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32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21 08:12:57

川崎病32例临床分析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易累及中等大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近年来在全球大多数地区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病因。该病于1967年首先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描述,我国于1976年报道了首例患儿。近年来我国患者逐年增多,呈散发或小流行。我院自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共收治川崎病32例,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32例中,男23例,女9例,年龄7个月~7岁,

及脱皮,27例卡介苗瘢痕出现反应,均在起病3日内出现(占84.4%),全部恢复期出现指(趾)端膜状脱皮。

2 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者24例,血沉增快者28例,CRP增高者30例,心电图异常型12例,ALT轻度增高10

例,全部32例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扩张8例。

3 治疗转归

在对症治疗及全身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静脉点滴丙种球蛋白,重症加用糖皮质激素,继发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32例均治愈或好转,平均住院天数10 d,8例冠脉扩张出院随访均恢复正常。

4 讨论

本组患儿具备川崎病6项诊断指标1 的4项以上者仅有12例,入院时14例未确诊,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的10例,以上呼吸道感染收入的4例。川崎病的不典型患者逐年增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发热的不规范治疗,早期过多的应用糖皮质激素,从而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川崎病的炎性反应,导致症状的不典型,易漏诊,所以建议目前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应适当放宽,不典型川崎病可早期应用阿司匹林及静滴丙球治疗。

卡瘢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卡瘢反应是指接种卡介苗原部位再出现红斑或结痂,其改变尚未发现于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具有特异性[2],川崎病好发于6~18个月,4岁以内占78%。本组患儿卡瘢反应阳性者27例,占84.4%,均在发病3日内出现,卡瘢反应的高阳性率、特异性反应和好发年龄应成为诊断川崎病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等.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87-694.

2 赵维玲.川崎病临床表现与早期诊断的探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3(4):391-393.

上一篇:氨溴索佐治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 下一篇:膀胱平滑肌肉瘤2例诊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