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社区牧民社会福利比较分析

时间:2022-10-21 10:16:16

青藏高原社区牧民社会福利比较分析

摘要:基于生态、教育、收入三个子系统,构建青藏高原社区牧民社会福利指数模型,并根据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四个示范社区牧民基线调查结果,测算2012~2014年牧民参加社区畜牧业试点的社会福利变化。结果表明,四个示范社区牧民社会福利总体水平不断上升,但福利改进水平差异较大;各子系统福利指数中,夏河社区牧民生态福利最高,河南社区牧民教育和收入福利指数最高;墨竹工卡社区牧民生态福利相对较低,白玉社区教育福利和收入福利较低。通过示范社区牧民福利比较,提出加强政策引导、科研技术支持、加强牧民培训、扩宽青藏高原特色畜产品市场等,促进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发展。

关键词: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层次分析法;社会福利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10.12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10-0058-04

Abstract:Based on ecological, educational, and income subsystem, this paper sets up the community herdsman social welfare model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a, and caculates herdsman social welfare of four communities from 2012 to 2014 through baseline survey data of 4 demonstration communities. Result shows that herdsman social welfare index have been rising, but the improvement varied in each community. Of the subsystem index, ecological welfare index in Xiahe community is the highest, educational index and income index in Henan community is the highest, however, ecological welfare in Mozhugongka community is the lowest and educational index, income index in Baiyu community is the lowest. Through social welfare comparison of the four demonstration community,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help QinghaiTibet Plateau community livestock industry development, such as policy support, scitech input, herdsman training, and characteristic livestock market.

Key words: QinghaiTibet Plateau; community livestock; AHP; social welfare

青藏高原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理地貌与人文环境,是真正意义上屹立于世界巅峰的明珠。长期以来,青藏高原地区传统畜牧业发展多以牧户自产、自用、自销为主,生产规模小,产品无标准、价值低、产业链脱节、市场竞争力弱。2012年,为促进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发展,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通过开展青藏高原社区天然草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技术、饲草增产增效关键技术、草-畜高效转化关键技术、特色有机畜产品生产技术与产业模式以及特色生态畜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技术专项,选取墨竹贡卡社区、羊八井社区、青海河南社区、青海称多社区、四川红原安曲社区、四川甘孜白玉社区、甘肃夏河社区与云南迪庆香格里拉社区为示范点,开展社区畜牧业的经营模式。社区畜牧业是在家庭经营为主的生产条件下,以社区共同资源、共同利益、共同约定、互助合作为基础,建立以社区为单位,因地制宜、规模适度、生产诚信、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畜牧业经营模式。对牧民而言,通过参加社区畜牧业活动,将对其社会福利产生较大影响。在古典经济学中,福利常用于衡量市场要素的配置效率,最早由庇古提出,此后随着斯蒂格利茨、帕累托等经济学家的不断完善,不仅包括经济福利,还包括教育、医疗、环境等。从福利角度看,社区牧民在项目的支持下,牧民社会福利是否增加是衡量社区畜牧业是否符合当前青藏高原地区发展需要、是否为青藏高原地区探索出一条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畜牧业发展路径的标准。因此,检验藏区牧民社会福利是否因社区畜牧业的实施而有所改善,是我国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牧民等相关主体急切关注的问题。

1研究区概况及研究进展

11研究区概况

根据八个示范社区海拔、气候类型、降水量、主要植被、畜种结构等特征,结合社区基线调查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墨竹工卡社区、白玉社区、河南社区和夏河社区为样本,研究社区牧民社会福利的变化。

墨竹工卡社区位于墨竹工卡县,平均海拔4300米,降水量500mm,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草地类型为山地草甸类和高寒草甸类。社区牧民共计82户435人,家畜总数2980头,其中牦牛2800头、绵羊和山羊合计100只、马80匹。社区耕地面积535亩,其中农田面积315亩,主要种植青稞,产量150千克/亩;其余220亩耕地主要种植燕麦,产量为800千克/亩。

河南社区位于青海省河南县,平均海拔3634米,草场类型主要为高寒草甸草场,主要植被包括矮嵩草、重穗披碱草、早熟禾等。社区共有71户364人,家畜总数18万头,其中欧拉羊12万只、牦牛06万头。社区天然草场面积213万亩,天然草地质量状况较好,其中冬春围栏草场13万亩、夏秋围栏草场83万亩,天然草场平均鲜草产量448千克/亩。

白玉社区位于四川省白玉县,平均海拔4000米,年降水量600mm,属大陆高原温带季风气候,草地类型主要为高寒草甸类和山地草甸类。社区共有61户335人,家畜总数2630头,其中牦牛2085头、藏绵羊540只、马5匹。社区天然草地面积30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27万亩、围栏草地28万亩,户均天然草地面积500亩。

夏河社区地处甘肃省甘南州,平均海拔3050米,属于大陆性高原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580mm。社区牧民共有50户260人,天然草地5000亩,属于高寒草甸区,主要植被为垂穗披碱草。社区家畜总数1700头,其中牦牛1200头、藏羊500只。

12研究进展

目前,我国畜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地生态、农牧区社会发展、贫困与反贫困、畜牧业发展模式、畜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牧民生计等方面。任继周等通过草地畜牧业自然生态-人文社会耦合系统视角,指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1]。何永涛等针对地域分异特征,提出农区南草北上,对藏北地区实行季节性补饲的农牧互动耦合机制,促进农牧民增收,缓解草地退化,实现藏区生态与畜牧发展的双赢[2]。牧民收入方面,区域产业结构、牧民受教育水平、城镇化、草地流转、草地基础设施等是影响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3]。韩柱在牧民合作社发展趋势的研究中认为,牧民合作社是充分利用牧区劳动力、土地、资本等市场要素的经营主体,增强市场竞争力,明确合作社内部分工[4]。牧民放牧行为方面,宝希吉日等认为草场面积、围栏丰育、放牧经验对草地经营管理影响较大,而放牧管理、牲畜结构与牧民教育水平对牧民收入的影响更为显著[5]。陈秋红在牧民经营行为研究中指出,我国畜牧业发展仍处于粗放型阶段,受家庭收入、就业结构、草地资源情况以及生产经营等因素影响[6]。赵雪雁在研究甘南玛曲县天然草地退化人文影响因素中指出,牧民过度放牧与人口增加是影响高寒草地退化的直接因素,畜牧结构与载畜量是影响草地退化的间接因素[7]。

居民社会福利测算研究方面,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政府一直大力倡导城乡统筹、公共福利均等化,居民社会福利有了较快的发展。在传统的社会福利视角下,居民享有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所、食品安全等依然是国民关注的焦点。Sen认为福利是个体实现生活价值功能的全部组合,长期以来被国内外学者奉为经典,评价国家或地区社会福利要充分考虑社会交往、经济福利、心理福利、教育福利、健康等因素[8]。我国在研究社会福利测算初期,也在沿用Sen的测算方法,从功能上和能力上对居民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定量测算。周义等通过构造不平等因素下的中国农村居民社会福利模型,探讨我国不平等因素对农民社会福利的影响[9]。杨爱婷等从功能和能力两个方面重新测算我国居民社会福利指数,并分析低福利指数的影响因素,当然测算方法仍在Sen提出的研究框架之中[10]。余谦、高萍对我国农民社会福利指数测算虽沿用了Sen的研究思路,但从方法上通过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测算农民社会福利指数[11]。鉴于此,考虑到藏区牧民福利实际与定量测算的可行性,本文采纳余谦、高萍的测算模型。

2青藏高原牧区社会福利指数构建

21青藏高原牧区社会福利指数的综合表达式

借鉴余谦、高萍构造的中国农村社会福利指数综合表达式,从收入、教育与生态三个子系统综合评价青藏高原牧区社会福利指数,其综合表达式为:

其中,INC为牧民经济福利指数,Inp为牧区居民人均纯收入,G为基尼系数,CPI为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标t和0分别表示报告期与基期。通常情况下,收入增加直接反映了经济福利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反映的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农民的经济福利水平;CPI可用以衡量实际消费和实际收入情况;基尼系数G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反映收入分配差距。

23教育层面

在教育子系统中,福利通常被定义为普通教育水平、成人教育水平以及文化活动的函数,但是考虑到研究区教育资源分布极为稀缺,若按常规定义,对测算结果影响较大。因此,调整为以牧民受培训次数、技术培训人次比重作为牧民享受教育资源福利的指标,表达式为:

其中,EDUt为牧民教育福利指数,TRst为当年牧民受培训次数,TRst-1为牧民前一年受培训次数,WTRst为当年项目开展的培训次数。通过开展天然草地生产力恢复与合理利用、饲草增产增效等向牧民提供关键技术示范,牧民可学习新技能与理念,弥补牧区教育资源匮乏的不足。

24生态层面

藏区牧民靠天养畜,依草而生,牧民生态福利是所有福利的根本。随着社区畜牧业项目的实施,牧民能从感官上认知到天然草地生态的变化。为测算牧民生态福利及其变化,本文界定的青藏高原社区牧民生态福利指因天然草地恢复等生态工程的实施,牧民享受的生态福利水平,表达式为:

ECO为牧民生态福利指数,NPt为当年天然草地修复面积,LSt为当年畜群存栏量。鉴于地上生物量、盖度、湿度等小气候统计样本小,因此在测算中选取天然草地修复面积和畜群结构变化来衡量当年牧民生态福利的变化。

3青藏高原牧区社会福利指数的测算

31指标构建与权重确定

结合研究区牧民的实际情况与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完备性、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则,构建牧民社会福利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为社会福利;二级指标为生态福利、收入福利、教育福利。二级指标设计中,牧民常年游牧或划区轮牧与农区居民相比,就医更加偏好于传统藏医,且牧区医疗设施难以统计,因此舍弃医疗福利。三级指标选取则以牧民直观感受为根本,充分利用基线调查数据,构建三级指标层。生态福利中,天然草地恢复面积、草地盖度、地上生物量的改变直接改善牧民生态认知;教育福利中,牧民受培训频率、掌握新技能程度、对草地生态的认识直接体现了牧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效果;收入福利中,饲养家畜是牧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家畜存栏量、家畜出栏量、家畜死亡率是直接影响牧民收入的因素。牧民社会福利指标体系见表1。

经计算可知,生态系统福利权重为05469,收入系统福利权重为0109,教育系统福利权重为03445。从权重大小看,基本符合当前青藏高原地区发展各类型畜牧业应遵循的原则,即以保护藏区生态为第一要务,稳定藏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为其次,最终实现牧民增产增收。

32福利比较结果

根据表3可知,墨竹工卡社区牧民收入福利在2012~2014年,指数变化较为平稳,分别为01280、01279、01275,教育福利在项目实施第二年增加最显著,达到02157,2014年墨竹工卡社区教育福利指数略微下降,原因在于墨竹工卡社区培训减少,培训重心转移至河南社区和夏河社区;生态福利上,生态福利指数分别为00826、01136、00694,2013年牧民对生态效果福利指数最高,随后出现一定程度下降。2012~2014年墨竹工卡社区牧民社会福利指数为01356、01631、01476,福利水平变化平稳。与其他社区相比,墨竹工卡社区在收入福利、教育福利、生态福利以及社会总福利比较上处于落后状态,与河南社区、夏河社区相比各项福利差距较大。

白玉社区牧民收入福利系统指数在2012~2014年基本平稳,分别为00824、0083、00852,同期低于墨竹工卡社区,但高于夏河社区;教育福利增幅明显,说明白玉社区牧民享有培训机会逐年增多;生态福利上,白玉社区生态福利指数逐年增长,分别为01240、02841、03472,可知项目实施次年生态效果变化最为显著。从社会福利水平上看,白玉社区在项目实施前,各项福利落后于其他社区,但项目实施后福利指数有较大改观,已经实现对墨竹工卡社区的赶超,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生态有较大影响。

夏河社区收入福利在2012~2014年保持稳定,福利指数分别为00678、00692、00707;教育福利在2013~2014年出现小幅下滑,呈山字形态,原因在于夏河社区经营形式上属于合作社,受甘肃农业大学的长期帮扶,当合作社具备一定自主能力后帮扶强度有所降低,同时夏河社区草业基础较好;生态福利上,桑科草原受环境变化以及天然草地恢复周期的影响,生态福利系统呈现下滑之势;从社会福利来看,夏河社区福利指数总体增加,高于墨竹工卡社区和白玉社区,但与河南社区还有一定的差距。

河南社区收入福利与其他三个社区类似,基本稳定;教育福利则连年下降,福利指数分别为04540、01480、01367,原因在于河南社区无论从天然草地、畜群结构还是畜产品加工基础等都要强于其他社区,因此河南社区牧民享有的培训机会从纵向看下降,但从横向看与其他社区几乎持平;生态福利上,整体上升,中间略有回落,原因在于复杂的气候变化以及生态恢复周期所致;从社会福利看,河南社区牧民福利指数要高于墨竹工卡社区、白玉社区以及夏河社区,但从自身变化上看,受教育福利下降的影响,拉低了河南社区牧民社会总福利指数。

4主要结论与启示

研究结果表明:①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在2012~2014年间,墨竹工卡社区、白玉社区、河南社区和夏河社区牧民社会福利水平呈不断上升之势,但牧民边际社会福利表现各不相同,白玉和夏河社区牧民社会福利提升较快,而墨竹工卡和河南社区牧民社会福利增速较慢。究其原因,墨竹工卡和河南社区牧民社会福利在项目实施之前社会基础就优于其他社区。②从子系统福利指数看,夏河社区生态福利最高,墨竹工卡社区生态福利最低;河南社区教育福利指数最高,白玉社区教育福利指数最低;河南社区收入福利指数最高,白玉社区收入福利指数最低。表明项目实施过程中,夏河社区天然草地和人工种植等措施对社区生态改善效果较为显著,墨竹工卡社区天然草地恢复与退化治理尚需进一步推进;河南社区牧民受培训频率高,学习机会多于其他社区,因此掌握新技能水平较高,社会意识形态转变较快,而白玉社区则表现较弱,需加强对白玉社区牧民的培训示范工作;河南社区作为青海省有机畜牧业示范区,牧民收入水平较高,市场化意识强,因此牧民收入福利较高,而白玉社区则表现较弱,还进一步加强社区畜牧产业的精准扶持。

基于以上结论,对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发展得到如下启示: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借助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加快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如牲畜圈棚、冬季抗灾打贮草基地等,解决青藏高原地区突出的草地环境压力大、牧民生产意识落后等社会经济问题。当地政府、科研单位以及社会力量应多重配合,进一步加强社区天然草地生产力恢复与放牧管理优化。利用专家智库、解决方案、项目服务、机制服务来培育更多相关利益主体,形成集约、集群、网络效应,打造科技支撑下的符合青藏高原独有生态特征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天然草地退化压力。建立青藏高原社区特色生态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与农牧民田间学校,培训本土化职业技能,树立技术能手,进而辐射其他牧民学习牧业技能以及现代化的牲畜养殖流程,如草地管理、动植物疫病防护等。开发社区特色有机畜产品,如有机奶、肉等营养物质显然高于平原畜产品,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独有的高原品牌,满足市场日益高涨的畜产品安全、健康消费需求,从而解决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的二元问题,改变牧民原有的畜牧业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董世魁,任继周.牧业文明与草地健康:认识草地畜牧业自然生态―人文社会耦合系统[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5-110.

[2]何永涛,张宪洲.高原农牧系统耦合发展及其生态效应[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1):112-117.

[3]李玉新,魏同洋,靳乐山.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J].资源科学,2014(11):2442-2450.

[4]韩柱.牧民合作社本质特征及发展趋势[J].草业科学,2014(4):754-759.

[5]宝希吉日,根锁,乌日根巴雅尔.牧户草场经营行为的实证分析――基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三个旗(市)的牧户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9):26-36.

[6]陈秋红.草原生态敏感地区牧户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11):65-75.

[7]赵雪雁.高寒牧区草地退化的人文因素研究――以甘南牧区玛曲县为例[J].草业学报,2007(12):113-120.

[8]Sen Amartya.Wellbeing, Agency and Freedom[J].Journal of Philosophy,1985(83):169-221.

[9]周义,张莹,任宏.考虑分布不均衡影响的中国农村社会福利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4(19):103-107.

[10]杨爱婷,宋德勇.中国社会福利水平的测度及对低福利增长的分析――基于功能与能力的视角[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1):3-17.

[11]余谦,高萍.中国农村社会福利指数的构造及实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7):63-84.

上一篇:为什么我们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 下一篇:治国理政谋外交:2016中国周边外交的不凡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