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时间:2022-10-21 11:02:56

课题研究: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摘 要】现代教师,需要以课题研究激活专业发展的内力,并以课题研究者的方式行走在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上。通过课题研究,时时内省,向内看,无限深刻地发现自己的内心;常常借鉴,向外看,不断汲取他人智慧,不断将自己的教学思想理论化、系统化。跟随名师行走,参与课题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自主实践探索,主持课题研究,系统提炼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引领团队锁定一个主攻方向,一起参与重点课题研究,领跑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课题研究;专业发展;教学风格;教学主张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3-0071-04

【作者简介】陈萍,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0)。

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我们常常要问自己的专业角色。从教27年,回眸自己诸多的专业角色,可能正是在持续不断的专业责任担当中,我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专业结构不断完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我是草根的教学实践者。1987年,工作一个月即登上公开课讲台;200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国会议播放我的教学录像并向全国推广;2005年,我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教学实践让我对学生、对课堂有了切身的体悟。

我是持续的学习者。江苏省泰兴师范学校毕业后自学汉语言文学,在江苏省教育学院读教育管理本科,后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进修课程与教学论课程。2008年,我成为硕士生导师。不断的学习,使我形成了较为立体的知识结构。

我是国家课程建设者。从1995年我参与省教材编写起,目前已经主编、参编《思想品德》《语文》《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礼仪教程》等60多本教材,2014年我被教育部聘为教材审查会委员。教材编写让我始终与国内一流编写专家一起站在课改的前沿,在国家课程建设的专业队伍中接受熏陶。

我是一名课程推广者。应邀在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地区讲学百余场,2003年应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邀请为全国高等院校教师培训授课,在中央电教馆、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录制培训课程,现场直播。多次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做学术讲座。2012年被教育部聘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专家。在课程推广的过程中,我读百卷书,行万里路,不仅使自己的认知不断系统化、理论化,也学习借鉴了各地课改的经验。

我是一名教学研究者。1988年参与省级课题研究,主持省重点课题三项,100多篇,独著、合著16部,从2011年起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012年成为正高级教师……

从教27年,我的发展路径多样,角色多元。有阳光也有风雪,有欢笑也有泪水。之所以在专业发展道路上一路顺畅,我觉得关键还是一直以课题研究者的方式行走在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上。

跟着走:参与情景教学课题研究,逐步确立教学风格

1988年,因为在扬州市广陵区赛课中获奖并多次公开教学,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的领导把我班定为江苏省重点课题李吉林情景教学实验班。理论指引下的课堂教学,让我1990年在扬州市赛课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此后在省、全国赛课中获一等奖。

在语文课教学中,我尝试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孩子们自己读书,自己感悟,展开想象。1990年,我在扬州市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研究课《秋天》,引起与会代表的热烈争论。有人质疑:“课上教师总是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学生怎么可能读得懂?课堂就是要教师讲……”有人叫好:“启发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这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深夜,市教研员文老师笑着告诉我和方寿安校长:“小陈的课能让大家如此津津乐道,说明有创新价值。现在大家意见基本趋同,小陈善于启发,让学生自己读懂;激发思维,让学生想象。这是应该提倡的好课……”

1992年,“江苏省李吉林情境教学研讨会”在淮安召开,上千人的礼堂座无虚席,省教研室主任郑君威主持会议,敬爱的李吉林老师坐在郑主任左边,我坐在郑主任右边。我第一次写出了4000字的论文并在大会宣读。1994年,在南通情境教学研讨会上,我的实验班被评为“情境教学先进实验点”,那块奖牌是斯霞老师亲手授予我的,她给了我鼓励,还跟我们合影留念……

我把情境教学法运用到思想品德课中。1990年,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带领全省德育研讨会专家听我上《交通规则要记牢》。学生现场采访交警,指出交通规则的不尽合理之处;观看交通事故录像,讨论自己应该如何遵守规则。这节课面向实际,情理交融,让人耳目一新。1995年,作为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作者,省教研室让我为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上课。我执教《做有礼貌的好孩子》。评课时,华东师范大学吴慧珠老师说:“我刚刚出国访问归来,陈萍老师的课中反映了代表国际最前沿的多元价值取向,这在全国都是超前的,至少在上海还没有人上出这样的课……”我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多元价值取向”,也不能像现在用手机“百度”。我悄悄问身边的专家,他们都说没听说过。我虔诚地请教吴老师:“我不知道什么叫多元价值取向,您能给我们讲讲吗?”吴老师做了生动的介绍。

吴慧珠老师用她点石成金的金手指点化了我!我自知当时的教学实践出于对学生的了解,出于对情景教学方法的运用,并没有关注理论的支撑。从此我更加注重理论学习,力求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引教学行为。

2003年,我在广州全国德育成果颁奖会上执教自己编写的国标本教材《有多少人为了我》,很多听课教师和媒体评价“震撼人心,富有实效”“感人至深,教育无痕”,2006年,中央教科所邀请我和支玉恒老师一起赴山西支教。与小学语文界大师同行,一路同台,一路切磋。支玉恒老师听完我上的《掌声》一课,在我的书上写下“大气、端庄、优雅”三个词的评语。2010年,我在上海执教《月光启蒙》,上海市小学语文学会会长徐根荣评课时说:“陈老师的课立意高远,意境优美,不着痕迹,简约高效。”苏派名师《我的教学主张》将我作为语文名师代表,收录我的教学主张与课堂实录;《江苏教育》杂志请我作为苏派品德名师的代表,发表一组文章。我归纳自己追寻的教学风格:简约高效,情智共生,教育无痕。

学着走:主持三项省重点课题,系统提炼教学主张

1998年我到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工作,担任语文、品德教研员兼扬州市语言文字工作。

2000年,国家课程改革有力推进。怎样带出一支锐意改革、素质高超的队伍?如何让新课程理念成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我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正是课题研究让我不断汲取专业发展的驱力。我确立自己的教研思路:以新课程推进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题凝聚人心,以课题提升品位,打造教师队伍,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申报什么课题?2000年,我开始到北师大研究生院进修课程与教学论,聆听了袁贵仁、董奇、刘兼、黄济、裴娣娜、张华、崔云等众多名家的报告,深切感受到国家课程改革最大的变革是对学生主体的关注,于是申报了“品德课程实施中的学生主体活动探究”,并被列为省重点课题。扬州市26所学校参与研究。4年研究,我们一丝不苟。我在《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上海教育科研》等杂志发表40多篇论文,有的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全文刊载,课题组共发表126篇论文,我们出版专著《走向学生主体的品德教育论纲》。2004年12月22至24日,中国教育学会在扬州召开全国会议,国家课程标准组组长鲁洁老师、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吴慧珠,人教版主编赵昕……国内一流专家云集,他们在论证报告中写道:“扬州的课题研究为促进德育课程研究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值得全国推广学习……”接着,我又申报了《品德课程实施中的公民教育实践研究》,并被列为省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

课改必须改课,但是,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不但教师充满困惑,教研部门也缺乏研究。“十一五”我申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再次被列为省重点课题。4年研究,39所子课题单位的教师以自己的课堂为研究对象,研制出500多张评价量表。很多乡镇、县教育局的领导开始拿着我们一线教师研制的课堂教学评价表来评价课堂了。这样的“标准”是自下而上的诉求,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扬州的课堂教学面貌也因此悄然发生了变革。我们出版了36万字的专著《走向主体发展的语文教学评价》,我辅导的30多位教师在省、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香港教育署专门组织了600人的专题报告会,请我去讲《口语交际――构建和谐的交际空间》。我申报的《简约语文的理论构想与实践策略》《走向主体发展的品德教育》两项成果获得江苏省基础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开始系统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2011年,《长三角教育》以我为封面人物,并用2万字进行了系统报道:陈萍,走向主体发展的教育追求。研究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研究教学评价,唤醒教师主体意识,以自己的课堂为研究对象,促进了教师主体发展。

领着走:主持全国重点课题,领跑教师专业成长

2008年,我的35万字专著《教师专业发展之道》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列入教育部特级教师文库,国家重点图书项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用书。《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刊登书评,扬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给我颁发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入选“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我的办公室门前挂着“小学文科室”牌子,因为我一直承担语文、品德两门学科的教研工作,同时还要兼管语言文字工作以及扬州市中小学阅读工程项目。面对工作,我一直不敢懈怠。但毕竟头绪繁多,任务繁重。省教委有领导说:“陈萍在几个领域都很出色,是双料的特级教师!”也有人说:“陈萍应该更专业一点,放弃品德,专门从事大学科语文研究……”我开始犹豫。

2010年10月,我应邀去上海为全国教研员培训讲学,听说教育部课程中心曹志祥副主任在我的前面讲,我便悄悄坐在学员中虔诚倾听。他说:“中小学教师不要把学科看得那么狭隘,应当综合学习,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多多借鉴,教师的专业素养才更为全面,下午给你们讲课的陈萍老师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我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2014年3月,当我参加教育部语文教材审查工作一周后,组长雷石教授和佟乐泉研究员对我说:“陈老师,我们发现你对教材问题看得很准,视野很开阔,教材审查就需要这样的专家啊。”他们的鼓励让我倍觉温暖!

还是因为《教师专业发展之道》这本书,让全国班集体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唐云增找到我。他说:“我研究魏书生,研究李镇西,现在我专心研究陈萍,我摘录你的书中原创性的教育哲学有150多条。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当班主任时,不但班级带得出色,而且20多年扶持一个被判定为‘智力迟钝儿’学生,直至上大学,找工作……”他要我当他的接班人。我说:“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我会支持您,但不想担任什么职务。”

唐老师一年之中七下扬州找我商谈。2009年1月请我去江阴担任点评嘉宾,华耀国老师听完后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我们的团队太需要您这样的专家了!您一定要多指导我们……”2009年10月,唐老师又要我去西安主持点评孙云晓的报告。半小时点评完毕,76岁的唐云增老师突然拿着话筒走上主席台,他先对孙老师鞠躬,感谢他精彩的报告,接着面对观众问:“陈萍老师的点评怎么样?”会场上有人喊“太精彩了!”“非常专业!”唐老师问:“你们是否希望我们的班集体研究中心有陈老师来领导?”会场千名代表掌声雷动,有人高喊“需要!”有人喊“太好了!”唐老师在台上对我90度鞠躬,说:“陈萍老师,您听到了,请您当我们的负责人,不仅是我一个人的心愿,这是全国班主任代表的心声,您不要再推辞了……”我站在那里,泪流满面,我怎么再推辞?

从西安回来的火车上,我问唐老师:“全国班集体研究中心的主管部门是谁?”唐老师说:“以前跟着南京师范大学班华老师的班主任研究中心,现在班老师退休明确不再过问。”我知道以唐老师为首的浙江徐道忠、天津杨慧敏等老前辈们一直在认真研究,孜孜以求。我说:“唐老师,您的知遇之恩,我无以回报,我一定努力在您退休前让您和前辈们的研究得到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的认可,让您的中心找到学术归属。”

当时,国家课题开始申报,我想:从“十五”的学生主体活动探究,到“十一五”走向主体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我“十二五”该研究什么?现在我的团队不仅有语文、品德教师,还有庞大的班主任队伍。我不能再停留在“术”的层面做研究,而要在“道”的层面做探索。于是我申报了“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研究”,并把“中小学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列为重点子课题之一。课题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全国13个省包括清华大学心理学系85个子课题单位加盟,真正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课题研究网络。

我迅速组织设计调查问卷,在扬州市电教馆的协助下,通过网络开展调研。2011年在《人民教育》发表《学生主体活动不能“被”活动》,2012年在《课程・教材・教法》发表《变革思维方式: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诉求》,2013年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课程执行力:教师专业能力的理性诉求》,2014年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组织召开全国课题研究活动。2012年11月,课题组在扬州召开全国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主题是“中小学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江苏、上海、湖北3个子课题单位分别代表小学、初中、高中做了“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开题报告,代表们聆听中国教育学会刘堂江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康宁教授的专题报告,观摩了扬州市班主任规划职业生涯促进专业发展的主题沙龙,国际化视野下班主任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展示,扬州市微型德育课堂,互动热烈。

2013年,课题组在广州增城以“班主任专业自觉与现代班集体建设”为主题,召开全国研讨会。清华大学赵昱昆教授以“积极心理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子课题,在大会宣读开题报告,并进行了课题论证。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彭凯平教授做主题报告。我们的研究在全国反响强烈,得到中国教育学会领导的高度认同。

2013年12月,我和唐云增老师得到通知去北京汇报班主任工作。中国教育学会先后邀请我作为专家赴成都、深圳进行未来教育家项目论证,与陶西平、朱慕鞠等国内名家同台为未来教育家授课,并出席中国未来教育家联盟,做了题为《提炼教育思想――教师专业成熟必由之路》的主题演讲。工作过程中,我们的专业精神和全面的专业素养经受住了考验,得到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领导的高度认可。

2014年1月,我向中国教育学会提出成立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的申请。4月12日,我得到通知去北京参加专家答辩。班主任工作国家重视,学生需要;班主任工作意义重大,博大精深。从报告的起草,到答辩的准备,我阅读了大量专业理论书籍,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资料,开展调查研究,调用自己所有的研究能力,几易其稿,全力以赴。

4月16日上午,在中国教育学会会议室,面对近20位专家,我侃侃而谈。我的梦想是: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老一辈的班主任研究者们正名,为中国450万班主任找到自己的学术归属。我们终于以全票通过,获批成立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

从跟着李吉林老师蹒跚学步,到主持全国重点课题,是课题研究激活了我专业发展的动力。课题研究让我和课题研究伙伴总是锁定一个主攻方向,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筛选问题,检索文献,设计方案,针对预设的研究序列开始目标明确的探索之旅;课题研究过程中撰写论文、专著,也让我不断将自己的教学思想理论化、系统化。

课题研究让我时时内省,向内看,无限深刻地发现自己的内心;也让我常常借鉴,向外看,不断汲取他人智慧。27年的教学研究,正是李吉林、吴慧珠、鲁洁、霍懋真、刘堂江等众多名家的启迪,使我的视野不断拓展,境界不断提升。我的内心充满感恩。

《中国教师报》曾经在教师节头版,以《教师专业成长领跑者》为题,对我进行了报道。作为课题主持人,我也开始学着李老师们领跑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

上一篇:凝练学校文化气质 构建师生精神家园 下一篇:文化自觉与内部管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