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校志愿者服务的网络协调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21 08:10:54

辽宁高校志愿者服务的网络协调模式研究

[摘 要]由于现代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志愿者服务的模式也在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变传统的志愿者服务理念,由分散的、零散的、无组织的模式渐渐转化为相互协调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常态的高校志愿者服务的网络协调模式。探索完善辽宁省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网络协调的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强辽宁省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相互联系和交流,对全面发展辽宁省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志愿者服务 网络协调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2.1;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65-02

志愿活动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进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1]课题组在总结学雷锋活动和借鉴国外志愿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高校志愿者服务的网络协调模式的建议。网络协调模式能更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有助于建立志愿者之间的沟通渠道,融洽志愿者服务与社会的关系。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特征

辽宁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且具有一定特色。辽宁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跟其他省市的社会志愿者服务相比,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共性体现在无偿性、团体性、志愿性、公益性等方面。辽宁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独特性体现在地方特色、具体实施、人员构成等方面。

参加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主要力量当属大学生,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在课余时间,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为社会的无偿服务中。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是社会的栋梁,他们都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且热心于公益事业。

(一)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有创新思维,积极性较高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内在的热心和高尚的道德等为动机,符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他们富有爱心,奉献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此外,大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创新性较强,而志愿服务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同时也能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高校开展一项志愿服务,那么一定会有很多青年大学生积极响应,并乐此不疲。高校的志愿者活动能营造很好的氛围,而且同学之间相互的影响和带动,都会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二)大学生志愿者流动性强,队伍稳定性差

一般高校都设四年制的办学模式,每届学生存在很大的流动性,这给志愿者的管理与教育培养带来诸多不利。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同高校各学生社团组织一样,每年都要送往纳新。因此,每到毕业季,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中都会有许多志愿者骨干和志愿者离开学校,这势必影响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开展。此外,在考试期间或寒暑假里,许多志愿者都忙于学习或忙于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这也使得志愿活动不易形成常态化。

(三)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

一般情况下,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是由高校团委和各级团组织建立起来的。虽然是学生们自己组织的较为分散的志愿者服务队,但大都还会被高校团委或社团组织管理。一般高校都会安排专职的团委老师或辅导员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进行专项指导,并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这是一种硬性的管理模式。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行过程中,组织者或志愿者骨干往往在志愿活动的开展、策划、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做许多的工作,这样使得志愿者成员个体成为被动的参与者。“这种行政化指导和志愿者组织的社团化管理模式,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具有集体指导性和组织性强、个人主动性和敏感性弱的特点。”[2]大学生志愿者个体缺乏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这影响了广大大学生志愿者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进而制约了青年志愿者组织的迅速发展。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的时间较多,而且相当灵活。但志愿服务的活动范围较窄,因为受大学生青年们所学专业的限制,再加上大学生们的经济能力有限,个人水平也相对较低,只能从事一些较为单一的或简单的志愿服务工作,主要集中在社区街道清扫、公益宣传、助学支教、生活帮扶等方面。除此之外,志愿组织的指导老师和志愿者骨干大多没有建立志愿服务的网络协调信息管理方式,这导致他们对各种志愿服务信息的掌握不及时、不全面。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在运作上往往缺乏经验,因此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局限性较大。

目前,高校尚未形成全方位的志愿服务网络,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模式还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服务的社会化、信息化程度不高,高校与社会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上级组织机构进行沟通联系;高校大学生志愿活动应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但是各高校与社会没有相应的组织将青年志愿者们联系起来,如此高校就对社会需要什么服务一无所知。因此,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水平较低,范围也不广泛,都是一些环保类、公益宣传类的服务,这些志愿服务不但不能激起青年大学生们的兴趣,而且也无法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也难以开展。

高校缺乏志愿者的信息系统管理,没有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没有对志愿服务的内容、定位、对象、形式等进行有效的界定;志愿者组织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不合理、不科学,往往导致活动的效率不高,很难调动青年志愿者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影响了志愿者组织和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各高校之间的志愿者组织缺乏相互联系,甚至一所高校内各学院的志愿者,一般都只参加自己学院的志愿者组织,或者只参加本学院组织的志愿者活动,这样,各自独立、分散的志愿者组织不利于志愿者的全方位发展和活动的高效开展,无法满足高校广大青年参与活动的多样化的需求,也不利于志愿者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三、 构建高校志愿者服务的网络协调系统

在全球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时期,网络化在现代社会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志愿服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要高效运转,亟须建立系统化的网络管理。“而西方国家志愿者组织体系健全,社会对志愿者宣传度高,人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同时国外志愿者组织机构相对灵活,往往不局限于一个志愿者组织。”[3] 在世界上,美国具有最庞大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所有志愿者组织活动一律实行网络化管理,运用网上信息库,建立志愿者们的沟通和互联方式。网上详细记录志愿者活动的全程,如志愿者招募、录用、监督和评估等。由此,成百上千人的志愿者队伍就在网络中建立起来了,而且只需几个人就能轻松管理。中国高校正在探索与学习这样的网络管理模式,并逐渐转为网络管理志愿者服务,但是,现在只有极少数高校实现了这种管理方式,而且规模不大。总体来看,辽宁省大多数高校的志愿者组织建立较晚,组织程度较低,缺乏经验。

高校青年志愿者招募实行网络信息化管理,即利用网络进行发动,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想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都可以在网上自愿注册报名,这样就可以使志愿者队伍多元化、多样化,以青年大学生为主,积极吸纳各个年龄阶段、不同层次、各个行业的人员,推动青年大学生志愿者主体的多样化。

高校青年志愿者培训逐步实现网络化,诸多志愿者都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而网络化的培训正是志愿者组织需要的。在提供专业化服务方面,可以聘请志愿服务专家在网上开专题讲座、授课等,传授志愿服务的内容、理念、宗旨和技巧等,一方面提升了志愿者们的专业技能、专业服务素质和专业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志愿者服务。

目前,高校急需建立网络志愿者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快捷、方便和高效的网络搜索引擎以及各种网络媒体联系和宣传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和各项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通过社会信息化打造志愿者服务队伍,把招募的范围不断扩大,形成整体合力,这样也可以为志愿者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青年志愿者们更加关注社会动态和人们的需求,能够自觉、自愿地参与为他人服务的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之中。以社会化打造志愿者队伍,在志愿活动开展上由零散的、单个的组织模式向集合化的共同参与的社会各界共同支持的模式转变,一起营造良好的志愿者服务文化氛围。建立资源整合网络化管理,我们要善于充分利用闲置的人力资源、各相关机构和部门的物力和财力等,将服务行业的专业优势挖掘出来,把青年志愿者的活动优势同行业优势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水平的服务,将服务质量提高上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 注 释 ]

[1] 丁元竹.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

[2] 沈洁.志愿者M织的运行机制研究――以嘉兴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167.

[3] 李勃.国内外青年志愿者组织机制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 (4).

上一篇:关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选题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