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肿大并非都是扁桃体炎

时间:2022-10-21 07:08:05

讲起扁桃体炎,人们听得多见得多,不以为奇。但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喉咙病、扁桃体肿当成“扁桃体炎”以致忽视了其他扁桃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典型病例

男,56岁,咽痛发热一月余,经抗生素、激素治疗无效,特来上海求医。检查:咽充血,右扁桃体Ⅱ°肿大,上被灰褐色假膜、右颈两个指头大小淋巴结。扁桃体活检:恶性淋巴瘤。

男,32岁,咽部异物感月余。家人发现其舌根两侧各有一堆颗粒状质硬物,不易除去。当地拟诊白色念珠菌病。检查:扁桃体角化症。

女,28岁,体检右侧扁桃体Ⅰ°,完整。左扁桃体窝疤痕形成。因左扁桃体特大,作了切除手术。术后病理报告:扁桃体结核。

男,40岁,夜眠时鼾声隆。憋气频繁。体胖颈短粗。睡眠监测(PSG)示重度阻塞性呼吸暂停低氧综合征(OSAHS)。检查:咽腔狭小双侧扁桃体Ⅲ°肿大。医生建议切除扁桃体作腭咽成形术。他担心术后免疫力下降,拒绝手术。

上述四例给了人们三点启示:(1)对扁桃体恶性肿瘤认识不足;(2)对扁桃体的生理功能了解不全面;(3)对扁桃体手术指征缺乏了解。

扁桃体是全身淋巴系统的一部分,具有对人体防御保护功能,是生成淋巴细胞的重要场所之一。小儿在1〜3岁建立自动免疫时,扁桃体逐渐增大,至3〜5岁更明显,免疫功能活跃,对机体建立免疫机制的意义比成人更重要。到10岁以后逐渐减退。因此,对小儿扁桃体的手术年龄要从严掌握。在4岁以前一般不要手术切除。扁桃体是免疫器官,但究竟属中枢性还是外周性免疫器官,目前尚无定论。对于儿童的鼾症影响生长发育,在7〜8岁可考虑增殖体扁桃体切除。国内亦有只切除一侧较大的扁桃体,保留另一侧较小的扁桃体的例子。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科对8〜12岁的儿童扁桃体术前、术后一年以上复测免疫指标,无一例下降。相反术后体力增强,鼻通气改善,鼾声消除,饭量增加,个别指标较术前为高。至于成人属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氧综合征,扁桃体Ⅲ°肥大者术后肯定较术前有所改善,免疫力不会下降。

急性扁桃体炎是扁桃体的急性感染,具有红肿热痛的特点。多为双侧性,表面有易拭去的黄色渗出物,伴有颌下肿痛的淋巴结,病程一般为3〜5天。即使单侧扁桃体上没有渗出物的溃疡性咽峡炎(奋森咽峡炎)对青霉素也是极度敏感的。经对症治疗症状不减者应考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否得当。扁桃体恶性肿瘤并不少见,其发病率占口咽部恶性肿瘤的57.8%,占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的3.4%。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3%〜5%。对于单侧扁桃体异常肿大质硬、有经久不愈的溃疡或有污秽的伪膜,同侧淋巴结肿大者,经对症治疗无好转者,应考虑恶性肿瘤。必须施行活检明确诊断。例1就是典型的实例!

扁桃体角化症是扁桃体隐窝口上皮过度角化所致。在扁桃体表面及其周围、咽后壁、舌根等处均可见到黄白色棘状赘生物突起,不易剔除,强行去除会遗留出血创面。缺乏经验者常以为是急性扁桃体炎。应用抗生素是无效的,必要时可以作扁桃体切除术。

扁桃体结核无明显阳性体征,必须在切除扁桃体后作病理检查才能确诊。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并不是扁桃体切除术的惟一指征,仅是其中的一个指征。

咽部白色念珠菌感染即俗称的鹅口疮。口腔黏膜感染后会出现多发性散在的牛奶凝块状白色斑点,去除伪膜后可见红色糜烂面少量出血,咽拭培养白色念珠菌阳性。此症用抗生素是无效的。

(作者每周六全天有专家门诊)

上一篇:咳嗽病因多又怪,对因治疗好又快 下一篇:胃癌防治不要放过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