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需警惕“知识焦虑症”

时间:2022-10-21 05:59:35

现代人需警惕“知识焦虑症”

网络、电视、报章书籍,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及道听途说,形成了现代信息的多元化。大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多了,对疾病防控、危害、错误的生活习惯方式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些人却因此患上焦虑症,比如在小牙科诊所治疗牙齿后,担心会传染上艾滋病;流产后担心日后不能怀孕;脸上的痣有些疼痒,怀疑会癌变……惶惶不可终日。

知性阶层是高发人群

患有“知识焦虑症”的人大多是高学历者或知性男女,由于对知识与信息的过度吸纳,对自己身体状况极度担忧,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相关的健康知识或医疗信息,焦虑地观察自我,对疾病感到恐惧,并伴有极为痛苦的幻想。

心理医生在门诊中经常会发现一些25~45岁的拥有高学历、跻身高新技术行业的白领人士,尤其是那些常与高流量信息打交道的正常成年人会突发一种奇怪的疾病:没有任何病理变化,也没有任何器质性改变,发病间隔、起病时间都不一定,但他们会突然出现恶心、呕吐、焦躁、神经衰弱、精神疲惫等症状,女性还会并发停经、闭经或痛经等妇科疾病。心理专家认定这是一种身心障碍,可以暂时称之为“知识焦虑症”或“信息焦虑综合征”。

从日常生活来看,每天连续看电视、听广播的人和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的人都很容易引发焦虑;从职业上来讲,记者、编辑、教师、广告员、信息员、网站管理员、情报人员、监听人员、间谍、声纳员等都是该综合征的高发人群。

严重者或是心理疾病

“知识焦虑症”不仅在主观上呈现身体紧张、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对未来无名的担心、过分机警等症状,在客观上还有一定的持续性,通常上述反应在两周以上才可能被诊断为“知识焦虑症”。

虽然对知识及信息的过度焦虑有很大危害性,但正常的对知识的渴求与充实自我却不能放弃,人对压力的适应能力其实也在随着社会的进化而逐年上升。如当前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考各类证书的人的行为通常都不会转化为过度焦虑,但也绝对不容忽视,一定要注意张弛有度。

部分知性男女过度关心自己的身体与健康,由此造成焦虑倾向。比如说有一次血压升高的情形之后,这类人就会天天量血压,想要测定自己的心脏、血管的健康程度,同时经常量自己的脉搏、找心脏科的专家来做心电图的检查,时时刻刻都关注自己身体功能的变化,甚至查遍所能找到的医学资料,以求证所受的药物及治疗有何副作用或有无新的药品及技术的发展,以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类人常有些身体不舒服的症状,例如头痛、颈酸、腹痛等,但因为对疾病或癌症的恐惧而致使某些人变得更神经质,不断地抽血或做仪器检查,即使得到阴性的结果也仍然是半信半疑,担心检验室的技术或医师的判断有问题而再换另一个地方去重新检查一遍。

重视了就可以有效预防

其实,“知识焦虑症”本身并不可怕,也不用担心它会转变为精神疾病,只要你能意识到它起病的原因,并正确预防及治疗,是可以有效避免的。

首先是认识知识焦虑的客观性。信息时代的知识确实无限浩大,但对未知的恐惧感使现代人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拥挤”,时时侵蚀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对待焦虑应采取接纳的态度,只要接纳了它,最终它也就自然消失了。

第二,试着寻找知识焦虑背后的心理原因,如自己是否太过追求完美、太关注自己、太看重事物的结果、太注重他人评价等。

第三,正视现实的压力。过度焦虑的产生,常常有着一些我们不愿面对的现实压力、心理冲突,如婚姻的矛盾、工作的压力、经济的危机、人际的冲突等,我们要学会正视并及时解决它们,逃避只会使问题更为复杂和麻烦。

第四,寻找多途径的愉快来源,我们的愉快来源越多,我们就越少惧怕失落,越少焦虑。生活是多彩的,只要我们愿意,每时每刻我们都能享受到生活的愉快。

第五,保证8小时睡眠时间。同时,每天接受信息的媒体不要超过3种。

第六,若是心理压力持续一段时间还未好转,请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摘自《甘肃日报》)

上一篇:拔智齿前要注意什么等4则 下一篇:走出“阳光型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