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校长要做到“三个走进”

时间:2022-10-21 07:26:00

管理中,校长要做到“三个走进”

校长是一校之魂,其办学理念、人格品质、学识能力等方面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只有德才兼备、具有“大教育观念”的校长,方能带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有力地推动本校乃至本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这就要求校长在平时工作中,要善学习、会思考,高屋建瓴,从全局把握和调控学校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怎样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呢?我认为:管理中,校长要做到“三个走进”。

一、走进教师

教师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力军,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执行者和中坚力量。可以说,谁抓住了具有“青春活力”的教师队伍,谁就是一位好校长,这所学校也必定具有超强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走进教师”,就是与教师心贴心,它不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思想。

1“.走进教师”,校长要了解教师的兴趣、特长,谈论一些让他们深感身心愉悦的话题。如此,校长便会成为给他人带来幸福与快乐的人,进而也使自己感到幸福与快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身上存在着多种压力,如,成绩排名、评优评先、绩效考核、晋升晋级等。这些压力有时会成为动力,促进教师努力向前;有时会成为枷锁,桎梏教师的灵魂。加之,作为社会上一个群体,教师无疑同时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及至教育教学观都呈现出不稳定性特征,当前教师的职业疲劳、职业幸福指数降低、工作责任感不强等等都折射出这一现象。这就要求校长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亲和力和精要的辨析力,“投其所好”“因人而需”去触动教师的心灵,循循善诱,逐渐指引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走上向善、向上之路。在交谈、指引过程中,教师会感受到校长的人格魅力,会增加对学校的信任度;同时会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继而对教育工作燃起不灭热情。

2.“走进教师”,校长要了解教师的家庭及个人状况,凸显人文性的关怀。“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作为管理层,校长更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关注教师的“后顾之忧”。校长,要把“走进教师”当作一个系统工程,要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为教师解决问题,把教师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让他们有参加培训、再学习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让他们能够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体现他们的社会价值;让他们有时间与家人轻松沟通,享受人生的天伦之乐……

人是具有多重角色的社会个体。教师在校是被管理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同时还是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个性特点的独立体。如果校长不能因人而异,强行安排工作,其结果常出现“令不行,禁难止”的局面。教师在家,为人子女,为人父母,其家庭的经济基础、人际状况等千差万别,这些又不能不影响到教师的性格、情绪等。如果校长不能体察教师的心理感受、情绪状态,而一味地以工作要求来指责、衡量教师,其结果也常会导致许多不愉快现象的发生。

从现实情况来看,更有校长“只管马儿跑,不管马儿的草”。结果,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下降,人浮于事,甚至怨声载道。作为校长,遇到此种情况,应静下心来反思,不能一味抱怨。只有走进教师,与教师心贴心,方能收到“士为知己者死”的回报。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二、走进学生

学生是学校存在的依托,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校长在走进教师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学生。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来自学生的呼声才是真正的呼声,才是我们管理效能的真实体现。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校长应走进学生。

1.“走进学生”,真实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及管理的针对性。“纸上得来终觉浅”,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校长身上的责任与担子在加重,需要校长成为研究型学者―――要研究管理理论,更要研究教师与学生。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的种子植根于实践的土壤中,它才能茁壮成长。

“走进学生”,而不单是“走近学生”,校长要放下“官”架,首先成为教师,成为学生,与他们交朋友,与他们同游戏、共生活,思自己的童年生活,用自己的理论来对照、科学地分析孩子们的言行举止,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掌握学生的学识基础。

2.“走进学生”,尽可能地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条件。“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学生,承认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特长,都能成才。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具备“点石成金”的本领,而校长便是教师手中的“点金棒”。因此,校长就要走进教师,走进学生,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审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尽可能地为他们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如,学校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开设朗读班、体育班、绘画班、手工班、音乐班等,同时选派有特长的教师来担任相应特长班的指导教师。在开设这些特长班的同时,学校还应安排相应的时间来满足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

3.“走进学生”,引导学生吐真言,坦实情,有利于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和德育工作的调控。“小孩子嘴里吐真话”。现在学生受媒体等方面的影响,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尤其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关注。“走进学生”,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他们便会敞开心扉,与你谈对“教”与“学”的想法,虽然有时显得幼稚,但也不乏有许多可资借鉴、思考的地方。校长“走进学生”,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从实际操作的效果来看,这种做法比规范的问卷调查来得真切,来得实在,所得到的信息也会更多……

有了“一线”的声音,校长通过冷静思考、科学分析,便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以及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和学校德育等方面工作的指导与调控。

三、走进课堂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理应对新课程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对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有深层地把握和领悟。只有这样,校长才能取得指导的发言权,进而促进全体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引领学校不断发展。

1.“走进课堂”,校长要成为本专业教学的行家里手。校长要身先士卒、勇于实践,与教师并肩作战、共同研讨,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政策和经验,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教育教研活动。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引领教师创新,多角度地挖掘教育教学资源,尤其是来自于学生多元化理解的“不可再生性”资源。

现实中,许多校长走上领导岗位以后,便专心于发展学校经济,忙于其他事务,对课堂教学便做起了“甩手掌柜”,脱离“一线教学”。全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在担任校长、局长期间一直带班教学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2.“走进课堂”,校长要了解各年级、段的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深入各学科教师的课堂听课,积极参与评课、说课等教研活动,并做好札记、心得体会。因为“各学科的教育教学理论是相通的”,只有“博采众长”,校长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才能丰富;只有“集思广益”,校长才能成为“课改”的“领头雁”“带头兵”;也只有自己“博大而精深”,才能使学校逐步走向辉煌。

上一篇:转化策略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Does PVZ2 Only Want Money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