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毕加索艺术风格的转变

时间:2022-10-21 08:15:29

解读毕加索艺术风格的转变

摘 要:毕加索的艺术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但是无论是就形式还是就内容而言,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似乎看不到一种统一,连续,稳定性。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他几乎每两三年就要有一些绘画上的发明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毕加索并不满足自己在绘画方面取得的成就,他还涉足雕塑、陶艺、图案等多种领域,并有着独特而出众的表现。那么,他的艺术人生为什么会如此辉煌,艺术风格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这就不得不从毕加索的生活经历来说起了。

关键词:毕加索;艺术风格;立体主义

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海岸马拉加省的安达卢西恩城。他的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从小就在父亲学院派写实主义美术的熏陶下,显示出超常的美术天赋。毕加索在早期接受的是学院派的绘画训练,并且很快就熟练了学院风行的技巧与风格,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正如毕加索说的那样,“七岁时就可以画学院式的素描,而且巨细靡遗,颇为精确”。因此,他的青少年时期可谓是“传统写实主义时期”。年仅14岁的他就举办了自己的第一次个人画展,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赤脚的女孩》,绘画的模特不为人知,但显然是个与毕加索年龄相近的女孩。这幅画并不以纯粹的技法取胜,但是对一些细部的处理相当到位,画面所传递出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和情感对比,才是这幅名作引人入胜之处。对一个如此年轻的孩子来说,这堪称一幅佳作。

1900年10月,20岁的毕加索和同伴卡洛斯·卡萨赫玛斯来到巴黎。第一次远离家乡,他们生活在一起,并且一起作画,在最困难的时候相濡以沫,感情非常深厚。但他的朋友卡萨赫玛斯却因一段不幸的感情而自杀身亡。朋友的死深深震撼了毕加索,悲痛之余,他还要面对贫困的生活和艺术上的失意。后来,他大部分时间待在巴塞罗那,独自生活,专心创作。在这一时期,毕加索的绘画样式游荡在印象派与后期印象派的风格之间。他虽有坚实的写实造型技巧,但并没有倾心于形象细节的塑造,而是注重形象轮廓的提炼,色彩也运用得十分鲜明概括。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所有的作品。那个时候他的作品大部分是受马奈和高更的影响。他想为已故的好朋友画纪念作,但又始终不满意自己的尝试。毫无疑问,那幅《悲剧》描述了失去朋友的悲伤心情,虽然我们不知道画中的人物是谁,他们又为何瑟缩着站在海边。不过,画面风格和整体的蓝色调,都是他这一时期的绘画所特有的。

1904年,他移居到“巴杜拉瓦”(“巴杜拉瓦”是蒙马特一幢公寓的别称,意即“洗衣船”,因为与众多艺术家有关联而闻名于世。)时与一位漂亮的姑娘费尔南德·奥丽维埃相遇,他们陷入热恋。毕加索自好友卡萨赫玛斯死后忧郁的“蓝色时期”,转变为较温暖的“粉红色时期”,蓝色让位于粉红色,那种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或许就是因为遇到了费尔南德。他重新振作精神,这一时期的绘画中频频出现小丑和马戏团艺人,最有代表性的创作是《杂耍艺人之家》。穿红衣,戴红色无边软帽的年老的丑角,尚未成年的杂技表演者,两个孩子,一个戴帽子的漂亮的芭蕾舞蹈演员坐在一边。这是毕加索第一次画如此大型的画作,通过对杂耍艺人一家的深入刻画,表现了流浪艺人的幸福生活。

直到1906年,毕加索终于受到艺术界的注意。巴黎的艺术评论家开始留心这位25岁的艺术家。正当人们在期待毕加索以“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为起点而迈出新的探索阶段时,1907年的春天和夏天,毕加索创作出一幅油画――《亚威农少女》。他大胆创新,超越自己原有的风格,吸收非洲艺术的元素,创立了空前的立体主义流派,独树一帜。这是一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当时不免要遭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嘲讽和指责。过去的画家由于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和透视法的应用,所以绘画的角度都是从一个方向去看待人或事物,所画的只是立体的一面。而这幅《亚威农少女》却一反常态,从几个角度去观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侧面都用并列或重叠的方式表现出来。棱角分明且又毫不协调的构图,五个裸女的色调以蓝色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透视法赋予画面的深度,人物是由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这幅画引起艺术界的很大骚动,引来的批评不仅来自专业评论家,甚至也来自他的朋友。《亚威农少女》标志着立体主义的崛起,从此之后,毕加索的绘画显示了突出的立体主义风格。

1910年至1912年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运动进入综合阶段,通常称为综合立体主义。此时色彩在画中起了有力的作用,但是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装饰性。毕加索与其他画家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有《弹曼陀铃的女孩》《威廉·乌德肖像》等。在1914年至1920年之间,毕加索的绘画作品具有浓郁的色彩平涂和装饰特征。

1917年至1924年毕加索的创作可以说是“新古典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不是机械地模仿古典主义风格流派,而是在立体主义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毕加索的新古典主义绘画虽然描绘了三维空间的立体结构,但与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相比,其韵味奇特,那巨大的结构和人体造型等无不表现画家对其中线、面与体积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形成的空间的关注。这一时期他创作出大量的新作品,代表作有油画《泉边的三个女人》,此外,还创作了《欧嘉的肖像》《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等。

1925年至1932年,毕加索受达利等人的影响进入超现实主义时期。他的绘画和版画创作产生了强烈的超现实主义特征,即出现变形和充满幻觉的意象,色彩常常是鲜明的原色。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了雕塑和铁线结构,作了一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画作。其中《镜前少女》就是一幅典型的杰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1940年纳粹占领巴黎时,毕加索已经功成名就,较之其他在世的艺术家,他不仅是最多产的,同时也是最著名和影响最大的艺术家。这一时期作品的明显特征是抑郁和压抑,代表作有《带有蜡烛的静物》和《巴黎圣母院》等。战后的毕加索精力充沛,他不仅通过绘画,而且还通过雕塑﹑版画和陶艺来尽情抒发自己丰富的情感。作为雕塑家,他使用泥土﹑木头﹑丝布织品﹑家用金属制品的废物,经常用大笔把他们刷上颜色或组合成雕塑作品。他的艺术风格不再逐年进行着显著的变化,更多的是展示他自己曾经做过的各种探索。

纵观毕加索各个艺术时期的转变,我们发现,不管毕加索的艺术题材与主题如何,他总是赋予它们寓意,赋予它们与自己生活相仿佛的生命。毕加索在艺术上最为突出的贡献是改革和完善了艺术内部的形态革命。毕加索的创作在历史上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已经把西方绘画中的一切禁忌和传统都打破了。也正是如此,毕加索成为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也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宋玉成.外国美术史[M].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

[2] 毕加索等著,常宁生编译.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3] 张歌明.美术观察[J].2005年,第6期.

上一篇: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的途... 下一篇:团中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共同开展“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