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表演艺术教育在综合大学的合理定位

时间:2022-10-21 04:25:51

试论表演艺术教育在综合大学的合理定位

摘要:近年来艺术教育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在艺术院校规模迅速扩展的同时,综合大学也相继创办表演艺术学科。综合大学的表演艺术学科要想利用自身优势参与日趋激烈的竞争、解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必须首先找准自身的定位。目前综合大学的表演艺术学科面临着来自自身的和社会的诸多问题。在反思表演艺术教育在综合大学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找准表演艺术教育在综合大学合理定位的途径:确定复合型的培养目标、设置综合性的课程结构、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完善双重性的选拔标准。

关键词:综合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现存问题;定位途径

一、对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现存问题的反思

1、音乐表演教育的理念亟待更新

在我国,长期以来艺术教育由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来承担。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步伐,艺术教育也开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仅就音乐表演(演奏、演唱)专业而言,过去历来被称作精英教育的专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大众化的专业。在这种背景下,综合大学的专业艺术教育学科应运而生。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特定学科,音乐表演艺术以其自身学科优势,目前在全国有着火热的发展势头。但是音乐表演艺术作为综合大学中一个新兴的学科,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音乐表演教育的学科定位不明确

从综合大学兴办表演艺术专业的动机来看,因为定位不明确导致学校的期望值过高甚至有些不切实际。虽然从宏观上讲,学校兴办专业艺术教育是为了健全和完善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结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往往希望表演专业为学校增光添彩,比如代表学校演出、参赛、获奖等等,以此来扩大学校的影响。这种要求往往导致教学中只注重急功近利的表演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调表演艺术学科的技艺性而过多关注技艺的磨练,通常会造成表演教育与大学的整体教学氛围格格不入,学生虽然置身于综合大学,但他们的知识结构却严重失衡。事实上,本科教育阶段应当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基础的阶段。而以表演艺术比如演奏、演唱作为专业的学生,以表演艺术这样的单一学科作为发展方向,往往导致学生的技能单一、缺乏后劲,很难有大的发展。如果本科期间没有传授应有的专业和综合知识,大部分精力花在急攻所谓“表演技术”课程上,其结果将是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此以往,综合性大学培养出来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成了缺乏自身优势的“大路货”,社会上需要的复合型、外向型音乐人才,从综合性大学无法找到。这种情况显然是综合性大学的音乐表演教育的学科定位不明确造成的。

3、艺术表演专业生源令人担忧

艺术专业的生源,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专业学科在各大学成倍地扩大,各学科招生人数也在成倍地扩大,其结果是,具有出类拔萃表演天赋的人才的比例在锐减。中央音乐学院以培养世界级音乐人才为目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报考者当中优中选优。全国其他艺术院校情况比起中央级院校来讲,生源质量明显较低。因此,综合大学以表演艺术为主体的专业学科,生源劣势显而易见。

4.综合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出路不容乐观

在综合大学,有些天赋一般的表演专业学生热衷于专业技艺的提高,日复一日地磨练技术,渴望成为艺术专才,却荒废了不少文化知识性课程。到头来,还是很难在专业上有所发展。据调查,在综合大学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当中,除个别学生(约占1-5%)可以从事表演专业,其余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举步维艰,不能胜任用人单位的聘任要求。

一所综合大学表演艺术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表明,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往往择其专业之外的特长,或者以他们辅修的第二专业来聘用他。为了能够顺利就业,许多表演专业的学生到了高年级不得不撇开已设置的专业课,不在专业上进一步下功夫,而在第二专业上另辟蹊径。为了拓展就业门路,比如应聘机关公务员、企业职员、文化团体职员、文秘等不得不进行突击性充电。这种就业的现状告诉我们,综合大学办艺术教育,不能把培养“高精尖”表演人才作为唯一的发展方向,而应该面对现实,为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出路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与其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单一的舞台表演人才,倒不如因材施教,把多数表演天赋并不突出的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的多面手。

二、寻求表演艺术教育在综合大学合理定位的途径

1.确定复合型的培养目标

我国一些艺术院校已有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学科体系是健全的,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明确的。与院校艺术教育相比,综合大学的艺术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培养目标也比较模糊。综合大学表演专业不能走艺术院校之路,也不能走师范艺术教育之路,而必须依靠自身优势走自己的路,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于:规模大、学科种类齐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优势。综合大学的学科众多、不同学科的优势资源可以共享,这是一般艺术院校无法相比的。艺术院校的专业教育,以培养舞台表演艺术人才为基本方向,师范院校则以培养学校教师为目标。综合大学的培养目标应当更加宽泛,综合大学的毕业生既可以当教师又可以当演员,当然更多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起点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因此,可以把综合大学的艺术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具备艺术表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上。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为培养目标服务,培养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又决定了我们对生源的要求标准。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复合型人才上,这样的学科定位不仅能够拓宽学生就业途径、满足社会需求,而且能够依托综合大学丰厚的优势学科,使艺术表演学科搭乘优势学科的快班车,与优势学科一道共铸辉煌。

2.构建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长期以来,音乐学院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是高度独立的,导致民乐学生不太了解钢琴,声乐学生也不太精通作曲理论。这种培养模式只能培养专才,而不能培养通才。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人们开始打破彼此割裂的学科之间的壁垒,寻求学科之间的互通,在培养专才的同时兼顾培养通才。综合大学的艺术表演课程体系,应当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在贯彻教育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性和适用性的原则,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大胆改革和调整。我们应当在艺术表演专业积极探索以专业教学为核心、以艺术实践和素质教育为两翼的综合大学艺术课程结构新体系。我们应当在综合大学所有专业积极探索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挖掘和释放艺术课程的潜力,把艺术教育普及到全体大学生。我们应当通过资源共享使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在综合大学内部取得既培养专才又培养通才的双赢效益。要想取得双赢效益,综合大学必须因地制宜地构建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在表演艺术专业开展专才兼顾通才教育,需要我们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在非艺术专业全面开展艺术素质教育,同样也要求我们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在专业教学方面,要突破专业课教学方法、形式、内容方面的单一性的束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变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式,为启发诱导方式。鼓励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为低年级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或辅导课程,培养学生实践技能;采用技术、理论、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配以系统音像教材,加强音乐文化修养教育。与此同时还要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合理地整合专业课程,比如将专业小课与合奏合唱、重奏重唱结合起来,以定期学习会、汇报会、师生音乐会等形式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4.完善合理的选拔机制

如前所述,综合大学选拔学生采用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排队录取的方式,专业素质测试成绩仅为参考分,文化分数是最低线一刀切。而近年来不少艺术院校,在重视专业成绩的同时,也十分看重文化素质和专业基本素质。面对现实,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也必须与时俱进、完善选拔机制。既然是综合大学,主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就应当十分注重考生的文化成绩。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对考生的文化成绩要求比一般学校高出50分。中央音乐学院各个系科对考生总分、语文、英语等科目都有相应分数要求。入学后,特别在专业课程之外又设立了一个文化入学分数的奖励制度。目前,对文化成绩提出具体要求的学校已很多,而不太看重文化成绩的学校,在学生入学后乃至工作后,其劣势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

近年来大专院校艺术类招生人数不断扩大,社会对艺术类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中小学素质教育不断推进,这些都是“艺考热”的重要原因。但也毋庸讳言,艺术类专业入学门槛较低,也是导致千军万马争相挤上“艺考”独木桥的重要原因。国家及一些高校提高艺术类专业入学门槛的信息已经表明,把“艺考”视为高考捷径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教育部在2006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中明确规定,从2006年开始,数学成绩将计入艺术类考生的总分。不仅如此,与往年相比,一些院校在录取艺术类考生时,还对相应文化科目作了最低分数的限定。大量事实表明,许多文化分数高的艺术类考生,他们进校后乃至毕业后发展的势头和潜力,大于那些似乎专业技能优于他们的学生。他们在外语上的功底,他们的学习耐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都构成了其发展的后劲,有助于事业的成功。无数事实证明,文化素质较高的学生会在遵守校纪、外语过级、专业成功、专业拓展、择业就业等方面胜人一筹。因此我们招生时应放长眼光,改变急功近利的过度看重专业成绩的做法,应当在重视专业成绩的同时,比以前更加重视专业素质和文化成绩。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选拔有长远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艺术表演人才。

上一篇:浅谈中职中专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高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