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谷对云南地方史志的贡献

时间:2022-10-21 02:09:47

袁嘉谷对云南地方史志的贡献

摘 要:袁嘉谷,光绪癸卯(1903年)考取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称之“经济特元”,是在云南实行科举考试以来“云南独一无二的状元”。他在史学方面的成就为最大,尤其是在地方史志方面,先后参与编写《清史稿》和《新纂云南通志》,编写《云南大事记》,编著《滇绎》以及《卧雪堂文集》,主纂民国《石屏县志》,并参与了多种县志编撰,为云南地方史志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袁嘉谷 ;地方志 ;史学

袁嘉谷,字树五,又字澍圃,晚年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生于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卒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光绪甲午(1894年)以经正书院高才生,考取优贡,旋领乡荐。癸卯(1903年)科,取二甲第62名进士;同年取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称之“经济特元”。云南自元朝设置行省,六百余年间,科第名魁天下者,惟袁嘉谷一人。因而民间称之为“云南独一无二的状元”。袁嘉谷考取“经济特元”后,授翰林院编修。次年(1904年)奉派赴日本考察学务,归任学部编译图书局长,负责编译中西要籍与各科教科书。我国至今学校有统编教材,即始于此。其后又任廷试外国学生襄校官、馆咨议官、实录馆纂修官等职。宣统元年(1909年)九月,任浙江提学使;十二月兼浙江布政使。先后做了8年清朝的官吏。辛亥革命后,虽任过国会议员,省参议和高等顾问,但他的志向转入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袁嘉谷的学术涉及史学、经学、诗词、书学等方面;而以史学方面的成就为最大,先后参与编写《清史稿》和《新纂云南通志》,编写《云南大事记》,编著《滇绎》以及《卧雪堂文集》,主纂民国《石屏县志》,并参与了多种县志编撰,为云南地方史志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编修地方史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编修地方志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东晋常琚《华阳国志・南中志》即主要以云南为记述范围,唐代樊绰《蛮书》(又称《云南志》)则较全面地记述了南诏时期云南地理、民族、物产,可谓云南地方志之滥觞。元代李京《云南志略》则是现存云南省志之最早者,亦是元代全国两种省志之一。明代以后,云南地方志编修全面发展,共修成志书83种,其中通志9种。清代是云南地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全省共纂修方志246种,其中通志11种、府州厅县志224种、盐井志11种。民国时期,云南地方志稳步发展,共编纂省志2种、市县志71种,种类和数量均居全国各省之前列。

随着地方志编纂的深入发展,云南历史上名志佳志不断产生,方志名家大量涌现。明代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万历《大理府志》、清朝道光《云南通志稿》、民国《新纂云南通志》、《石屏县志》等志书,体例谨严、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鲜明,成为祖国方志宝库中的精品。而袁嘉谷也与其前的李京、李元阳、檀萃,及其同时代的由云、陈荣昌一起,成为云南历史上的方志名家。

一、编写《云南大事记》

民国二十年(1931年)袁嘉谷应云南通志馆聘请,开始编写《云南大事记》,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完成。《云南大事记》共十四卷,先有单行本,后收入《新纂云南通志》列为卷一至卷六。该书“用编年体记载本省大事,始唐尧元载迄周显王二十七年为上古代,自周显王二十八年迄宋淳祜五年为中古代,自元宪宗二年以至清季为近古代”。其中,根据云南历史发展的实际,中古代又划分为八个时期,近古代又划分为五个时期,使“滇云历史,一览了然”。全书十四卷,上至史前的尧时甲辰年,下迄清宣统辛亥年(1911年),共记4268年史事,是一部完整的云南地方编年史。其分卷不以王朝年代,而以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重大变迁为准。全书取材很慎重,博采经史传志和地方史籍,以及金石文字、杂记、笔记约数百种,列其重要者为纲,纲下详述史事,皆注明出处,事有错误淆乱者,则加按语订正。他认为中国旧史详于朝廷制度,略于民间礼俗;《史记》独多言民事,千古称赞。因此《云南大事记》不拘于政治之变迁和一姓之兴亡,而重于社会文化。云南地方史自元明以来为野史所乱,《云南大事记》不取神怪之说,对史料来加考证,对于政治得失、建置沿革、风俗变迁、考证极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及较强的可信度,属土乘之作。

二、编纂民国《石屏县志》

石屏位于云南南部,山川秀丽、人文繁盛,素有滇南“文献名邦”之誉。石屏地方自明代万历年间开始编纂地方志,至民国年间已历经7次。民国元年(1912年),石屏士绅即议修《石屏县志》,推举袁嘉谷主纂。经过二十多年的收集资料和撰写,从民国二十五年开始,袁嘉谷“举历年之旧稿理而董之,但问损益,不问难易,近资同志,远函乡人,质诸父老子弟,正其误、补其阙、证其同”进行编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志完稿,次年付梓问世。该志共四十卷,设天文、疆域、沿革(大事记)、山川、建设、风土、学校、职官、人物、户口、金石、物产、赋役、土司、艺文、艺文附录、杂志等。艺文及艺文附录仿班固《汉书・艺文志》例,收录石屏诗文著云南述,约占总志篇幅的1/2。因卷帙浩繁,方设“艺文志附录”若干卷,这些都是该书的特长,也充分显示石屏为滇南“文献名邦”之实力。凡地方沿革,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汇集史料,叙述评论。红河南岸的思陀、落恐、瓦渣、左能、亏容等五土司为石屏边防屏障,金石为石屏特有的古代文献,皆列专卷,给以详细记述。袁嘉谷所修《石屏县志》是一部继乾隆《石屏川志》之后,当代新编方志《石屏县志》之前的承前启后的,有较高历史价值的资料性著述。

三、编著《滇绎》

自唐宋以来,编纂出版了不少云南地方史专著,除历代官修云南志书外,还有倪蜕的《滇云历年传》、师范的《滇系》、王崧的《云南备征志》等。这些著作,或着重于历史事件的阐述,或致力于史书史料的辑录,而不注重辨析疑误和补充史实。袁嘉谷则注意采集云南地方史的资料,博览经史子集群书融会贯通,又发挥自己考据学的专长,于民国十二年(1923)著成《滇绎》一书。该书共四卷,为袁嘉谷一生的主要著作之一,首尾有孙树礼、王灿、夏光南、王家亮之序跋。《滇绎》仿顾炎武《日知录》、王应麟《困学纪闻》的体裁,随手纂录云南史事,一事一篇,以时代先后为序,编写成书。自先秦古滇国至民国初年,共267篇。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为辑录。对各朝正史、各种类书、文集、笔记、游记、杂记等等凡有关云南史书者,都悉心辑录。袁嘉谷之前虽有师范《滇系》、王崧《备征志》以及各种《云南通志》,辑录史书不下数十百种,但仍有遗漏或辑而不善者,《滇绎》均充实完善之。所辑史料异常丰富,可补云南志书的不足。

二为考证。袁嘉谷治学以“勿轻信,勿轻疑”为宗旨,凡有疑义,务必详细考证,有陶冶锤炼之功。东晋、南北朝、隋、唐、两宋时期,爨氏统治云南,大理国高氏世镇鄯善(今昆明),封地半于滇境,这段数百年的历史,史书记载很不全面,时详时略,甚至有诸多空白。《滇绎》中的“爨氏世家”、“爨氏之后”、“高氏世家”诸篇,搜集史志、金石、谱牒等资料,融会贯通,对这段时间的云南大局,兴衰更迭的实况,条理分明地加以叙述。对云南重要碑刻,如孟孝琚碑、祥光碑,袁滋摩崖、地藏寺石幢、石城碑、马哈只碑等,都有论证。以马哈只碑为例:在滇池南岸的昆阳月山,发现一块“马哈只碑”,袁嘉谷就作了考证鉴定为明代航海家郑和为其父在故乡树立的墓碑。《明史》仅曰郑和为云南人,但经袁嘉谷考证,明确郑和为云南昆阳人。自元明以来,出现一些野史,神怪传说充斥其间,往往与正史相背,一些学者也因其新异,轻率附和。《滇绎》通过对史料的考据,论证“白饭王”、“阿育王”、“张仁果”、“大白国”、“白子国”、“建宁国”、“白崖国”是“凭虚结构”,“以伪乱真”,是“史家大戒”。经过严密考证,他认为《记古滇说》、《滇载记》、《南诏野史》等书不足为信史。

三为记载。袁嘉谷怀着爱乡爱国的热情,对云南各方面的杰出人物都予以记述,以示表彰,这对于激励当今青年爱我家乡、奋发向上、振兴中华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尤其对一些清政廉明的治滇官吏的记述,对当前提倡的“反腐倡廉”也有着重要酌现实意义和教益作用。例如沐昂、木公、苍雪的文学,钱南园、傅岩溪、张紫琳、缪素筠、担当的画。《滇绎》中,袁嘉谷鉴于云南地处边疆,在外患严重之世,边防尤为重要,因此对历代开滇、镇滇、治滇作出杰出贡献的将帅及官吏予以记述、评论,以示敬仰和学习。如庄F、司马相如、韩说、李恢、吕凯、王逊、毛孟、赛典赤、沐英等。值得一提的是《滇绎》较以往的史书更重视经济、文化、民间礼俗、地方掌故的记述和考证,对于研究和了解云南的地方史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性百科全书。书末王家亮作之跋日:“斯编之作,则独本于爱乡之忱。帮故自开滇以来,上起战国,下迄今日,凡滇事之散见于史传,以及名流之艳谈,足以考证,为《滇系》、《通志》、《备征志》、《历年传》诸书之所未载者,靡不采而录之。其有可疑者,则博考群书,旁搜远证,务得精确而后已。此书则表章其所隐,力劈其所妄,非仅足以光大吾滇之名,亦将可备修史之资。至其事事真确,语语雅瞻,阅者当知,岂齐人知管晏者,所能窥其肩北背哉。”。这是对《滇绎》的学术和史料价值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四、参与辑刻《云南丛书》

丛书是汇集许多种重要菪作,依一定的原则、体例编辑且冠以一总书名的图书。在历史上以“云南”之地域范围编辑丛书者,乃清代乾隆间王崧《云南备征志》为最早。民国初年,陈荣昌、赵藩等人呈报省府,倡议辑刻《云南丛书》,并先后由陈荣昌、赵藩、袁嘉谷担任该丛书总编。至民国五年(1916)编印了《云南丛书(初编)》共152种,1148卷。以后又编印了《云南丛书(二编)》53种,254卷。绝大部分采用木刻厚版,只有少数用新的石印本和铅印本。《云南丛书》的编印,是收集保存云南地方文化遗产最丰富的一套丛书,是云南文化史上的一大成就,它使一些好书扩大发行,一些残本得以补全,一些快要失传的珍本得以流传。袁嘉谷以著名学者主要参与其事,其贡献自不待言。

五、纂辑《滇南金石萃编》

袁嘉谷博采云南金文石刻,纂集成《滇南金石萃编》十五卷,辑录和保存了大批金石资料,为后世积累了大量极为宝贵的史料。

此外,袁嘉谷还搜集、整理、研究云南的书画。先后编写成《滇南书画集》二十卷,以及《南园书画存》二卷、《过眼书画录》二卷、《滇贤遗像遗墨》二卷、《云南地理志》一卷, 《两浙车自轩录三编》二十卷等书,《湖月集》一卷等等,合计约400余卷。有的已经刊印出版,有的肖未刊印。

总之,袁嘉谷“博文洽识,淹贯经术”, “融汉宋,铸经史,发为文,咏为诗”,为云南地方史志的编纂和地方文化遗产收集整理,作出了多方艰苦努力,其在学术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袁嘉谷生活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时当中国近现代史上大动荡时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对其学术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面,试对袁嘉谷的史学思想作简要的考察。

袁嘉谷著的《卧雪堂文集》二十二卷,史学文章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在《卧雪堂文集》的史学论文中,阐述了自己的史学观点和史学方法。

一是史学要“真实”“征信”。袁嘉谷指出:“写国史要真”,不要“虚饰妄托”,不要“怪诞不经”,不要“混淆是非”⑦。这是针对千百年来历史编学上的弊端提出的见解。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开端,就应以《书经》、《易经》、《诗经》、《史记》的记载为准,从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开始;秦博士、徐整、干宝、葛洪、任方等人造出来的“天皇”、 “地皇”、 “泰皇”、 “”、“元始”都是“诌言和虚想”。他说,有人“以尧舜为尼山伪托”、“以农颉为叙利亚内徙之人”,把夏禹和殷商作为中国历史的开始,是将“地球古国降为新造”,是“淆乱是非,不足够令后人征信”。

二是要改造以帝王为中心的史学。袁嘉谷主张,编一部“中国新史”,“孔孟以前,取材经言,孔孟以后,折衷经义。虽尧舜亦呼其名,不必庙弓之琐琐也;春秋也可继世不必国号年号纷纷也。纪元则由民国逆溯之。正统国统之别,一家一人之私,则一扫而空之。庶几温故知新,专重正义”。这部“新史”,对各个历史时代、各方面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都要“慎考而详列之”以达到“行善诛奸”、“我心自省”、“世界日进”的目的。这样的史学才能昌盛。

三是要注重社会民生。袁嘉谷曾致书清史馆,认为中国旧史“详于朝廷制度,略于民间礼俗,《史记》独多言民事,宜扩而充之。凡民间礼俗之大,居处饮食之细,及一日用之于风教有关者,考其原委、上补前史之缺,明其通,下征进化之美,庶几免一姓家谱之诮”。他的这些史学主张,对传统史观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时有较强的进步意义。

四是主张经史结合。袁嘉谷赞同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说,强调指出“经皆史也,史即经也”。他还进一步认为: “经可通史,史可通经。通史以治经,于是不流于繁琐的考据;通经以治史,乃能观其大要,以历史的经验作持身立国的准则。”并把司马迁《史记》作为通经治史的典范,在自己的史学实践中效法学习。

袁嘉谷的上述史学主张,在他所编著的《云南大事记》、 《滇绎》、《石屏县志》及《卧雪堂文集》等著述中得以力行。他打破王朝体系,以历史大事为纲;取材慎重,严于考证,对大大小小的许多历史人物作了评论,并为不少小人物作史传、别传、家传、事略,凡此等等,都是对正统儒学史观的突破。当然,由于出身、生活环境等局限,从总的来看,袁嘉谷的史学思想基本上还属于传统史学的范畴。这也是应该指出的。

参考文献:

[1]《新纂云南通志例言》.

[2]《石屏县志序》.

[3]《滇绎王家亮序》.

[4]马曜主编:《云南简史》.

[5]《滇绎夏光南书后》.

[6]《卧雪堂联语孙乐跋》.

[7]《卧雪堂文集》卷一.

作者简介:刘聪,云南文献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文学、历史。

上一篇:赴台游:火热背后的乱象 下一篇: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要求与细节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