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预设

时间:2022-10-21 11:19:02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预设

文化预设是由历史传袭下来并沉积于本民族群体心里的文化底蕴。在英语学习中,虽然大学生在价值观和道德信仰等意识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对于中文和英文之间文化预设的差异的敏感度,但是由于中英文化之间文化预设差异之大,母语对学生英语学习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成为绊脚石。本文就将讨论英语教学与文化预设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并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可行的教学方法。

文化预设 大学英语教学 差异

1 文化预设及其相关概念

自19世纪末预设的概念提出以来,通过一步步演化,文化预设的概念得以形成。为了方便读者对文化预设的理解,本文将从预设以及语用预设等概念出发,逐层深入。

1.1预设

预设(presupposition)一词最早是1892年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提出的。之后,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继承了他的思想,并将之发展概括为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斯特劳森认为,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假设,即预设,且该预设可表现为另外一个语句。简言之,预设就是一种潜在的,对于交际双方来说是预先存在因此不必言明的已知信息。

1.2语用预设

20世纪60、70年代,许多研究者开始从语用学角度考察和研究预设。其中Fillmore认为语用预设是指“通过一句话来有效地实施某一个言外行为所必须满足的条件”。Keenan则将之视为话语的合适性所要求满足的条件,声称“……有许多句子要在受文化制约的条件或语境得到满足后方能使这些句子的话语为人所理解”。对语用预设的理解是多样的,但各家的理解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的共有背景知识,我们将之理解为预设的互知性和共同性,惟有这种情况下,双方才能识别彼此话语的真正意图。

1.3文化预设

E. C.斯图尔特和密尔顿. J.贝内特认为文化预设是指“渗透在个人的世界观和行为中的那些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和系统性的观点和看法。”(E.C.斯图而特,2000:23)。

奈达(Nida,1981:14)也曾指出:“文化预设指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所共识但以潜在假设形式存在的信条和理念。这种潜在形式为生活在同一社会的群体所接受与共享。”即在日常交际中说话者在说话之前和过程中对听话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以及对将要谈论的或正在谈论的话题相关信息的掌握程度所作的假设。

生活在同一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成员都具有关于同一社会的共同文化认同,正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与文化有着独特的敏感性,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根据语用的经济原则,说话者和作者都不会把文化预设的含义的具体内容说出来,说出来会累赘不堪,令人烦闷。所以,在语言交际中,为了减轻说话者的表达负担,也使得听话者免去理解话语时的费力,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往往把已知的、熟悉的信息加以预设(Brown,2000:33)。本文把在言语交际中那些已知的,互明的,有特定文化身分的信息进行预设界定为文化预设。

2 大学英语教学

教材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知识的传递―接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作为英语教学的媒介,它必定包涵和承载着大量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和文化预设。从教学目标来看,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实现受教育者对目标语相关语法及文化及其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但就受教育者来说,是长期生长在中国,这一与英语国家有着巨大文化差异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两种语言之间所蕴含的不同文化预设,以及自身的学习与语言转换能力都成了熟练掌握和运用目标语的阻碍。

在英国,本世纪20年代Malinowsky就相信不把语言和应用它的文化联系起来便不可能对这个语言有所了解。他写道:“对任何一种生活条件与我们完全不同的并拥有不同文化的民族所操的语言的研究必须要通过它的文化和环境来进行”。

所以根据英语教学的目的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母语与目标语之间存在的不同文化预设,在大学英语教学实施中,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文化预设所带来的学习障碍并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及文化的掌握运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下面将就与文化预设相关的三方面来分析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英语相关的文化预设。

3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预设

与小学和初中生相比,大学生已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青年期,经过长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学习,已经形成成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向他们讲解社会文化等抽象概念和现象时,较易于被理解。且大学生可以更加主动积极的调动自身经验,对教师所教知识进行合理联想。

在英语学习中,虽然大学生在价值观和道德信仰等意识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对于中文和英文之间社会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现象的敏感度,但终因中英文化之间文化差异之大,加之缺少足够的文化体验,这就要求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来加深对中英文化预设差异的理解以最终达到熟练转换的目的。

3.1民族心理文化与英语教学

民族心理又可称为“民族性格”或“民族心理状态”,是每一个民族在其特有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即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心理状态在文化上的表现。这种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过其语言、文化、习俗、信仰等表现该民族的爱好、兴趣、气质、性格和情操。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以民族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不以民族经济的发展而变化,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维系整个民族的纽带。因此在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首先应该对该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有所掌握。英语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对英语国家民族心理文化的介绍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社会生活文化与英语教学

基督教在欧美国家的盛行,以及上帝在民众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就解释了为什么会有“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和“God Bless Me”了。每一社会都有和自己社会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广义的社会文化渗透社会中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包括一个国家的制度、法律、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和等。

英语教学离不开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介绍,因为它对于话语含义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读者必须把该句子放到它的文化语境中才能领悟到真正的话语含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大学生讲述英美国家相关文化背景并且指导大学生将语言文字语境化,也就是在每节新课的开始导入与课题相关的文化知识,以方便学生把难以理解的语篇放到他们熟悉的情景中去,这样有助于学生克服阅读或翻译中碰到的障碍。

3.3民俗文化与英语教学

所谓民俗文化,是指各民族在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民俗习惯是各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人见面一般会习惯性打招呼说“你吃了吗”,“你去哪里”,在和陌生人刚接触时也会询问对方年龄及家庭情况。在英美人眼里这些都是个人隐私,会引起他们的不快。原来,英美人都很重视隐私、秘密,以上这些问话违反了英语文化的交际规则。在与英美人士的日常生活交往中,对于个人隐私问题应回避,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误解。询问这些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不礼貌的语言行为。

在英语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向学生灌输英美国家风俗习惯等知识,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又可以将之与中国有关方面的文化预设相比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最终实现学生的双语文化预设转换的自觉性与能力的提高。

4 文化预设学习的课堂作用

“一定的语言形式负载的内容都是各种各样的文化,离开了文化,语言只剩下抽象的形式外壳。” (张晓光 2002:163)

我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外语教学包括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和文化素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英语学习也是一种文化学习行为,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文化因素。忽视文化预设差异可能是造成误用和误译。反之,了解和熟练掌握英语国家文化预设则是提高外语使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的有效途径。

另外,外语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构建过程,而且是一个心理过程。过程中体现着不同文化的沟通融合,体现着不同价值观念体系、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语言方式的碰撞、理解、吸收和融合。只有让外语学习者熟悉目的语的文化预设,才能消除他们与目的语社团之间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即消除由于缺乏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造成的心理障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5 文化预设的共性

虽然地域或历史等方面因素会产生各话语社团个性化的文化预设,但是各话语社团面对同一个客观世界,感受同一自然规律,且拥有构造相同的人体感觉器官,就决定了他们在观察同一事物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体验,而这种体验也必然会产生对等的概念表达。也就是说只要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价讨论,所以除了差异性之外,中国和英、美国家也存在着文化预设的共性。如英语里“life is a play”这样的表述和中文里的“人生如戏”都是拥有同样的文化预设,即人生的变化无常。

因此,英语课堂上,老师在介绍人类文化的差异时,也应联系本国文化预设,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同一性,并在遇到文化预设相关问题时,能够运用联想法解决问题,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语用的经济学角度来看也同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6 结语

在大学英语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中英文化预设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状态,通过讲解文化预设差异及其相关民族心理、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外语使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也需要积极联系本国文化预设,利用中英文化预设的统一性来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Brown, G&G. Yule. Discourse Analysi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E.C.斯图而特,密而顿.J.贝内特.美国文化模式――跨文化视野中的分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3]Hinkel,Eli.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Nida,Eugine.Meaning Across Culture[M].New York: Otbi’s Books,1981.

[5]张晓光.新世纪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定位[J].学术交流,2002,(6).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在《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