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创新发展正当时

时间:2022-10-21 04:15:59

海西:创新发展正当时

发展新谋略

记者:这次到海西州很有感触,无论是在州府德令哈市、还是在工业新城格尔木,我们发现,柴达木八百里浩瀚戈壁的苍凉已经成为历史,处处难掩城市的新绿和繁荣。尽管时下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寒流中,我们仍然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发展建设的热浪,海西处处萌发着勃勃生机。

诺卫星:近年来,海西州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高原特色,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从一个落后的传统农牧业区向现代工业区的历史性转变,2008年,海西州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3.1亿元,同比增长20%,多项经济指标位列青海省第一,成为青海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当下,海西州正实践着“海西速度”,在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继续多年抒写两位数增长的佳话。

当然,这个资源富集,充满发展机遇的地区,在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小规模、低水平,产品附加值低、效益低的现象。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海西州面临着潜在的发展危机。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海西的发展模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州委、州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面对盛世和机遇,确定了“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区四园”发展思路,并成立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2008年5月,海西州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深入调研,精心谋划,反复修改审定,顺利完成了《柴达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由省发改委主持在北京组织了审查。在此基础上,又编制完成《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现已上报国家发改委。通过两个规划的编制,让海西人进一步认识了州情。

唱响主旋律

记者: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对于海西州而言,其发展的示范带动效益远远大于一个海西州,对青海、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也有借鉴意义,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诺卫星:国家批准设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拉开了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及试验区建设的序幕,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怀,是国家交给我们的历史性任务;另一方面,柴达木地区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国家期望试验区能够超越廉价资源产地的角色,并通过凝聚国家、地方发展循环经济的合力,解决好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课题。

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为全国类似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积累经验、发挥示范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通过凝聚国家、地方发展合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打造国家重要的盐湖化工、大型钾肥和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基地为目标,统筹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协调发展;以资源的综合开发、高效利用为核心,加快资源、产业和产品多个层面的循环发展;以建设“一区四园”、构建“六大产业”为重点,全面提升试验区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水平;按照重点突破、梯级递进、点面结合、联动发展的要求,有重点、分阶段把试验区建设成全国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进而实现少数民族区域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区”:指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以“资源开发、综合利用”为核心,以“高效利用、低度排放”为特点的资源型、区域型循环经济特色产业示范区。

“四园”:指以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金属冶金产业融合发展为特色的格尔木工业园;以盐碱化工、硅产业、新型建材产业融合发展为特色的德令哈工业园;以煤焦化工产业发展为特色的乌兰工业园;以能源、煤化、盐化一体化发展为特色的大柴旦工业园。

“六大产业”:指以盐湖化工产业为核心的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特色生物、可再生能源开发六大主导产业体系。

科技新成果

记者: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海西人的共识,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成效如何?

诺卫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脆弱,保护好生态环境,是科学发展的前提;海西人摒弃了“原矿产才是资源”的狭隘观念,树立起“废矿、废水、废气、废渣”均是资源的新观念,力求资源综合利用实现最大化,做到“吃干榨尽”。

针对制约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海西州以科技研发为突破口,投入资助科技经费4422.5万元,实施科技项目238项;在油气勘探开发和加工,盐湖提钾、锂、镁、硼、有色金属采选以及废矿利用等方面共取得了35项科研成果。其中20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和国外先进水平,各类企业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63项,总计投资13.89亿元。

科技创新带动了产业发展。庆华公司300万吨洗精煤、中信国安及青海锂业碳酸锂等9个特色项目建成投产,盐湖综合利用二期、青海碱业二期、中浩60万吨甲醇等10个特色产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盐湖集团的40万吨金属镁、大柴旦精制硫化碱、德令哈100万吨干法水泥等11个项目相继开工,一批煤矸石、硫精矿、纯碱废水等尾矿、尾渣利用项目建成。

海西州在抓产业循环链接的同时,按照“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要求,强化节能减排责任目标落实,建立和完善了符合州情的节能减排指标评价、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重点采取加大组织领导、分解目标责任、加强执法监督、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等十项措施,形成了统一协调、有序推进节能减排的良好工作机制。

我们在对14家企业重点监控的同时,加大财政对企业节能减排技改项目的支持力度,2008年投入节能减排各项资金5116万元,相继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全州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74吨标煤,同比下降4%。

招商新突破

记者:发展地方经济,在确立了方向后,在项目的落实上如何借助外力发展?

诺卫星:海西州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调整优化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创新招商思路,将资源招商逐步转变到初级产品、废弃物、产业链延伸和“补链”招商,进而招才引智。

“走出去,请进来”。海西州通过上门招商、以商招商、以企招商、参加各种招商会等办法,先后参加了“大美青海―香港行”、“青洽会”,“青岛项目洽谈会”等活动,成功组织了“柴推会”、“宁波推介会”、“广推会”及在北京、江苏、内蒙等地举办的项目推介新闻会。全面展示了柴达木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广泛宣传了柴达木循环经济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推动了全州招商引资工作向深层次的发展。

2009年,海西州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共签订协议项目35个,签约金额达331亿元。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签约金额达135亿元。新能源产业发展将会成为海西州又一个新的亮点。

上一篇:品味慢生活的营生 下一篇:德令哈:完美整合 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