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采摘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研究

时间:2022-10-21 08:33:20

城郊采摘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郭娜(1983—),女,河南许昌人,助教,主要从事旅游文化、旅游经济方面的研究。

摘要:最近几年,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引领着城镇居民回归自然、发璞归真。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采摘旅游以其高参与度,高体验性受到了城郊居民的欢迎,本文就是从采摘旅游展开讨论,主要限定城郊这个地理区域,论述影响采摘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采摘旅游;城郊;动力机制

1.采摘旅游的定义与内涵

采摘本意是对瓜果蔬菜茶叶等的采集和摘取,是农民收获瓜果蔬菜的一种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验经济的到来,城市居民厌倦了钢筋混凝土包围中快节奏的生活,产生了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修身养性的基本诉求,于是城市居民纷纷回归乡土,亲近自然从事采摘活动,体验收获的快乐。充满乐趣的采摘旅游便成为了城市居民一种新型的外出旅游休闲方式。

笔者认为采摘旅游是以采摘体验为核心,观光赏景为外延,绿色、生态的乡村风光和农业资源为载体,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型旅游活动。采摘旅游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是对乡村观光游的的深化和补充,也是体验经济时代农业资源与休闲旅游方式相结合的产物。

2.采摘旅游的特征

2.1地域差异性与季节性

采摘活动主要是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而农业生产和农业景观等又会随着不同的地域和季节发生变化。总体来讲,不同的地域生产不同的农作物,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农业景观,因此采摘旅游也具有强烈的地域差异性和季节性。

2.2目的地的乡土性

城镇居民远离喧嚣的都市,追求的就是返璞归真的原生态性,他们渴望目的地能够拥有自然清新的空气,缓慢惬意的生活节奏,收获简单的劳动快乐。因此采摘园一般都根据游客的基本需求建设,采摘活动的目的地一般颇具乡土气息的地方,没有了乡土气息也就丧失了很大一部分吸引力。所以,目的地的乡土性是采摘旅游的关键特性之一。

2.3客源市场的集中性

城市居民长期居住在城市里,不太了解农村生活、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又对这些比较感兴趣,好奇想体验一番。因此采摘旅游客源市场主要定位在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一般不包括在内,根据吴必虎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客源市场一般为游憩带乡村所围绕的大中城市居民。因此采摘旅游的客源市场具有一定的集中性。

2.4全方位体验性

采摘活动调动了人的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等多重感官。例如在果园里,观光者可以欣赏不同的果树,触摸每一种果实,观看不同果树的树形、果色等,这样果园成了游客体验的好地方。还有一大好处就是观光者可以边逛边食用各种水果(大部分果园的果实都可以即采即食),采摘果品的好坏、风的灵动带动了触觉享受,果园的鸟类昆虫的鸣叫给游客带来了听觉盛宴,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所以通过采摘等劳作可以得到收获快乐体验。

2.5较强的参与性

游客和当地居民都有较强的参与性,游客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经成为一种旅游时尚。观光采摘活动游客极易融入其中,自己动手参与体验,游客也只有参与到采摘生产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农村生活的乐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游客通过亲手自动采摘果蔬、学习农业技能增进农业知识获取旅游满足感。

而当地居民是果园菜园的所有者,通过采摘活动他们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果园的管理与采摘指导都需要当地居民的参与,有些居民家庭还为采摘游客提供餐饮、住宿等其他服务,所以当地居民也较强的参与进来。

3.城郊地区采摘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随着居民生活水民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越来越多人的开始追求身心健康等精神层面的需要,外出旅游成为大多数城市居民的新选择。但是我国现行的是2个“黄金周”+5个“小长假”的休闲制度,随着“小长假”制度的实施,给了游客更多的出游时间和次数的选择,游客出游时间得以分散,更加注重旅游节奏、心情和旅游品质。以城郊游、省内游为代表的短途精品旅游方式非常受欢迎,成为市场的新宠。城郊采摘旅游兴起了,人们普遍选择了城郊资源丰富、空气清新、体验丰富的采摘旅游地。采摘旅游的动力机制可以用下图表示:

3.1城镇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旅游需求旺盛

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都拥有“双休日”,尤其是新的休假制度出台后,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短途旅行,而城郊近郊的采摘旅游为其提供了可选之地。同时大量城市居民前来观光,也为城郊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增多;而城郊旅游花费较少,加上乡村的田园风光和宁静的生活环境正好满足其“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3.2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病凸显,回归自然成为城市居民旅游首选

201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50%。这标志着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逆转。一方面,城市化改善了交通和通讯条件,提高了旅游综合接待能力,给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城市化也使得城市交通拥挤、生活环境被污染,生态旅游环境遭破坏;加之快速的生活节奏,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压力,在休假之余,都渴望找一片安宁自然之地放松一下。在这种情况下,近郊旅游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同时使得城郊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的一个特殊功能部分。

3.3采摘产品多样化,体验项目参与度提高,吸引游客尝试

较之前的单一采摘产品,最近几年各大城市城郊采摘产品越来越多养活,体验项目参与度也大大提高。以大连城郊的采摘旅游为例,主要的采摘项目有:草莓采摘、樱桃采摘、蔬菜采摘、苹果采摘、桃子采摘、葡萄采摘等,除此之外还有又有垂钓、登山、采摘、游艇等休闲娱乐项目,既可以接待会议、承办宴会,又可接待家庭休闲。还有如是“农田农耕型”如育隆山庄、映山红,除了食等基本条件外,还有果园采摘、蔬菜大棚、水库垂钓等农业项目。

3.4采摘产生客观的经济效益,吸引城郊村民投入开发

以北京城郊采摘旅游为例:2012年京郊采摘开放果园已达1271个,面积28.3万亩。京郊果园共接待游客990.6万人次,采摘果品总量达3858.8万公斤,均与去年基本持平;采摘直接收入突破5亿元、高达5.1亿元,同比增长14.7%。通过果园游览采摘,促销果品6198.6万公斤,促销收入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8.9%。据统计,怀柔区的果品产业吸纳和带动农户,数达4力户10.8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近60%,农民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占农业收入的33%,很好地解决了农户就业问题。

3.5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地方政府的鼓励,引导采摘旅游发展

2002年初,国家开始正式倡导发展农业旅游,并实施《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各个乡村旅游社区开始规范化发展,国家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和政策上的支持使得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始快速腾飞。2004年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推出的“中国乡村游年”,2007年推出“和谐城乡游”。地方上政府开始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到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规划中,财政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帮助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采摘旅游的发展有了较好的宏观环境。

3.6旅游企业的资金流和信息流涌入采摘庄园,引导采摘旅游投资

旅游企业来说,中心城区的地租及其他费用都较高,为了寻求更高的利润,城市郊区较丰富的旅游资源、较低的地租及优惠政策等因素都会吸引一些旅游企业在郊区拓展业务。使大量的资金流参与观光采摘园的建设和乡村基础设施的修建,为游客的出行提供便利条件。旅行社开拓采摘游线路,带领游客前来参与采摘活动和做前期的宣传工作。

3.7采摘庄园的宣传促销行为,繁荣了采摘活动

宣传促销是营销活动的常用做法,采摘庄园也采取了多种宣传促销手段,比如:社区宣传、网络促销、口碑宣传、大客户宣传等繁荣了采摘活动。以河南中牟为例,2013年三八节之前,关于采摘草莓的宣传广告就投放到车体、电视、各大院校中,过节当天,需要农户买半个月的草莓,三天时间全部采完,不仅节省了采摘成本,而且通过增加附加值,提高了草莓每公斤的价格。

结语

采摘旅游就是充分表现体验经济,并满足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采摘旅游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性、体验性、目的地的乡土性、客源市场的集中性、季节性和地理的差异性。其发展的动力由需求要素、供给要素、支撑要素和营销要素共同决定,需求要素的推力,供给要素的拉力、支撑要素的宏观引导,营销要素的微观引导,促进了采摘旅游的发展开发。

参考文献

[1]段兆雯.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宋河有,李文杰.城郊地区采摘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4月

[3]赵永红.我国农村特色种植与观光采摘游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1(13)

[4]刘洋,刘玉梅.论我国采摘旅游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8)

上一篇:论中国几何形装饰及其构成 下一篇:胡适人权思想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