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21 06:51:51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综述

摘 要: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日趋增多,对心理危机的干预也有了长足发展且形成一定的干预机制。本文即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界针对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现有研究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对干预机制的研究成果并且找出其中尚存的问题,以期通过理论的健全促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发展完善。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高校;干预机制

2002年,我国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并于2005年同卫生部、共同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明确做出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的指示。目前各高校为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干预机制,本文即对当下有关于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各类学术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术评,总结现存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且找出在该领域研究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期通过理论的健全促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健全和发展,保障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1.国外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我们知道对心理危机的干预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军队精神病学临床领域,国外基于对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由来已久的研究和已经取得的丰厚研究成果,成立了许多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并且业已形成行之有效的、较为成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各大高校当中,多由大学心理服务中心或专门的危机干预中心来承担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现以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为例对干预机制进行梳理分析。

1.1美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早起源于心理学家威特默(1896)将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并为教育提供需要的服务;戴维斯(1907)推动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的进程;比尔斯(1908)出版《一颗找回自我的心》,极大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发展。此后,卡尔・罗杰斯提出在心理咨询中以当事人为中心,将咨询的重点放在当事人身上的咨询模式,这一理论使得学校的心理教育随之将教育重点转移到学生本身的情绪治疗教育上,将关注重心放在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并朝着这一方向逐渐发展、丰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一套比较成熟完善的危机干预机制,几乎所有高校都拥有专业的心理危机咨询机构并且配备专业心理人员,危机干预模式包括危机发生或即将发生时的缓解和阻止,即明确告知当事人怎么做可以降低和阻止危机及其危害;随时评估现有的机制与体系是否完善;坚持团队合作;加强沟通,即始终保证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媒体的沟通交流;让危机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加入干预组织,同时还需要专业的心理人员参与整个干预过程(甘露,2013)。美国的高校如果出现危机,首先要报告给地方和州政府并由其先行介入,如果地方和州政府同样无法解决就汇报给联邦政府,由总统作出决策,继而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开始介入工作,同时美联邦应急管理局还与各州教育部门联合制定了一系列应对危机事件的指南(余冠军,陈玉祥,范起东,2010)。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业已建立了一系列完备的职业标准、职业道德规范、全力范围以及教育咨询标准、培训标准等等。

1.2日本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日本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基于其地震频发,需要灾后危机干预以及深受美国影响等原因起步较早,20世纪50年代开始成立专门的心理工作机构,随着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立教大学等等相继设立心理工作室等机构,日本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日趋普及与成熟,同时日本又有着充足的经济基础以及单独划拨的专项经费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作保障,由此日本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逐渐走向正规化、成熟化。高校的心理危机管理队伍成员均是心理专业的医务人员和专业的工作、管理人员,其心理机构为学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丰富的训练、活动和讲座,解决了很多心理问题(甘露,2013)。

2.国内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我国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首先要学习国外的成熟理论和业已进入正轨的危机干预机制,但在扬弃的学习这些先进经验的同时我国学者并没有停滞摸索钻研的步伐,在起步晚、专业基础匮乏的种种束缚条件下对心理危机干预进行探析与发展,取得了一定了成果。现如今我国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危机干预均已呈现一定规模,学术界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也形成一定态势,涌现出许多不俗的研究成果。

在学术专著方面,郭薇等编著《心理危机干预概论》一书,详细研究心理危机的起源、概念、特征、分类、干预模式并且主张根据不同的心理危机类型对其进行干预;陈道明在其专著《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当中着重探究了突发性事件尤其是突发性公共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危机如何干预应对的问题。

在学术论文方面,首先是通过对心理危机进行分析界定以此来研究干预措施,荆月闵在中国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研究》中着重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特征及如何界定,通过对心理危机的研究来确定干预对策;高淑艳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初探》中首先通过对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定性,从而针对不同心理危机展开不同干预措施。

其次是基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内容分类进行研究,湘潭大学王玲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探析》中就分别对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四个组成部分即危机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危机临发时的预警机制、危机发生中的应急机制和危机后的保障机制进行研究;谭海涛,牛宏伟,李鑫等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中通过对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的研究来构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再次是通过实际案例调查或通过问卷调查和量表测试对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行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的调查》(孔晓东)即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和对量表的测试分析进行研究;李向阳,格根图雅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与启示》中通过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及干预程序,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最后还有基于对各高校的走访调查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行的总结性研究,高淑芳,管凤仙,张国栋等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工作的思考》中提出许多高校形成的在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在学院设立心理辅导员、在班级选拔心理委员、在宿舍选定宿舍长以此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最终到个人的五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查晶,刘海骅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与尝试》中较为完善的总结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过程与步骤,一是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包括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干预档案及建立心理问题的监测及排查制度,二是治疗性心理危机干预,包括积极对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危机干预知识与面向学生开设免费的心理咨询,三是补救性心理危机干预,包括危机当中的处理程序及危机后的处理程序。

3.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不难看到近几年我国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的研究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

第一,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的有效途径研究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对其的学习与弘扬是巩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对高校大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引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也必然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对心理危机的干预之中,运用其对产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促进其产生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思想,以此来实现对心理危机的成功干预及化解,然而目前除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外,尚没有对如何有效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第二,研究较为缺乏创新性。近年来关于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的学术资料在数量上有了急剧提升,但是在质量上却有大量重复性研究,在对理论及干预机制的构建上较为缺乏创新性,同时要注意虽然我们需要国外的成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但是必须将理论同我国大学生以及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高校、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第三,取样、取例范围较小。在需要实例或问卷调查、量表测试的研究当中,取样或取例的范围大多局限于一个院系、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这样得到的研究结果可能较为单一或受到地域的影响,以至于影响研究结论的广泛性。

第四,缺少跨领域合作。首先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离不开医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融合与跨学科交流,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等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也应该与时俱进,尝试同新媒体等多领域进行适当的合作。

第五,缺乏对机制的规范和完善。在预防体系以及危机评估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方面都不够完善,同时对心理危机干预的保障机制缺乏深入研究。(作者单位:西华大学政治学院)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ycjj2015003)

参考文献:

[1] 陈道明(主编).心理危机干预研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

[2] 郭薇(主编).心理危机干预概论[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查晶,刘海骅.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与尝试[C].载于王建中,金宏章(主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358-360.

[4] 李向阳,格根图雅.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与启示[C].载于白宝玉(主编),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内蒙古: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48-50.

[5] 荆月闵.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出版,北京市,2008.

[6] 孔晓东.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的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出版,武汉市,2007.

[7] 王玲.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探析[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出版,湘潭市,2012.

[8] 甘露.国外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田,2013(2),313-314.

[9] 高淑艳.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1),96-97.

[10] 高淑芳,管凤仙,张国栋,雷秀雅().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工作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s1),121-124.

[11] 谭海涛,牛宏伟,李鑫,王平亮.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3),143-148.

[12] 余冠军,陈玉祥,范起东.美国高校校园危机管理初探[J].石油教育,2010(1),66-68.

上一篇:基于MVC框架的系统重构方法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中国古代山水画对古典园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