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配天 第16期

时间:2022-10-21 05:39:28

去黑龙江出差。从鸡西到牡丹江,两小时车程,路阔,车少,人稀。高速行驶的车线外,广袤的大地迎头分立,禾黄苗绿,天高云阔,壮观雄美,让人不禁想起“大美黑土,大爱龙江”的豪迈地域主题。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黑龙江,这块天地间的尤物,妈妈的出生地,让我如此贴心地体味到“大美配天”的波澜壮阔,外感于物,内应于心。

如果每个人从小看到的景致都是美的,接触到的人和事物都是美的,那么这个民族和国家就有品格与前途。这是许多民族的历史感悟,也是我所坚持的观点。

小时候坐火车,看到窗外层林尽染,红绿相间,那鲜艳的色彩记忆至今引领着我的配色灵魂;听过父亲给小演员们谈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虽然当时听不懂,但长大后明白了何谓“本色唯美”,学会了看赵本山的表演与“表现派”的区别;小时候被下放在东北,东北人待人接物的豪爽尺度,至今难以置信地开拓着我的审美幅度和思维疆域......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天地间的自然美景和美的人物关系里,隐匿着至真、至善、至美、至法的人间法理。美的形象直觉,先滋养人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再茁壮人的大爱之心,每个生命都有了自己的“天”,也就明白了自己的宇宙担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感悟美,才会爱;有爱,才能善待;善待,才生品性;而品性,决定前途和未来。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朱光潜在《谈美》中说得很直接:“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我的一位恩师也有句口头禅:“这个人不美,不干净”。我领悟他描述的“脏”,是说缺乏美感教养和高尚的品性。我们生存并喜爱的这个社会确实有很多病态,官员腐败、食品安全、豆腐渣工程、高铁责任事故等等,“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而“俗”,首先是指缺乏美感的修养,其次是指缺乏高尚的生存信仰。

信仰所关注的,是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当人面对天地之美,被“大美配天”的自然法则震撼时,极容易从功利而压抑的社会生活中抽身而出,去反观生命,思考自然是怎么回事,面对自然的这个自己是怎么回事,人为什么而活,该怎样活等等,这些都是人生的意义或目的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会凝聚为一种信仰。因此,美感体验和信仰的高尚是成正比的。

在鸡西,当我对着久违的地道东北菜大呼小叫时,满席官员们却在兴奋地议论当天下午市委书记关于城市形象定位的发言。看得出他们是真的自豪于鸡西被定位为“大美兴凯湖,活力鸡西城”的发展主题。从“石墨之城”到“大美”之城的意识飞跃,既便于我接下来展开城市色彩规划工作,也实在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对美的精神的亲和,正在逐步趋向“天人合一”。

于西蔓

中国色彩第一人,著名形象专家及色彩应用专家,时尚达人,现全身心经营“西蔓色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上一篇:抗通胀,再不行动就晚了! 下一篇:寄情于山水 她们的写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