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两代育秦薯

时间:2022-10-21 01:14:27

截至目前,秦薯8个品种有5个是朱俊光、朱渭兵父子选育出来的。

为解决吃饱饭的问题,朱俊光选育出“秦薯1号”、“秦薯2号”;为满足市场对“干、面、甜”蒸烤型红薯的需求,朱渭兵跟随父亲选育出“秦薯4号”、“秦薯5号”;当现代人越来越关注保健食品,彩色“秦薯8号”适时育出……

按约好的时间,记者赶到杨凌现代农业孵化园,朱渭兵办公室的门却锁着。隔壁办公室的人说,他在大棚。

最南边的一个大棚开着门,记者走进去,看到朱渭兵正蹲在红薯苗边仔细查看着什么。他抬头看记者的第一眼,大大的眼镜架后面的眼神似有一丝茫然,显然还沉浸在此前的专注里。

出了大棚,我们碰上从扶风县赶来的老王。老王是朱渭兵的铁杆粉丝,十多年来都在这里买红薯苗。今年他家种了10亩红薯,除自家承包地外,还包了别人家的地。“种红薯比种粮食强,平均亩产5000斤,一亩地可收入5000元到8000元。”老王对记者说。

老王此次前来,还是买红薯苗。上次买的苗子不够,这次专程来补。当听说当天拿不到红薯苗时,一脸的失望。

聚在大棚外的十来个人,都是来买苗的,其中还有一位道士。

“从搞了红薯育种、推广之后,结缘了各种各样的人,有千万富翁,更多的是普通的种植户。”朱渭兵笑着说。

实验员搞起了育种

在朱渭兵办公室的书架上,记者看到他父亲朱俊光的一幅照片:朱俊光蹲在红薯地里,手边是一窝红薯,皮橙黄,外形成纺锤状―两头细、中间粗,长短几乎一般齐,像站队一样排列得甚是齐整。

“这个就是老父亲育的秦薯4号。”朱渭兵指着照片上的红薯对记者介绍道:“去年是父亲从事秦薯育种、推广六十周年。”

1955年,19岁的朱俊光从当时西农附设的农业高级职业学校毕业,被分配到西北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教研室”当实验员。当时,农学院的牛联星教授,也是朱俊光的老师,从国外带回育种资源,做红薯育种研究。

“陕西没有红红薯,引进河南白红薯。”这句当时的顺口溜,说明在很长时间里,陕西没有自己培育的红薯品种。1958年,在时任教研组主任赵洪璋教授的鼓励下,朱俊光独立进行红薯教学和科研,自此,红薯成了他一辈子的研究方向。他自学了近20门大学本科课程,从实验员、工程师、副研究员到研究员,还到北京、河南、四川等地拜访薯类专家,并与他们成为莫逆之交。

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1973年,朱俊光育成了“武功红”。随后,他又主持选育推广了“秦薯1号”、“秦薯2号”。

搞红薯育种很辛苦,春季育苗,夏季试验管理和杂交制种,秋季收获,冬季储藏,一年四季不得闲。

在红薯杂交的季节,朱俊光每天提前赶到试验地,用镊子为开花的红薯去雄授粉。一上午蹲在地里给上千朵花授粉,站起来时眼前一片发黑。一天干下来,累的胳膊都抬不起来,但朱俊光这样一干就是三四个月。

深秋的晚上,为确保红薯种的安全,朱俊光睡在田间的架子车上。条件好一点时,能睡在草棚里看护红薯。遇到农事紧张,他就吃住都在农场,没黑没白地干,几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因为地里的庄稼不等人。

“老父亲太苦,印象中从没穿过一件干净的衣服,从没有礼拜天、节假日,我小时候对父亲整天在地里忙碌很不理解。”朱渭兵对记者说;“现在搞了这个理解了,庄稼是活的,伺弄不好就死了。”

1974年,朱俊光带着学生到陕南教学基地实习,发现南郑这个号称“鱼米之乡”的地方,农民生活却极度困难,有的连饭都吃不饱。这种状况刺痛了他,他决定把自己培育的红薯良种“秦薯2号”引种到南郑。

红薯在摄氏8度就会被冻伤。往南郑运种薯时,正是冬天,为确保种薯不受冻,朱俊光和闻洪汉教授给种薯包裹上毛毯和棉被,坐在西安开往汉中的黑乎乎的货车车厢里陪护着种薯,一路颠簸十多个小时才到达南郑县。

为保障育苗的成功,朱俊光设计了“双保险”苗床。

当时没有温室大棚,也没有电。有一种办法是燃烧牛粪、马粪来给苗床增温。朱俊光在南郑用的双保险苗床,是用烧火炕的办法来增温。炕上有很多通气孔,将炕下面火道的热空气均匀地散出来,种薯用土埋在炕上育苗。在当地政府和群众支持配合之下,取得了冬季大规模调种、育苗的成功。

“现在有温室,这些技术都不用了。”朱渭兵对记者说。

“高自1号”无人突破

1974年,“秦薯2号”在关中、陕南、山西、湖北等地大面积推广并取得丰收,缓和了当地群众口粮极度紧张的问题。

朱俊光应聘为安徽、陕西、湖南、湖北等省主要红薯产区的农业顾问,一年四季,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现场示范,指导红薯生产。为了不增加当地政府负担,他经常自己花钱住旅店,在街上买饭吃。

秦薯1号、2号,产量高,抗旱,淀粉含量高,这一系列特性,都是为了解决吃饱饭的需要而选育出来的。

杂交育种时,朱俊光发明了二次蒙导法,以促使不容易开花的红薯品种开花。“用牵牛花做枕木,嫁接易开花品种的红薯苗,在其上再嫁接不容易开花的苗,促使其开花,做杂交育种。”朱渭兵对记者解释什么是二次蒙导法,“他当时有一种预见,一定有一种东西―成花素―促使其开花,尽管当时还没有确定的概念。”

朱俊光育出的秦薯品种,与红薯的主流品种基因最远,特异性突出,并且突破了一个―一直以来对红薯开花有一种迷信的说法,红薯开花意味着灾年,产量低。大部分红薯是不开花的,当遇到干旱就会开花。科学的解释是,干旱而非开花导致了低产。

嫁接红薯苗时,接穗插入处一般用塑料纸裹一下,再用毛线缠绑,上面罩一个灯罩。灯罩不保湿,为解决这个问题,朱俊光就改用蔓上的叶子代替塑料纸,这个小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成活率。

朱渭兵说,在育种过程中,老父亲有很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父亲搞自交系选育出的‘高自1号’,是一个很大的创造,现在也没有人突破。”朱渭兵介绍说,高自交结实的品种很少,在育种上很有意义,是一个杂交方法。

上一篇:青峰犹未见,舟上人已知 下一篇:“权威人士”让我们回到经济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