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干

时间:2022-10-21 06:30:28

中国低龄留,与中国精英移民潮相伴相生。

对学生来说,对国内国外没太多概念,但家长们见过世面,至少他们觉得自己见过世面,经过各种复杂考虑后,于是决定:让孩子先走。

跟风的母亲

陪女儿飞到加拿大,拖着行李走进加国最大的国际学校时,李玲震惊了。全校3000多中学生,一半是中国人;女儿分到的宿舍里已经住着三个女生,全部来自中国;校园小道,教室走廊,无处不在的熟悉面孔总是三两聚在一起,用普通话、粤语、闽南语……热烈交谈着。

但这个决定——将女儿送到加拿大,是她做的。这所学校是所私立中学,每年学费平均12万人民币,加上寄宿费及生活费,一年留学成本约30万元。

李玲生于上世纪60年代,少时没机会接受像样教育,进入工厂又迅速被淘汰,下岗,缺乏竞争力,且不再年轻。

但后来故事有些不一样,凭着商业天赋与幸运,李玲成功离开工人阶层。眼下。她经营着一家发行公司,每天出门会精心涂上暗红唇膏,挎只LV。与朋友聊天,谈资经常是下一代的教育。

送女儿出国读中学的念头,源于身边朋友带动。他们已经,或正打算这么做。

一次又一次看到朋友的孩子回国度假,操着“伦敦腔”“温哥华腔”,举手投足间显露出绅士范儿与隐约的“贵族气质”时,李玲必须做做决定了''这些完全有别于过去的气度与教养,看上去用金钱就能交换,为什么不呢?

女儿初三毕业那年,李玲下定决心,趁早送出去。

可直到走进校园,才意识到此前没来得及考虑的问题:这么多中国人,哪有机会说英文?

更多问题接踵而来。在女儿办理入学手续期间,当地发生了一起华人学生被袭事件。

为了女儿,李玲决定留在加拿大陪读。白天,她是操心的妈妈,去超市购物,为女儿准备一日三餐,打扫卫生;晚上,她是“李总”,在QQ上调度国内公司员工的工作,主持视频会议。

她的一对夫妇朋友,也为儿子轮流在新西兰陪读。夫妇两人团聚时间寥寥。但朋友只一句话,“为了孩子,这算什么?”

更多的朋友,由于生意的牵绊,选择留在国内,当另一半球的子女放学回到寄宿家庭或宿舍后,开通视频,聊天,或者什么也不做,直到他们上床睡觉。

在筹备送孩子出国留学时,他们往往高度依赖于朋友的推荐。他们的子女,大多集中于一个国家,甚至同一所学校。一个更为紧密的社交圈子将他们维系在一起,平时,妈妈们会在QQ群上聊国外天气,人民币汇率,孩子近况,谁谁家的孩子也打算出去。时不时的,她们也会交换彼此内心深处的忧虑:把孩子那么早送出去,究竟好还是不好?

父亲的“投资”

终于等到儿子从美国打回的第一个电话,“爸爸,我在这儿上课很开心!”陈众眼圈红了。从小学到高二,儿子在国内上了11年学,从没说过开心。他坚信,自己是对的。

一周前,他开车“押送”17岁的儿子去机场,是他逼着儿子小小年级离乡背井。

陈众是他们这代人中,为数不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精英。上世纪80年代末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进上海某高校任讲师。一年后,他不想干了,说不开心。家人急了,“有份像样工作,能养活全家,还想怎样?谈什么开心不开心,有什么用?”

他最终还是辞职,走出体制,追逐1990年代掀起的下海潮,他成功了。获得第一桶金后,他奖励了自己一辆跑车。

陈众是中国家长中少见的为儿子开辟工具房的爸爸,鼓励儿子放学回家在里面敲敲打打。“看多美剧你就知道,他们的孩子都是在家里汽车库玩大的,微软,不就是比尔·盖茨和几个玩伴在车库里玩出来的吗?”

儿子10岁时,陈众就开始利用假期送他出国游学。但儿子对外面的世界并不感冒,也不想离父母太远,2005年去伦敦,还碰上了地铁爆炸。

儿子上初中后,陈众等不及了''他以中国家长的方式,为儿子办理退学手续,转入上海一所国际学校。两年后,儿子拿到了美国一所私立高中的offer。

陈众算过成本,在美国完成中学至大学,约需350万人民币。在他看来,这和投资没区别,并且,他相信这是投资周期长,成功率高、回报率可观的“生意”。

眼下,即便在电话里,陈众也能感到儿子的点滴变化。在美国高中,学生们每天下午三点就放学了,儿子有大把时间玩模型,他还开拓了新爱好,踢足球。在国内,他从没碰过足球。

儿子说,一天放学,一位体育教练邀请他到球场看看,看到他在犹豫,热情鼓励他,“来吧!和大家一起疯狂一下!”

“太不可思议啦!”儿子在电话中说,“美国老师从不说不准做这,不准做那,他们什么都鼓励你去试试!”

超级爸爸

今年9月份儿子上高一。王波要做的是飞到美国某城,在当地最好的公立学校附近买下一栋价值一千万人民币,500多平方米的独立别墅。拥有“学区房”,是15岁儿子成为这所公立学校新生的前提。

王波是他们这代人中的佼佼者,他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他天生就能获得普通商人心向往之而不能的资源与庇护。不满45岁''身家数亿。

眼下,他最操心的事,是如何将儿子培养成合格继承人。

在他的圈子中,大家选择高度相似:把子女送到美国。他们并非是随大流,中国留学低龄化热浪始于2009年,但王波们的行动要更早些,一定意义上,这个“潮”是他们掀起的。

自上世纪80年代政府解禁自费留学限制起,与权力关联紧密的家庭就开始将下一代送出国门。2006年美国高中开放招收国际学生,正式开启了中国少年留。

据一位资深留学中介介绍,“2006—2009年,申请出国的孩子家庭都有背景,而2009年后,越来越多来自中产家庭的孩子也开始往外送。”

王波从没考虑把儿子送入私立高中。过去三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私立高中充斥着越来越多中国学生,李玲女儿入读的加国国际学校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缩影。

“我千里迢迢送儿子出国,可不是为了让他整天和同胞混一起,吃饭、睡觉、玩、讲普通话。”

一些身份特殊、踪迹隐秘的家长,对中国人扎堆的地方,更会小心谨慎。他们的孩子,念书不是唯一的目的,当家族一旦发生变故,他们还将承担起确保家族成员与财产安全转移的重任。

上一篇:他们,时刻准备出国 下一篇:我知道的“二号首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