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暂予监外执行的再完善

时间:2022-10-21 04:53:19

【摘 要】暂予监外执行制度深刻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基本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虚假鉴定、权力腐玫,脱管逃跑和收监困难等违规现象。因此,应严格执法,认真贯彻法律规定。

【关键词】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监督机制

暂予监外执行体现了我国刑罚的人道性,具体表现在:对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罪犯,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罪犯,生活不能自理的罪犯适用暂予监外执行,有利于对罪犯的教育感化和改造体现了“行刑权让渡于生命权、健康权”的现代法治理念。然而在现实司法实践中往往由于对其定位不准确,对伤病残鉴定存在薄弱环节等因素易导致在执行中处理决定相当草率,使其演变成在执行阶段躲开公众关注后买通司法工作人员,为其提供保外就医的条件,逃避处罚。因此,研究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和冲突,进而探讨如何完善这一制度并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我国暂予监外执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对伤病鉴定程度模糊不清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于罪犯确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开具证明文件,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审批。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具备保外就医鉴定资格的医院,在实践中包括监狱医院和部分地方医院。而体制上监狱医院是隶属于监狱的.若按现行规定由监狱医院进行伤病鉴定.则鉴定的真实性、中立性将会大打折扣,同时也极易滋生虚假鉴定、行贿受贿、等司法腐败现象。

(二)审批决定程序不规范,缺乏健全的执行机制

由于审批程序不规范,权力滥用现象严重。在司法实践中一些官员在监狱执行刑罚中依然利用权钱交易贿赂司法工作人员,在有的监狱里,违法办理保外就医已经形成了小气候,相关人员有分工有合作的完成了“一条龙式服务”而对于真正有病需要医治的患者却得不到妥善救助。

在刑罚的执行过程中,并不是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而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通过各种便利条件和手段向罪犯或其家属索贿进行权钱交易,践踏法律的尊严,导致暂予监外执行的错误适用,使司法腐败的问题愈演愈烈。

根据《刑诉法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由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机关执行,并由基层组织或者罪犯的原所在单位协助进行监督”。但是“事实上,公安机关从公安部到各省公安厅,到各市、县公安局,再到各乡镇公安分局、公安派出所等,从上到下,没有任何一级公安机关设置有专门负责非监禁刑罚方法执行的机构,也没有设置具体专门的人员负责该工作。在《新刑诉法规》中虽然增加了监督执行的机构,但是规定过于笼统化,责任分配并没有落实到具体部门中去,出现问题时也会产生相互间的责任推诿现象。

(三)对于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脱管漏管现象严重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14条第6款规定:“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由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执行机关应当对其严格管理监督,基层组织或者罪犯的原所在单位协助进行监督。”但在实践中,往往会存在部门之间交接不到位,导致见人不见档、见档不见人,甚至人档都不见的情况,监督管理无法进行;二是作为暂予监外执行的直接负责单位的派出所对这些罪犯一般都疏于管理或干脆不予管理,致使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完全处于脱管、失控状态,暂予监外执行无异于刑满释放;三是负有协助监督的基层组织和罪犯原所在单位对罪犯放任自流,保证人又很少过问,社会力量参与少,帮教往往流于形式。

二、完善我国暂予监外执行的对策

(一)规范医疗机构鉴定,确保鉴定公开透明

对于刑诉法规中明确规定的有资格对罪犯伤病程度予以鉴定的医疗机构是确保暂予监外执行正确公平实施的一个关键点,规范医疗机构的实施对于暂予监外执行具有重大意义。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杜绝因社会关注程度较小的案件往往会出现因通过权钱交易、社会人际关系等因素使得罪犯在“安静低调”中保外就医的情况,这不仅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司法公正的实施,还涉及到对于适用法律是否能达到真正的人人平等问题;对于争议较大的鉴定可以实施多家医疗机构鉴定,并对鉴定予以公开化,接受群众监督。

(二)明确职责,加强配合,严肃执法

把严格依法执法作为解决暂予监外执行存在问题的关键。虽然法律对于暂予监外执行已有明确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问题却依然出现在执法的各个环节,说明有法可依是基础,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却是关键,只有完全严格依法办事,不让法律在实践中走形,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建立司法机关与被监管对象的定期联系制度,这有利于减少脱管漏管的现象。采取联系等方式了解被监管人的实际情况,对于出现不具备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况应当告知公安机关及时收监,为进一步严密对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罪犯的监督管理,根据监管工作的实际,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信息,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沟通,协商解决,密切配合。

(三)成立专门执行机构,明确执行机制

公安机关是我国暂予监外执行等非监禁刑的法定执行机关,但由于机构设置、治安任务繁重等各种原因,使得暂予监外执行过程中公安机关执行不力问题严重。另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共同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的规定,暂予监外执行、假释等非监禁刑的执行主体为司法行政机关,这就造成了暂予监外执行过程中出现“双主体”的现象,反映出我国刑法执行体制中执行主体不一致的深层次矛盾。

结 语

新刑诉法的修订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将监外执行及脱逃期间不算入执行刑期是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此外增加了监督机关以及不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对于在司法实践中依然存在的法律空白点,我们仍应该在前进中不断探索,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明.司法公正及其实现途径[J].燕山大学学报,2004(11):75-78.

[2]高一飞,陈海平.从技术到制度:我国量刑程序改革述论[J].政法论丛,2006(12):20-23.

[3]陈海平.构建我国刑事司法审查制度的宏观考察[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4-6.

[4]刘立霞,张晶.以模糊视角审视犯案件中被告人的品格证据[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7):76-84.

[5]汪吉友,韩立军.《刑事诉讼法》中的错位问题及修改建议[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0-82.

上一篇:分析地方教育局提出“微型课”考试的要求 下一篇:浅析高中历史的高效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