为新区打造成沈阳市绿色食品基地提供了保证。新增各类富民小区48个。

于洪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基本主线,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按照“优化布局、突出特色、壮大规模、培育品牌”的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机构调整。2008年,于洪区投入400多万元,完成产业调整面积2万亩,其中,6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投入318万元,完成产业结构调整6087亩。重点村推广高效收益蔬菜、名特花卉、食用菌等16大品种。筹集近2亿元资金新建农业设施3950亩,其中日光温室3750亩,建成造化等农业园区4处;续建开隆、平罗陆家、大韩、造化后丁香等农业园区8处,其中,平罗陆家高新技术新农业示范园区被省政府评为省级农业示范基地;新建、续建红旗台冬虫夏草生产基地,光辉杜鹃花生产基地等农产品生产基地10处。通过实施优势农产品工程,推进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基地的建设,促进了于洪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三、扩大农产品龙头企业带动辐射面积,大力发展养殖业、养殖产品及出口业

山东经验告诉我们,抓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抓了结构调整,结构调整主要靠龙头企业来进行。扩大农产品龙头企业带动辐射面积,大力发展养殖业、养殖产品加工及出口业对沈阳市农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2008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了175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或组织发展到1169个,其中有一定规模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585个,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订单经营面积超过550万亩,50%以上的种植面积和70%以上的养殖业进入了产业经营的轨道。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当地农民快速增收。因此,要进一步大力发展肉鸡、乳品、肉牛、生猪等产业,实现特色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四、大力发展畜牧业、畜产品加工和畜产品出口产业

沈阳市的畜牧业,无论规模、品种还是质量等方面在副省级城市中都排位居前,畜牧业也是支撑农业总产值提高的主要力量。这里仅以法库县和辽中县为例说明。

近年来,法库县高度重视养牛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全县养牛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8年年内牛饲养量22.5万头,同比增长9.8%。饲养方式也发生很大改变,规模养殖已基本取代了以往一家一户的零散饲养的模式。法库县畜牧业产值达到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成就法库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辽中县坚持以农业经济区建设为载体,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南肉牛、北特养、中果蔬、西林果”四大经济板块,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2008年农业总产值实现74.2亿元,农业增加值实现39.4亿元。肉牛出栏数22万头,同比增长6.2%;蛋、奶产量分别为5.9万吨、2.3万吨,同比增长27.3%、26.3%。2008年,朱家房镇肉牛交易市场被评为全国肉牛交易市场20强,荣膺国家安全食品示范县。

(张太宇,1977年生,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讲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徐丹丹,1985年生,辽宁海城人,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教务干事、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上一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研究 下一篇: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