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鼓词表演形态探析

时间:2022-10-21 07:12:01

丽水鼓词表演形态探析

摘 要:丽水鼓词是浙江省内起源最早、形式较完整、表现力较强,且至今仍在丽水地区流传的一个民间曲艺曲种,它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与丽水历史悠久的人文内涵、风俗信仰、审美情趣、地域特征等息息相关。本文试图从丽水鼓词的表演方式、演唱内容、创作特色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和探究其表现形态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说唱艺术;创作题材;表演方式

中图分类号:J6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60-02

所谓鼓词,一般指以鼓、板击节说唱的曲艺形式,这种说唱形式的历史十分悠久。“鼓词”的名称起源于明代,清代以后,鼓词演唱兴盛。丽水鼓词采用的语音是江南吴语系的丽水方言唱说的,即以现今的丽水中心区域--莲都为中心的丽水方音说唱表演,具有浓郁的浙西南地方色彩。丽水鼓词以自奏鼓、板等乐器加以烘托,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完整的、富有感染力的表演程式和技艺,反映了民众特有的观念意识与思想追求、人文价值和艺术元素。

一、表演方式

丽水鼓词的表演形式,为一人单档坐着说和唱为主,是曲艺门类中的坐唱表演艺术。口语使用本地方言说和唱,韵文散文结合,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丽水鼓词的所谓说,只在曲目内容中唱词中偶尔夹插第一人称的说白,即人物的念白。演唱者通过叙事性极强的基本唱调来表述曲目故事内容,以唱来表述所唱故事内容的缘起、矛盾的展开、细节的描绘、“关子”(悬念)的设置、情节的发展或绘景状物,以唱来刻画描绘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人物的内心活动。唱词一般都是“二二三”的七字句,很少有十字句和自由式长短句。

表演方式分大堂鼓和门头鼓两类。大堂鼓:演唱者取坐姿, 座前按置鼓架, 鼓架上置一只直径为39公分的大鼓, 艺人称其为大堂鼓。演唱时演唱者左手握“切”,“切”又称六轮板,六轮板板是丽水鼓词艺人演唱时的主要自奏乐器之一。以四块红木板(亦有用其它材质的)制作,雕刻成如意状的击节板,板长16.5厘米,阔3.5厘米,雕有纹筛,以铜钱串连而成。演唱时用以击节伴唱;演唱时演唱者右手持鼓签(丽水称鼓箸),击打大鼓声音讲究鼓点准,轻、重、缓、急节奏分明,主要用于唱调与唱调之间作伴奏过门。丽水鼓词艺人自奏大堂鼓、六轮板演唱时,自奏的鼓、板相互配合默契的伴奏,既能为演唱者的声腔伴唱,根据唱词内容演奏出不同节奏效果以创造不同的情景气氛。

丽水鼓词中大堂鼓的表演方式主要用以演唱反映民俗民间信仰为题材的神怪类传统曲目,即《陈十四夫人传》以及内容恢宏的《九龙鞭》、《穿身镜》、《斩n信》等传统曲目。

门头鼓:历来是丽水鼓词中主要演唱的形式之一,是艺人在城镇路边,或走村串户说唱,不受演唱场所限止,或街头空广之地、庙会、房内庭前;农居的房前屋后、祠堂庙宇等均可作艺,是人民大众最受欢迎的表演方式之一。

其演唱方式也取姿坐唱形式。演唱者自奏乐器伴唱。伴奏乐器有单面直径18.5公分,厚度6.5公分的单面蒙皮小鼓和六轮击节板。演唱时演唱者取坐姿,将小鼓置于左腿,左手执六轮板击节,左手下臂撑住小鼓鼓治以固定鼓位;右手执鼓签击鼓面自奏自唱。

二、演唱内容

丽水鼓词在创作题材上,大都取材于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章回小说,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传播的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人生价值观念跟传统文化精神是相一致的。门头鼓的演唱内容多为世俗类题材故事,如传统长篇鼓词《双珠凤》、《十美图》、《绣珠记》及侠义的《绿牡丹》、《粉妆楼》、《杨雄与石秀》等等;门头鼓的传统短篇鼓词甚多,这与艺人作艺的流动性演唱环境相关。主要的传统短篇词目有《全家福》、《百岁坊》、《四季劝》、《公婆劝》、《五梅花、》、《五虫会》、《爹娘劝》、《打赌叹》、《尼姑还俗》传统等等。在演唱前,任由受众选择曲目。大多数演唱曲目,根据丽水地区的民间习俗或时令节庆而定。

演唱者在演唱叙唱时会运用一人多角的曲艺表演技艺,尤以声腔擅长模仿见长,声情并茂,使听者如似有身临其境之感。丽水鼓词的表演艺术是演唱者通过唱、说、擅长声腔模仿、自操乐器伴奏,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完整的、富有感染力的表演程式和技艺。

三、创作特色

丽水鼓词本质特性是叙事艺术。艺人表演的说和唱,是人们说话功能的艺术化。艺人用经过提炼的生动、活泼、形象化语言来说唱故事。在唱和说中辅之以表情动作,以自奏鼓、板等乐器加以烘托,来叙述推进曲目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以一个人说和唱的表演,演唱者通过歌唱、叙述、语气和速度的变换,插花及面部喜、怒、哀、乐的表情,来摹拟故事情节中所有不同的身份和特征的人物,男、女、老、少、幼性格各异,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通过艺人在声腔变化和说白中的摹拟性表演,能塑造出各自的生动人物形象,从而体现丽水鼓词其曲种“一人多角”的艺术技巧,为观众提供以听觉为主的艺术美感。

丽水鼓词是歌唱性为主体的曲艺品种。丽水鼓词有其独特的基本唱调,其声调有“说即是唱,唱即是说”的特点。例如有叙述性的唱:叙述故事发展,不同人物形象的描绘,人物情绪的刻划,不同环境的描绘,如街景、山水、府衙等等,是丽水鼓词表演的主要形式。声调的不同语气:借用语气声调的不同,表达不同的意境的人和事。面部表情:虽然几百年来,历史上说唱丽水鼓词的大多是盲艺人,但盲艺人也能以面部表情的变化,来表达喜、怒、哀、乐等不同心理状况,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插花:即插科打诨,又称笑料、笑料、噱头。充分运用所唱曲目的某些有趣情节、人物的内心活动所能产生使人发笑的细节,制造笑料,或者引用民间谚语、笑语等穿插于故事说唱之中,在受众中引起令人发笑的轻松愉悦感,借以渲染气氛。模仿性的说和唱:一人说唱要模仿各种不同性格、性别、年龄人物,以及其他动物的音调,和风、雨、雷、电等自然环境的变化等等的唱和说。声腔速度变换:变换唱或说的速度,来表达不同的人物感情变化和环境气氛。

在丽水鼓词中,诸多传统长篇曲目如《双珠凤》、《十美图》、《绣珠记》、《绿牡丹》、《粉妆楼》、《杨雄与石秀》、《陈十四夫人词》及本曲种特有的《九龙鞭》、《穿身镜》和传统短篇曲目有《全家福》、《百岁坊》、《四季劝》、《公婆劝》、《五梅花、》、《五虫会》、《尼姑还俗》等等长短篇曲目,都体现出丽水鼓词的叙事艺术的主体特征。

丽水鼓词是叙唱式的表演,是“说法中现身”,以“第三人称”演述古代、现代的各类曲目。演唱者以“自我”的身份出现,于说唱中塑造不同的各类人物,承担着曲目中各式人物的模拟性的表演,一人多角,跳进跳出,忽而将曲目中的生、旦、净、未、丑和现代生活中的各式人物,集于演唱者一身,人物的表演动作只是象征性的模仿,又忽而还原于演唱者自己,始终以演唱者本身的身份演出,不穿曲目中人物的服装,始终穿着得体而大方的生活装。说唱者与人物之间“进出”自如,转换得当,条理清晰,以娴熟的说唱艺术推进曲目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它和戏剧最为明显的不同点:戏剧是“现身中说法”,即演员始终装扮着戏剧中某个人物,即“第一人称”,以人物的行动来推进戏剧故事的展开。而丽水鼓词的演唱自始至终,无论曲目中人物多少,均由演唱者通过唱和说来表演,少至一人内心独白,多至公堂对簿,均由演唱者一人担当。

丽水鼓词还善于重复、倒叙、设置悬念,伏笔巧妙。它运用过去重提、未来先说等手法,达到反复叙述的目的。它和戏剧不同,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连续说唱的,听众需要反复提醒和照应,渐进的矛盾也还要多次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叙述,从而唤起连场听众的记忆,或帮助非连场听众了解前面的故事情节和前因后果。

参考文献:

[1]吴文科.论曲艺的本质特征[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01).

[2]王玉国.从表演的差异性看戏曲与曲艺的不同美学特征[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

[3]张敏桦.丽水鼓词异同梳理探析[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1(01).

上一篇:浅谈单簧管家族 下一篇:浅析“道州调子戏”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