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定价机制及影响因素

时间:2022-10-21 12:16:32

论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定价机制及影响因素

[摘要]一种合理的排污权初始分配、交易制度以及排污权定价机制,是影响排污权交易市场表现的重要因素。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市场条件下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价格的决定机制;借助博弈图式探讨了不同价格条件下排污企业的污染治理策略;分析了排污权交易一级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外部性;排污权交易;初始分配;价格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2-0001-04

湖北省教育厅2008年度科学研究计划优秀中青年人才项目(Q20081501)。

一、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排污权交易在全球范围逐步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排污权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新兴的环境管理措施,它在环境与生态领域将政府调控与市场调整完美结合,可以有效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排污权交易的基础理论向前可追溯到对于外部性问题的研究,庇古(1920)的外部性理论从经济学意义上揭示了污染问题的外部性质,从而为后人采用经济(或基于市场的)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1]。科斯(1960)在对非市场关系的“庇古税”提出质疑的同时,指出通过产权界定、市场交易来纠正环境资源市场价格与相对价格的偏差[2]。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20世纪70年代将科斯定理应用于水污染的控制研究,明确提出了排污权交易的观点。Croker对空气污染控制的研究,正式奠定了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3]。1972年,Montgomery从理论上证明了基于市场的排污权交易系统明显优于传统的环境治理政策[4]。

多年来,很多学者和企业都十分关注排污权价格如何确定的问题:如果定价过低,必然失去对低污、无污企业的激励作用;如果定价过高,必然失去对超污企业的约束作用。Woerdman(2002)的研究表明,一种合理的排污权初始分配、交易制度以及科学合理的排污权定价机制,是影响排污权市场表现的重要因素,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排污权交易的市场总量和活跃程度。Coggins和Swinton(1996)研究了美国酸雨计划中的二氧化硫(SO2)价格,并估计出削减单位二氧化硫的影子价格Shadow Price,但是这个价格比当时发生的二氧化硫市场成交价格要高出很多。Maeda(2001)以美国二氧化硫排污权市场价格为基础,开发出温室气体(Green House Gas,GHG)市场远期合约定价模型的分析框架,同时也考察了引入储存机制对现货市场价格和远期市场价格的影响。

国内方面,我国学者李寿德和仇胜萍(2002)从各种环境因子的经济与非经济尺度,分析排污权的定价困难问题予以了分析[5]。黄桐城和武邦涛(2004)从污染的治理成本和治理收益两个角度,构造了排污权交易的市场定价模型,并利用凸规划的库恩――塔克条件,求得了污染控制地区的污染最佳削减方案和最优排污分配方案[6]。这些研究成果对促进排污权的合理初始定价及交易价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二、不同市场条件下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价格的决定机制

排污权价格包括排污权初始分配价格和再分配价格,即一级市场价格和二级市场价格。一般认为,不仅再分配价格计算的理论基础应该合理、计算方式要科学,而且初始分配应该是有偿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排污权交易作为市场经济手段的最大效用,避免因价格设计的不科学对保护和改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但是,排污权交易具有多方面的独特性,如排污权的内在价值难以度量,市场势力(Market Power)的存在可能使排污权交易价格大幅度偏离其内在价值,进而可能影响到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充分发育。

1.完全竞争市场

根据经济学理论,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在前者中,排污权的市场价格等于各企业的边际治理成本[7];而在后者中,排污权的市场价格将受交易成本、经济增长、交易主体的预期、环保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考察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形。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排污权交易可以促使资源的有效利用。排污权初始分配到企业,无论是有足够排污权无需控制排污的企业、还是排污权不够的企业,都会衡量排污权对其的边际价值。若企业面临极高的治理成本,就会通过购买排污权而减少削减;反之,则会通过多治理卖出排污权而获益。

在排污权的需求方面,只有那些以高成本才能减少污染的企业才愿意为污染排污权支付最高的价格,其购入排污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比没有这部分排污权时更高的经营利润;而在排污权的供给方面,只有那些以低成本可以减少污染的企业才有出卖其所拥有的排污权意愿。如图1所示,D表示排污权的需求曲线,S表示排污权的供给曲线[8]。此时,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上就会形成一个排污权的供需均衡的市场价格P0。

2.不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假设条件十分苛刻,在现实市场中是不存在的,不能被一一满足。因此,需要讨论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影响排污权市场价格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作用程度的大小对市场价格的影响[9]。

第一,交易成本。理论上,排污权交易市场被认为是一个完全的、无摩擦的市场,不存在信息不充分、交易不频繁、逐案谈判等问题。然而,真实世界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普遍存在着交易成本。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Stavins(1994)和Cason(1995)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使边际治理成本与排污权的市场价格不相等,从而影响到排污权交易的效率[10][11]。当边际成本不变时,排污权的初始分配不影响交易价格、交易量和市场效率;当边际交易成本增加时,影响到企业的治理成本,使初始分配量多的企业的污染治理责任减少,导致均衡偏离;当边际交易成本减少时,会偏离有效均衡结果,出现交易价格下降,并接近于交易成本为零时的均衡价格、同时交易量增加。

第二,市场势力。在现实中,排污权交易市场上可能存在市场势力,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原来的均衡将被打破。对于竞争性企业,Hahn(1982)认为,排污权的最终分配量与初始分配无关;而在存在市场势力的情形下,当垄断企业初始分配量偏离排污权使用量时,市场会产生无效率[12]。这类能够影响许可证价格的企业的交易动机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利润最大化动机,即某些具有影响排污权交易价格能力的企业通过对价格的影响使企业的治理成本和购买许可证的成本最小化;另一种是排他性动机,即某些企业囤积排污权,阻止新企业进入产品市场。尽管第二种行为在法律上会被政府的反托拉斯行动纠正,但在实际中,政府干预是存在时滞的[13]。

第三,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将导致企业对排污权需求的增加,如经济高速发展使得电力需求呈持续增长态势,二氧化硫排放量也将继续增加,导致对排污权需求的增加。而在排污总量控制条件下,排污权总供给保持不变,由此可能导致排污权价格上升。

第四,预期。在配额存储项目中,认为许可证价格在未来有上升趋势的企业可以控制排放量,存储额外配额。因此,对未来市场价格的预期可能影响当前的排污权价格。未来价格取决于需求曲线的斜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减少的程度。根据不同的信息来源,若交易主体认为排污权价格有下降趋势,将购买不超过企业污染排放必需的量,导致了现时排污供给的增加、需求减少、当前价格下降;而若认为排污权价格有上升趋势,则尽量将额外配额储蓄起来以在价格上升时出售,导致现时排污权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当前价格上升。另外,对技术进步及排污控制指标的不同预期,将使市场交易主体产生对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的截然不同的预期。

第五,环保意识。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价值评价也随之提高。一些自发的环境保护社团等非盈利性机构可能购买一些排污许可证,使市场上排污许可证的供给减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排污权的市场价格。

三、不同价格条件下排污企业的污染治理策略

在排污权初始分配中,政府是否免费发放排污权,是否要排污企业负担环境损害费用和外部经济内部化费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其污染治理决策和排污权交易的价格。下面,将运用博弈图式分别进行分析。

1.排污权成本中包含初始分配成本和正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成本

假设有两个企业A和B,都面临治理污染和不治理污染两种选择。A、B的报酬矩阵见表1。

第一,若A、B都治理污染并且达标环境总收益为20,环境总治理成本(包括排污权初始分配费用、外部不经济内部化费用、外部经济内部化费用)为18,则净收益为2,A、B各得1。

第二,若A治理污染而B不治理,设总收益为10,成本为9,A得总收益为7,其环境净收益为-2;B不治理污染,虽然不支付环境成本,且得到环境转移收益3个,但却有排污费支出和罚款,所以企业最终效用为-1。反之,若B治理污染而A不治理,则A、B的效用分别为-1、-2。

第三,若A、B都不治理,则各得-4的效用。

表l中,纳什均衡为(治理,治理),即不论对方如何选择战略,单个企业的最优选择都是治理。

2.排污权成本中不包含初始分配成本和正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成本

同样,A企业和B企业都面临治理污染和不治理污染两种选择。但是,企业生产和治理污染的成本发生了变化,因为政府免费发放排污权,而且不用负担环境损害费用和外部经济内部化费用,所以企业的生产成本明显降低。A、B的报酬矩阵见表2。

第一,若A、B都治理污染并且达标,环境总收益为20,环境总治理成本(不包括排污权初始分配费用、外部不经济内部化费用、外部经济内部化费用)为12,则净收益为8,A、B各得4。

第二,若A治理污染而B不治理,设总收益为10,成本为6,A得总收益为7,其环境净收益为1;B不治理污染,虽然不支付环境成本,且得到环境转移收益3个,但却有排污费支出和罚款-2(因为排污权商品交易价格降低,所以经过市场调整,政府的排污收费和罚款必定也要相应降低),所以企业最终效用也为1。反之,若B治理污染而A不治理,则A、B的效用分别为1、1。

第三,若A、B都不治理,则各得-2的效用。

表2中,纳什均衡结果难以确定,因为在第二种情况中,即使不治理也能够得到1个收益。由于交易主体各方信息的不对称,难以获得关于对方的准确而完整的信息,交易一方完全有理由相信对方肯定会采取治理措施,因为这样的话对方就将获得4个收益,而自己不需要采取任何治理措施就可以得到1个收益,何乐而不为;更何况这样可以为自己节省时间和精力,扩大生产能力,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

所以,如果企业的排污交易成本中不包含排污权初始分配支出、不包含环境损害的支出、不包括外部经济内部化支出的话,将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企业选择不治理污染的结果的发生[14]。

四、排污权交易一级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

排污权应当商品化、价格化,生产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所利用和消耗的环境理应计算在生产成本中,而不应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真正发挥作用,厂商在市场竞争中才会积极主动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从而降低产品的成本。然而,由于环境价值的多样性以及考虑不同排污者之间、排污者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公平问题,确定排污权价格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

1.经济因素

这是确定排污权初始分配价格的决定性因素。设置排污权的基本经济学意义在于实现企业外部生产成本的内部化,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得到排污权所支付的价款刚好等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外部成本,那么令社会管理头疼的外部性问题将得以解决,企业生产也将实现经济学所追求的帕累托最优效率原则[15]。所以,如何衡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外部成本,就成为了确定排污权初次配售价格的关键因素,但这种外部成本的测定是非常困难的[16]。有学者通过分析影子价格的形成原理,推断排污权初始分配价格,为排污权的流通提供了定价基础。另外,环境管理成本也是确定排污权初次配售价格时应考虑的经济因素。

2.政策体制性因素

确定排污权初始分配价格时,要考虑各种环境政策之间的协调[17]。在我国当前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中,包括“排污收费”、“超标收费”、“超标罚款”等具体措施在内的排污收费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了,排污权作为一种新的环境管理制度则正处于成长过程中。要确定排污权初次配售价格,则必须考虑与排污收费制度之间的协调关系。排污权以国家强制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为基础,是总量控制制度对每一个排污企业的指标的具体化,它与排污收费不是替代关系,不具有选择性。从长远来看,消除排污权和排污收费的重合使用状况,实现以行政收费为本质的排污收费制度逐步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本质的排污权交易制度过渡,是对企业生产排污进行环境管理的必然趋势。

3.环境价值的文化尺度

排污权初始分配定价中更难处理的是,各种环境因子的非经济尺度,因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价值并不仅仅表现为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表现为文化尺度和生态尺度等。

环境价值的文化尺度是指某些环境因子在变化过程中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发生紧密联系,甚至成为文化的载体,由此产生的价值。许多地方的自然景观之所以是今天的风貌,是数千年来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与环境长期演进的结果,导致了文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局面。当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改变环境时,如何保护环境中的文化成分,就成为了极为困难的课题,其中技术上的首要困难是难以衡量得失。很明显,某些得失是可以衡量的,是因为涉及到的文化内容具有经济价值,在本质上属于经济尺度。但事实上是,以经济尺度看得失。真正文化尺度上的得失是无法衡量的。

4.环境价值的生态尺度

确定排污权初始分配价格时,还要考虑环境的生态价值因素。与真正的文化尺度的价值无法计算一样,真正的生态尺度的价值也是无法计算的,因为生态尺度表现为生态的多功能性。这些功能对于人类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粗略地测量其经济尺度,但并不能反映其生态价值,其生态价值是无法用经济尺度衡量的。因此,应该承认,生态尺度是独立于经济尺度而存在的。真正要建立一种生态的价值尺度,最基本的原则还是要从生态系统的演进规律出发。也就是说,生物蓄积量的最大化和物种多样性的最大化是生态系统的演进目标。

随着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不断实践,这项基于市场机制的环境保护政策对于排污权的初始分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免费分配的模式对于制度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加公平和更加市场化是排污权初始分配的必然趋势,有偿分配的模式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排污权有偿使用仅在我国局部地区试行,已经使得这些区域内的排污企业经营成本上升。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试行排污权有偿使用,扩大排污权交易的品种范围和地域范围,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Pigou Arthur C.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M]. London, U.K.:MacMillan, 1952:78-83.

[2]Coase Ronald.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 Journal of Law andEconomics, 1960,(3): 1-44.

[3]Crocker, Thomas D.. The Structure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Control System[M]. New York: W. W. Norton, 1966:88-91.

[4]Montgomery, David. Markets in Licenses and Efficient PollutionControl Program[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72,(5):395-418.

[5]李寿德,仇胜萍.排污权交易思想及其初始分配与定价问题探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69-71.

[6]黄桐城.武邦涛.基于治理成本和排污收益的排污权交易定价模型[J].上海管理科学,2004,(6):34-36.

[7]张永宏,张恒兵.排污权交易理论及其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9-21.

[8]余耀军.排污权交易的经济分析[J].财贸研究,2004,(1):107-111.

[9]赵海霞.不同市场条件下的初始排污权免费分配方法的选择[J].生态经济, 2006,(2):51-53.

[10]Stavins. Transaction cost and tradeable permits[J]. Journal of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95,29:133-147.

[11]Cason.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eller incentives inEPA’s emission trading au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 85:905-922.

[12]Haln, Robert, Roger Noll. Designing a Market for TransferablePermits[M]. Cambridge, MA: Ballinger, 1982:78-83.

[13]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第2版)[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88-90.

[14]余伟京.论排污权的商品化[C].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2002.

[15]赵文会.初始排污权分配的若干问题研究[Z].上海理工大学,2006.

[16]王晓敏,刘万才,李利军,等.排污权的初次配置方式及其价格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6,(10):68-70.

[17]穆红莉,马慧景.我国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中的问题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6):810-812.

On the Pricing Mechanism of Emission Trading and Related Factors

Lin Yunhua1,2

(1.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han 430205,China; 2.Hubei Research Center of Enterprises’Competitiveness,Wuhan 430205, China)

Abstract:A reasonable mechanism of initial allocation, trading system and pricing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efficiency of emission trading.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discusses the pricing mechanism of secondary emission trading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market, explores pollutant treatment tactics of relevant enterprises at different prices and finally analyse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eliminary emission trading.

Key words:externality;emission trading;initial allocation;price

上一篇:基于公司治理的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路径探讨 下一篇:对中国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再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