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21 06:43:27

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

摘要:生本教育倡导以学生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本文以浙教版八下5.2《菱形》槔,重构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生本课堂;有效课堂;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83

一、背景描述

当前,“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生本教育倡导以学生为出发点,课堂上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可见,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在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笔者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利用问题教学法、学生主动参与模式,不断地摸索、实践、反思、再实践。下面,笔者就如何坚持以生为本,重构有效数学课堂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二、案例描述

笔者以浙教版八下5.2《菱形》为例,重构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为了使学生的自学有目标、有质量地进行,具体操作是: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自学生成单,明确自学的内容。面对教师设计的生成单,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明白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去自学。由于目标明确、方法灵活、措施得当,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习效率也就更高。坚持自学前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不断地积累自学方法,自学能力必然会逐渐提高。学生通过预习有了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把握,就会充满自信地走进课堂,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会使整个课堂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一节课只用四张幻灯片,把充足的时间还给学生,精选课堂练习内容,能更好地检测当堂课的内容。

1. 学习目标

(1)掌握菱形的概念和性质定理。

(2)会用菱形的性质定理进行计算和证明。

2. 自学指导

认真看P118-P119 “课内练习”前的内容。

(1)要知道定理2的证明过程的每一步依据。

(2)看例题时,要学会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的作用,寻找图形中的基本图形(如特殊的四边形、特殊的三角形等)。

五分钟后,检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

3. 自学检测1,如图1

(1)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

(2)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3)图中有哪些直角三角形?

(4)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5)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4. 自学检测2:

(1)在菱形ABCD中(如图2),∠BAC=30°,BD=8,

①∠BAD= ,AC= 。

②求菱形ABCD的面积。

(2)已知:如图3,在菱形ABCD中,AEBC,AFCD,垂足为E,F。求证:AE=AF。

课堂练习

1. 菱形具有而矩形不一定有的性质是( )

A. 对角线互相平分 B. 四条边都相等

C. 对角相等 D. 邻角互补

2. 已知在菱形ABCD中, 若∠ABO=40°,则哪个角为40度( )

A. ∠BAO B. ∠AOB

C. ∠OBC D. ∠ACB

3. 如图4,菱形ABCD中,E、F分别为BC、CD上的点,且BE=DF,求证:(1)ABE≌ADF;(2)∠AEF=∠AFE。

4. 如图5,已知菱形ABCD的边AB长10cm,一条对角线AC长12cm,求这个菱形面积。

三、教学反思

1. 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课堂模式从形式上产生了根本转变,从教师的“传授”变成了“解惑”,从教师的“教”变成了学生的“学”,真真正正把课堂的主动权和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本案例中,课堂上教师没有直接出示例题进行讲析,而是通过自学指导,要求阅读教材“课内练习”前的内容。明确定理2的证明过程的每一步依据;看例题时,要学会找条件的作用,寻找图形中的基本图形。这样就把学习活动从“向师学”变成“带问题自己学”,学习活动的目的性也有所不同,无论是小组交流还是合作探究都比较注重实效性。

2. 师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起主要的作用,课堂上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地接受。生本课堂改变了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当学生自学之后,教师出示了两组自学检测,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当有错误或不懂的时候,教师再作指导和点拨,这样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做到四个“不”: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3. 生本课堂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成性,知识是自然生成的,不是教师灌输的。教学的过程不是固定的,也不是由教学预案设计的,它是在师生互动、对话的基础上生成的。因此,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会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教师要随机应变。

(作者单位:浙江省文成县第二实验中学 325300)

上一篇:关于新时期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 下一篇:里约奥运会后中国男篮发展对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