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的干扰因素及处理方法

时间:2022-10-21 06:48:57

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的干扰因素及处理方法

关键词 凝聚胺法 交叉配血 处理方法

在日常工作中,在使用凝聚胺法(MPT)交叉配血时,可能会遇到由于某种原因直接影响凝聚胺法的正常进行。笔者就2008~2009年在舞钢市人民医院院输血科12例凝聚胺交叉配血失败的病例进行统计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2009年度在我院输血科进行交叉配血的4823例患者中12例凝聚胺交叉配血失败的病材。

试剂:低离子凝聚胺试剂盒为珠海Baso公司产品。

方法:第一步:主侧管加患者血浆100μl,加献血者2%~3%红细胞悬液50μl,次侧管反之。第二步:各加低离子液0.7ml和凝聚胺试剂2滴,混匀后3500转/分钟,离心20秒。第三步:倒掉上清液,管底留约0.1ml液体。第四步:轻摇反应试管,观测红细胞有无凝集,无凝集则须重做。第五步:加入悬浮液2滴,轻摇混匀,观测并显微镜检有无凝集。若无凝集表示配血相合,反之则不合。

结 果

该12例凝聚胺交叉配血失败的病例用微柱和盐水法结果均相合,其中7例加入凝聚胺试剂后,未能引出红细胞非免疫性的可逆聚合;5例加入凝聚胺试剂后,能引出红细胞非免疫性的可逆聚合,但入悬浮液后在显微镜下出现串钱状凝集。

讨 论

运用凝聚胺技术进行交叉配血,是利用低离子介质减少红细胞周围的阳离子云,以促进红细胞与血清或血浆中抗体结合。凝聚胺是一种高价阳离子季胺盐多聚物,溶解产生的正电荷能中和红细胞膜表面带有负电荷的唾液酸,使红细胞的Zete电位降低,红细胞之间距离缩短,使红细胞发生非特异性凝集,此凝集是可逆的[1]。当再加入悬浮液,悬浮液主要是枸橼酸钠,枸橼酸根离子的负电荷能与凝聚胺上的正电荷中和,使非免疫性的可逆聚合现象消失,结果为阴性,而真正的凝集无法散开为阳性结果。

该7例未能引出红细胞非免疫性可逆聚合的病例,其中4例在3小时内静注了止血敏,2例因透析应用了肝素,1例是使用肝素抗凝管采血。止血敏药物在水溶液中带有负电荷,能使红细胞膜表面的Zete电位上升,增加红细胞之间的排斥力,因而,血液中存在一定浓度的止血敏时,无法导出可逆聚合[2]。实验观察到只有在止血敏的半衰期后方可消除其干扰作用。实际工作中滴注止血敏2~3天后重新抽取患者血样本,止血敏的干扰得以完全消除。肝素在水溶液中具有强负电荷,能与一些阳离子结合生成络合物,因此肝素的干扰作用可能是由于肝素与血标本中带正电荷的纤维蛋白原和血浆球蛋白结合,是红细胞膜表面的负电荷不再受纤维蛋白原和血浆球蛋白等大分子作用,从而增加红细胞相互之间的排斥力,最后导致液体中红细胞非免疫性的可逆聚合反应受到抑制[3]。但是当多加几滴凝聚胺试剂以中和肝素后,即可恢复红细胞非免疫性的可逆聚合,达到消除干扰的目的。

在对5例串钱状凝集病材均为严重复合外伤病人,查阅病历得知这些患者均在抢救过程中输入了6%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将患者血清用生理盐水作适当稀释(1:1)后,再进行交叉配血实验,此种凝集现象即消失。这种串钱状凝集的出现往往容易与真凝集相混淆,但串钱状凝集并不是真正的凝集,真凝集为红细胞膜上的抗原与血清中抗体紧密结合,红细胞堆积成块状,而假凝集时,红细胞似铜钱一个个相互串联在一起,此种凝集较疏松[4]。本文5例患者均输入同型新鲜血液,无1例发生输血反应。因此在交叉配血实验中,对真凝集与串钱状假凝集现象一定要严格区分,特别注意了解分析病史,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从以上观察与实验结果表明,当交叉配血进行过程中,若遇到某种干扰情况时,一定要结合病史仔细分析临床治疗情况,方能及时准确地排除干扰因素,确保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 潘纪春,于洋.玻片凝聚胺交叉配血方法学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20):5342-5344.

2 陈学军,徐兴强.凝聚胺试验在抗体检测和交叉配血中应用概况[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6):432-434.

3 吴争胜.MPT在抗体检测和交叉配血中的影响因素探讨[J].江西医学检验,2007,25(4):403-404.

4 林开颜,李治国.甘露醇和右旋糖酐对常规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7(4):1091-1095.

上一篇:基层医院血库质量控制的探讨及策略 下一篇:胆囊切除术中心跳骤停的抢救护理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