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藏明代铜火铳火炮

时间:2022-10-21 07:56:15

首都博物馆藏明代铜火铳火炮

【关键词】首都博物馆;明代;北京地区;火铳火炮

【摘 要】首都博物馆馆藏明代铜火铳火炮共55件,其中33件为北京地区出土,22件为北京地区征集,44件有铭文。本文对这批文物做了调查整理,采集了铳炮尺寸、重量和铭文等重要信息,并进行了归类分型。在此基础上,对馆藏铳炮类型及使用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文献典籍的记载及专家已有的研究成果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明代是中国古代火器发展的鼎盛时期,火器在战争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明代火器最突出的特点是管形火器的发展,“所谓管形火器就是指‘用铜或铁为具,如筒状,中实以药,而以石子塞其口,旁通一线,用火发之’一类的火器,‘亦谓之炮,又谓之铳’。”[1]自明朝建国,北京地区就成为明政府打击元蒙残余势力的军事重地。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北京地区的关隘城防更是成为明朝军事防御的重中之重,因此首都博物馆有幸收藏到一批明代铜火铳、火炮。笔者在对实物资料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典籍的记载及专家已有的研究成果,拟对这批文物做一介绍与探讨。

一、馆藏铳炮分类

首都博物馆馆藏的明代铜铳炮共有55件,其中33件为北京地区出土,22件为北京地区征集,44件刻有铭文。笔者通过考察实测,整理出铳炮的尺寸、重量和铭文等重要信息,并将其归纳为五种类型,即永乐手铳、永乐中型火铳、佛朗机、流星炮、佛朗机式铳,还有7件手铳未能归入以上五类。为了表述方便,兹选取有代表性的铳炮列表如下(表一)。

二、馆藏铳炮分述

(一)永乐手铳

永乐手铳是指按永乐七年(1409)定型的样式制造的单兵轻型火铳。永乐手铳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构成。前膛与药室相通,从药室到铳口逐渐变细。药室为椭圆形空腔,室壁有一小孔与室腔相通,称点火孔,点火孔上铸有长方形火药槽,槽上安装活动扣盖,称火门盖,装填火药后把火门盖合上,保证药室内的火药不受风雨灰沙的侵蚀,保持干燥清洁。尾銎中空,与药室不通,尾銎口沿稍大,呈喇叭形,可安装木柄,便于发射者把持。药室前后各铸一道加强箍,銎沿加箍。銎外壁阴刻铭文。使用方法是:先将火药由铳口装进药室,再塞入木马子,然后将散弹装入前膛,用火绳通过点火孔点火,引燃发射药。由于存在弹药装填费时、发射速度较慢的缺点,战术上也有采用三排轮放法:“令军中置火铳、神机箭为三行,列阵中,待象进,则前行铳箭俱发;若不退,次行继之;又不退,三行继之。”[2]

永乐年间制造的这一规格手铳,目前发现的实物较多,从已知实物的编号显示,当时的生产数量很大。《明代前期有铭火铳初探》一文中提供的两件实物“天字伍万叁千肆拾壹号 永乐拾玖年玖月 日造(后刻:皇字二号 隆庆三年运)”及“天字叁万肆千陆佰陆号 永乐拾贰年叁月 日造(后刻:居台子二十二号居路石峡隆庆伍年领)”[3]显示,直到100多年后的隆庆三年、五年,永乐年款手铳还在用于装备军队。

馆藏永乐手铳22件,其中永乐年款的17件,正统年款的4件,嘉靖年款的1件,制造时间有永乐十二年(图一,1)、十九年、二十一年,正统元年(图一,2)、九年,嘉靖二十三年。这批手铳是上世纪70年代购自密云县土产经理部回收组。目前实物所见的这一规格手铳从永乐七年起开始制造,至嘉靖二十三年时仍有生产,其形制构造基本没有大的变化,是明军的主要火器装备之一。

(二)永乐中型火铳

永乐中型火铳的形制构造与永乐手铳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前膛较粗,且为直筒形,尺寸较永乐手铳大,重量较永乐手铳重。通身有三道加强箍,口沿和銎沿加箍。前膛上两箍之间阴刻铭文。表一中的1号天字手铳銎长7.3厘米,内径3.2厘米;3号英字中型火铳銎长只有4.5厘米,内径却是5.6厘米。推测3号火铳的銎可以安装木柄,但是用手把执可能效果不是很好,安放在炮架上使用效果会更好。《明史》:“大者发用车,次及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大利于守,小利于战。”[4]

馆藏永乐中型火铳3件,1件为居庸关出土,另2件为城区内出土。其中两件编号为“英”字(图一,3),另一件被锈蚀覆盖,字迹已无法辨认。值得一提的是,馆藏这3件火铳的火门盖均保存完整。在銎内壁底部边缘处阴刻有一个莲花三星符号,张家口市博物馆收藏的5件永乐中型火铳上也均刻有同样的符号[5]。目前所见此类铳的编号除“英”字外,还有“奇”“功”“胜”等字号的。

(三)佛朗机

永乐以后,中国火器发展呈现停滞状态,直到嘉靖时从葡萄牙船上缴获佛朗机后才有所改善。嘉靖九年(1530),右都御史汪上言:“‘今塞上墩台城堡末尝不设,乃寇来辄遭蹂躏者,盖墩台止望,城堡又无制远之具,故往往受困。当用臣所进佛郎机,其小止二十斤以下,远可六百步者,则用之墩台。每墩用其一,以三人守之。其大至七十斤以上,远可五六里者,则用之城堡。每堡用其三,以十人守之。五里一墩,十里一堡,大小相依,远近相应,寇将无所容足,可坐收不战之功。’帝悦,即从之。火炮之有佛郎机自此始。”[6]佛朗机由母铳和子铳构成,戚继光的《练兵杂纪》有图及详尽记载:每佛朗机一架配备“子铳九门、铁闩二根、铁凹心送一根、铁锤一把、铁剪一把、铁锥一件、铁药匙一把、备征火药三十斤、合口铅子一百个、火绳五根”[7]。佛朗机的规格有“二尺、二尺五寸、三尺、三尺五寸、四尺、五尺不等”[8]。“其放法先以子铳酌大小用药。旧用木马又用铅子以轻马摧重子,每致铳损又多迟滞。今用入药不必筑,不用木马,惟须铅子合口之半。旧以平顶送杆将子打平,出则不利。今制铁凹心送一根,送子入口内陷八分,子体仍圆而出必利,可打一里有余,人马洞过”[9]。佛朗机发射后将子铳退出,重新放入装填好弹药的子铳,装填弹药和射击分别操作,连装连发,不间断射击,提高了发射速度。母铳与子铳之间要用驻榫扣牢,避免母铳与子铳脱离。铳身两侧各备一个铳耳,置于炮架上。铳尾可以上下左右转动,左右转动是调整射击角度,上下转动使铳身俯仰,能调整射程远近。《西法神机》云:“铳弹远近,全赖铳口低昂;铳口低昂,复凭铳尾高下,则架铳耳之车不可不讲矣。”[10]《火攻挈要》云:“小铳狼机,用弹重半斤至一二斤者,平放可到三五百步,仰放可到二三千步。大铳狼机,用弹重三斤至五斤者,平放可到七八百步,仰放可到三四千步。”[11]《武备志》中记载了五种佛朗机的装弹装药量:“一号长九八尺,口必容铅子每丸一斤,用药一斤。二号长七六尺,口必容铅子每丸十两,用药十一两。三号长五四尺,口必容铅子每丸五两,用药六两。四号长三二尺,口必容铅子每丸三两,用药三两半。五号长一尺,口必容铅子每丸三钱,用药五钱。”[12]佛朗机依照其型号分为守卫要塞及舰炮、随军机动、单兵使用等各种不同功能。

馆藏佛朗机4件,均为延庆出土,形制基本相同。母铳由前膛、装弹室和铳尾构成,前膛有两道加强箍,铳口明显加粗加厚,铳身两侧各备一个耳轴,耳轴上接铁叉,以便固定在炮架上。铳尾为铁质,均带有一个子铳。子铳由前膛、药室和尾部构成。药室前后各有一道加强箍,箍上各置一环钮可系连铁质提梁,以便于子铳的装填更换(图二,1)。

(四)流星炮

《大明会典》:“兵仗局造流星炮,嘉靖七年用黄铜铸一百六十副,发各边实验,式如佛朗机,每副炮三筒共重五十九斤一十四两。”[13]流星炮是明政府在仿制佛朗机的同时进行改良的产品,它的构造、性能及操作与佛朗机基本一致,不同的是佛朗机装弹室为圆形,流星炮为方形;流星炮有尾銎,不带尾柄;流星炮铳管长,“母铳管长,长则直而利远”[14],所以射程远;流星炮口径细,减少了重量,使用轻便。

馆藏流星炮2件,均延庆出土,母铳、子铳俱在,两者的构造数据也反映了它们之间恰好能配套使用的状况。母铳由前膛、装弹室和尾銎构成,前膛有六道加强箍(图二,2)。明代铳炮上都铸有数量不等的加强箍,这是为了防止火药炸膛。流星炮前膛较佛朗机壁薄,长度却更长,虽然有轻便和射程远的优点,反之也有更容易炸膛的缺点,前膛加铸更多的加强箍,应该是避免火药炸膛的措施。《请敕兵工二部速议修造战车火器疏》:“内库所贮铜铸火器,如灭虏炮佛朗机之类,略一试用,便即炸碎。此亦须逐一试验,另行改造者也。”[15]可见容易炸膛是明代铳炮的一个弊病,虽然铸制了加强箍,但炸膛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五)佛朗机式铳

《大明会典》:“军器局造(嘉靖)二十三年造马上使用小佛朗机一千副,四十三年又造一百副。”[16]馆藏自铭“马上佛朗机”母铳1件(图二,3),昌平出土;子铳2件(图二,4),发现于延庆县永宁一段长城上,应该就是记载中的“马上使用小佛朗机”,是骑兵专用的佛朗机式单兵轻型火铳。母铳由前膛、装弹室和尾銎构成。子铳由前膛、药室和尾部构成,可嵌入母铳的装弹室中,进行轮流发射。母铳铭文“嘉靖甲辰年兵仗局造”,虽然嘉靖甲辰年正是嘉靖二十三年,但这一件明确是兵仗局造,不属于《大明会典》记载的“军器局造(嘉靖)二十三年造马上使用小佛朗机一千副”之内,实物资料补充了文献记载。馆藏还有14件母铳,均为延庆出土,形制、重量和表一中的6号相近,其中9件有铭文,制造时间有嘉靖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图三,1)、二十六年,还有5件无铭,应该也是佛朗机式单兵轻型火铳。

除上述五类外,馆藏还有6件手铳,形制相同,尺寸相近,其中4件出土于八达岭青龙桥,2件出土于居庸关,均无铭文。这6件手铳通身有三道加强箍,口沿和銎沿加箍,与永乐手铳相比,尺寸相似,不同的是前膛多了一道加强箍,且前膛没有明显收放,只有点火孔,无火药槽及火门盖(图三,2)。这种类型手铳的制造始于洪武时期。

另有成化年烈字手铳1件(图三,3),与上述6件形制相同,上世纪70年代购于物资回收公司沙河收购站。这件手铳的銎上阴刻铭文“成化年造烈字贰千贰佰捌拾贰号”。据《大明会典》:“凡火器编号正统十年题准,军器局造碗口铜铳编胜字号。景泰元年改编天威字。天顺元年仍编胜字。成化四年题准,手把铜铳编列字。”[17]这件手铳应当就是成化四年题准编列字的手把铳,实物可与《大明会典》的记载相互印证。

三、小 结

火器的运用是明军在战争中获得绝对优势的依仗。明军在京畿地区的防卫中,铳炮被广泛运用,因此北京地区流传下来数量较多的各种类型铳炮。鉴于北京在明代作为国都兼边塞的特殊地位,北京地区发现的明代火铳火炮反映了明代铳炮最先进的制造技术,以及明代京军、北京城防防御、北京长城军事防御中铳炮的装备实力,体现了明代军事中最高级别的铳炮装备力量。无疑,北京地区发现的明代火铳火炮在上述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

[1]刘旭:《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99页。

[2]《明太祖实录》卷189,(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858页。

[3]成东:《明代前期有铭火铳初探》,《文物》1988年5期。

[4]《明史》卷92《志第六十八·兵四》,中华书局,2000年,第1514页。

[5]宋志刚:《张家口市博物馆藏铜火铳火炮》,《文物春秋》1998年4期。

[6]同[4],卷325《列传第二百十三·外国六》,第5648页。

[7][8][9]《练兵杂纪》卷5,载《文津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2006年影印本,第241册,第821-823页。

[10]明·孙元化:《西法神机》,古香草堂刊印,第1662页。

[11] 明·焦勖:《火攻挈要·各铳发弹高低远近步数约略》,载《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359册,第397页。

[12]《武备志》卷122,载同[11],第356册,第5页。

[13][16][17]《大明会典》卷193《工部十三》,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第5册,第2619-2621页。

[14]《纪效新书》卷15,载同[7],第241册,第747页。

[15]《皇明经世文编·请敕兵工二部速议修造战车火器疏》,卷443,载《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9册,第12页。

上一篇:曾国藩等致姚体备信札考释下 下一篇:基于ExtJS的业务栏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