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实践古诗文“少教多学”

时间:2022-10-21 04:24:34

三法实践古诗文“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的实质是老师讲得精,学生收获多,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一种教学理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操作是摆在众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尝试用三种方法去诠释这一教学理念。以下就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知人论世法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琴俱亡》的教学中,王子猷的独特行为“了不悲”“都不哭”“径入坐灵床上”“弦既不调,掷地”等是个理解难点。教师以前费尽唇舌,学生却还是云里雾里。后来再教到这个点时,我提供支架:知人论世法。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正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我提供链接材料:

1.《世说新语・伤逝》:泰元中,二人俱病,有法师飘然而至。子猷泣求法师曰:“吾才不如弟,位亦通塞,请以余年代弟。”

2.《晋书・王羲之传》:时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徽之不顾。将出,主人乃闭门,徽之便以此赏之,尽叹而去。

3.《世说新语・雅量》: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

4.《世说新语・伤逝》中记载,郗超死了,家人禀告他的父亲说:“大郎死了。”他的父亲听了,并不悲伤,只是告诉家人说:“出殡时告诉我。”临到出殡,他的父亲去参加葬礼,一下子哀痛得几乎气绝。

知人:材料1,子猷愿以自己的“死”Q取弟弟的“生”,这是怎样的兄弟情深!材料2,王子猷面对主人的礼待,竟全不搭理。联系王子猷在《人琴俱亡》中的怪异表现,不难看出王子猷虽有那种不拘世礼、率性而为的个性,但他们兄弟的感情是深厚的。

论世:材料3、4中顾雍和郗超父亲真的不悲痛吗?他只是把悲痛之情强制压抑住,没表露在脸上罢了,从“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和哀痛得几乎气绝就可以看出来。和王子猷“了不悲”“都不哭”“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等异常行为,最后“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的结局是何其相似。

此时老师只要简略介绍一下魏晋时期的名士们讲究“喜怒不形于色”,是为“魏晋风度”,其实是魏晋文人的一种不拘于世俗的特殊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无需赘言,学生自然理解王子猷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他对王子敬的兄弟情深。

教师提供了一个方法,链接了四个材料,一句补充解释,学生却理解了一个教学难点,学会了一种方法。

二、分门别类法

默写是中考语文必考题型之一,但早就不是简单的写了上句要你补下句,有一半分值是考理解性记忆。

试题举例:古代诗人常常借酒言事抒怀。范仲淹在《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 )词句中借写守边将士饮酒来表现他们因远离家乡和功业未立而生发的怅惘之情。陆游在《游山西村》( ),( )诗句中,借写农人备酒待客来展现农村丰收的欢悦气象,赞美淳朴的民风和人情。这类题失分严重,原因在于学生只是机械记忆,脑中这些名句呈碎片化状态,给个上句还能想到下句,若凭空想一句就困难了,勉强写出答案也是张冠李戴。

如何让学生更容易记忆且不容易忘?分门别类法可以一试。

在平时的诗词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总结各类诗词名句,分门别类存储在大脑中。比如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化为有形可感的乱丝线,纷乱无头绪,生动形象。其实,古诗词中写愁的佳句还有很多,我们让学生先归纳整理。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一词中,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将无形的哀愁化为有形的重量,可谓千古奇句。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写出了愁的长度。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写出了愁思的连绵不绝。一个愁字,链接了所有同类诗歌。如果说,每个名句就是一颗美丽的珍珠,那么愁字就是串联它们的线,它的存在使散乱易失的珍珠变成了一串璀璨的项链。多串些类似的项链,学生遇到此类考题,自会快速准确地答出。

教师提供了一个方法,做了一个示范,学生却冲出了忘了再记、记了又忘的恶性循环。

三、触类旁通法

词从创作风格上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整个初中课文重点选词不超过十首,量并不大,并且大多集中在九年级。因此,在九年级教学时,我打乱了课本的既定顺序,按风格来。先是豪放派,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重点分析,然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让学生充分体味豪放雄壮的词风。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延伸阅读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豪放词风的作品。这两首学生以前接触过,但学得并不深入,此时触类旁通,更能深刻领悟到它们雄浑壮丽的特点。花间派的词风与婉约派类似,教师先重点讲析李煜的《相见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赏析晏殊的《浣溪沙》。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两首词的风格特点,并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柳永的《雨霖铃》等婉约派的典范之作,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婉约派缠绵、婉约、绮丽的风格特点。当然,这里所说的“风格相似”,并非完全相同,它们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也应注意风格相近的诗作间的不同,才能使学生对所读词作有更全面、透彻的理解。

课文只是个例子,教师精讲每类里的典范之作,并提供一定数量的同类优作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触类旁通,一通百通。教无定法,以上具体的操作实践只是为了一个教学理念――少教多学。

上一篇:基于Android终端的物流管理与监督系统的设计与... 下一篇:核电厂辅助系统管道热疲劳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