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直帆高风正劲

时间:2022-10-21 04:43:00

借助着区域通关改革的东风,承载着地方政府、企业与关区上下的殷切期望,合肥海关,这支年轻的皖江船队正扬帆远航。

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其治内北有淮河,南有长江,划境而过,将全省版图一分为三。皖北的矿藏丰富,江南乃鱼米之乡,而位于江淮之间的省会合肥,是史上著名的包拯故里、三国旧地,如今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正成为快速发展的中部新兴城市。

合肥海关自1989年建关以来,业务和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在促进安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受地方政府倚重。2003年4月,我从北京受命到任。经过调研,我了解到受客观经济和地理环境限制,关区业务量始终不够饱和,发展不快、发展不足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面对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安徽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所赋予的历史重任和机遇,合肥海关必须顺应潮流,乘势而上,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实现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华东版图上,安徽襟江连海,号称“吴头楚尾”,与长三角的关系可谓“地连水通、人亲习近”,而这个倚邻,近年来正在成为全国最具活力、最具劲势的第一经济圈。数据表明,安徽省际间70%的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指向苏、浙、沪地区,这种“水融”的联系正是安徽的发展潜力所在。与此相联系,安徽外贸进出口70%以上也是在上海、宁波、南京关区清关,这也正是合肥海关的区位特色所在。

2005年10月,海关总署推出了上海、宁波、南京和杭州关区的2省1市4关的区域通关改革。我关认识到:只有率先融入长三角区域通关改革,才能抓住发展机遇,实现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成本、锻炼海关队伍、扩大关区业务量等一系列目标。2006年3月9日,作为特例,海关总署正式批准合肥海关作为第一个内陆海关加入长三角区域通关改革。

实践证明,区域通关改革有利于探索新形势下海关改革的新经验,创新和完善海关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手段;有利于把海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用海关监管时空的延伸和企业物流时空的紧缩形成的双重效果,有力推动守法企业的贸易便利和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2007年4月,在加入长三角区域通关改革一周年之际,我关再次召开了区域通关改革座谈会。会上,我关分析指出:虽然合肥海关去年业务发展借助区域通关改革上了一个大台阶,但是周边海关都在快速发展,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随着区域通关改革在全国海关的全面推开,我关作为首批实施区域通关改革的优势已经消失。区域通关改革的大好形势要尽快巩固下来,必须把推广区域通关改革作为我关立足和进一步发展的生命线来看待。全面推广区域通关改革已成为合肥海关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此,我关提出今年区域通关改革“巩固长三角,开辟环渤海,展望珠三角”的总体战略和“再总结,再提高,再完善,再发展”的总体工作要求。

5月23日,天津海关与我关签署区域通关合作备忘录;我不禁想到:在光绪戊子年为天津海关题写“津海新关”牌匾的清朝重臣李鸿章,这位走向共和,倡导洋务的安徽人,何曾想到120年后的今天,借助环渤海海关的支持,江淮大地能够成为“无水港”,北洋水师母港的口岸功能延伸到了他的故乡……

5月30日,青岛海关与我关共同举办了区域通关推介会,并签署区域通关合作备忘录,省政府领导、省直有关部门领导、中央及省市相关新闻媒体和安徽外贸进出口企业的代表约200人参会,其盛况在同类会议中可谓空前,将区域通关改革的宣传推向新的高潮;

5月底,天津海关、青岛海关不约而同对安徽企业分别提出了“六项”和“八项”量身打造的优惠便利措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6月7日,我关与青岛海关开展了第一票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进口业务;

7月12日,我关与天津海关开展了第一票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进口业务;

9月26日,湛江海关与我关签署区域通关合作备忘录,标志着安徽企业在珠三角地区开展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业务拉开了序幕。我关制订的“巩固长三角,开辟环渤海,展望珠三角”区域通关改革总体战略得到全面落实。

目前,合肥关区有7个现场海关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宁波关区11个现场海关,与环渤海地区的天津、青岛关区3个现场海关,与珠三角湛江关区的现场海关开展了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业务。经批准开展这一业务的企业在合肥关区已经扩大为所有A类企业。截止9月30日,合肥关区共有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进出口业务569票,进出口货值14.8亿美元,征收税款16亿元,监管进出口货物858.7万吨。进出口报关单从属地申报到口岸放行,通关时间进一步加快。

可以说:新的通关模式在安徽的顺利推行,使得我们在海关业务上跟上了全国海关业务改革的进程,在制度层面上遏制了与沿海大关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为合肥海关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为推动安徽省率先实现中部崛起发挥着积极作用。

伴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有力实施,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我们一定会发展得更好,发展得更快。■

上一篇:华北腹地的区位优势 下一篇:凤铝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