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完美整合 和谐发展

时间:2022-02-17 06:59:11

德令哈:完美整合 和谐发展

编者按:“德令哈”是蒙古语,意为“金色的世界”,平均海拔2900米,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有蒙、藏、汉回等19个民族,人口近11万。最近,记者走进德令哈,却发现远非高原戈壁的荒凉,这里一片生机盎然,绿色正浸染着城市......。

“德令哈”蒙古语意为“金色世界”,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城市,从省会西宁乘车到德令哈,路上需好几个小时;在沿途饱览高原风光之余,记者便与邻座的当地乘客闲聊起来,从他们的自豪话语中,德令哈不仅是自然赐予他们的福地,更多是经济发展给他们生活带来的甜蜜。

在记者采访中,张纪元市长道出德令哈市发展的方略。“德令哈市本身资源匮乏,如何科学发展?市委、市政府明晰发展思路,依托区位优势、州府所在地优势、以及相对富集的淡水、土地、电力和业已形成交通枢纽地位,构筑海西州东部经济中心,幅射和带动三县,将周边的煤、盐、过境的天然气与本地丰富的石灰石等资源完美整合,循环利用;力争把德令哈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碱业基地、全州的建材基地、生物制品加工基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工业实现循环产业链

德令哈是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一区四园”之一的盐碱化工工业园,园区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现已建成5平方公里;已初步形成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一是石灰石纯碱氯化钙产业链,即利用本地柏树山石灰石生产纯碱(青海碱业、青海昆仑碱业),用生产纯碱过程中排放的蒸汽废液生产氯化钙(青海金峰实业);二是石灰石尾矿、化工企业粉煤灰水泥建筑、水泥制品。即利用青海碱业石灰石原料废碴、粉煤灰生产水泥(海西化建),水泥供建筑、以及建筑企业生产水泥制管、免烧砖等。

在青海碱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青海碱业采用是索尔维法生产纯碱的国内外最先进成熟的技术;围绕青海碱业产业链的下游企业(海西化建公司)每年从这里免费回收粉煤灰1万吨、炉碴1200吨,碎石5万吨;针对年排放量约1000万立方米的工艺蒸馏产生的废液,下游企业(金峰公司)“吃不下”的窘境,青海碱业计划投资2亿元建成年产30万吨氯化钙,做到“吃干榨尽”。

德令哈市正按照“4+2”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园区主导产业步伐,即以盐碱化工、建筑材料、煤炭及天然气化工、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种养及生物制品四个主导产业;配套以高原特色旅游业、物流服务业两个产业。着力培育纯碱、氯化钙、烧碱、电石、PVC、碳酸锶、氢氧化钾、甲醇、有机硅、高原特色生物制品等产业链,构成盐碱与建材化工工业园、氯化钙工业园与柴达木生物科技工业园布局;同时,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对接项目,与建材、包装、电力等组成多种产业横向链接,形成循环生态工业产业链网。

德令哈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得到初步显现,已入驻青海碱业、昆仑碱业、金瑞矿业、海西化建、金峰实业等大中型企业,全市工业企业总数达到40余家,2008年1-9月完成工业增加值6.8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45.8%。目前,青海碱业、海西化建、青海昆仑碱业、金峰实业等企业正扩建产能;恒源矿业30万吨熔融生铁、南方塑业年产5000万条编织袋、海西华汇机械制造等宁波招商项目均已相继开工,园区建设正如火如荼。

特色农牧业方兴未艾

德令哈市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工业的同时,并将此科学地引入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

在八月的柯鲁柯镇,记者来到一家集蔬菜收购、育种、示范推广、储藏保鲜、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兰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一望无际的田间地头,种植着洋葱、牛角椒、茄子、西瓜、心里美萝卜、大葱、甘蓝、油白菜等蔬菜瓜果,公司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有自主示范基地5000亩,用的全是生态肥料,产品70%销往国外,30%销售内地。现正在建300个第五代生态示范大棚,公司通过示范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农户签定订单保证销路,可带动周边农户生产5万亩,公司提供前期生产“四资”及设施,收购时扣除成本,保证农户生产每亩增收1800元以上,温棚保护地每亩增收在1万元以上。

顺龙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仔猪繁育,枸杞、葡萄、花卉、药材种植方面颇具规模,年产值4000万元,年纯利润1800万元;带动了周边200户农民从事种植和养殖业,户均实现收入3000元。

特色农牧业已惠及全市农牧民群众,全市因此增加农牧业总收入1600余万元,农牧民人均增收540元。

目前,德令哈市已培育和扶持柴达木药业有限公司、德令哈市恒丰肉食有限公司、青海雪旺薯业科技有限公司、青海兰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德令哈市顺龙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6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了2520户农牧户从事种植、养殖和农畜产品加工,占农牧户总数的34.3%,年加工饲料5000吨,年加工肉类1000吨,年加工马铃薯30000余吨。与此同时,德令哈市还扶持培育了80个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带动了737户农牧户从事规模种植和养殖;2008年德令哈市农牧业实现产值1.9亿元,农牧人均纯收入3720元。

“小财政”书写“大民生”

今年上半年,德令哈市财政收入仅为4395万元,而用于民生工程的支出高达2.1亿元,围绕“劳、医、教、住、保”等5个方面加大力度,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主要用于实施廉租住房、乡村建设、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再就业及维护稳定等民生工程。

在德令哈蓄集乡,乡干部向记者介绍起新建的天文台巴音河桥,他说,此桥与伊克拉砂路相连,至此总里程将达到129公里,为山区牧民带来更快捷的通行。2009年蓄集乡投资近2000万元,建设乡村道路和桥梁,改扩建蓄集乡五级汽车站、乡卫生院、村委办公室及党员活动室、医疗室;贡艾里河的引水工程使部分村86户农牧民受益,5000亩草场、4万多头牲畜等人畜饮水和草场浇灌问题得到缓解;牧区的电网工程完工,让东三村70户牧民第一次在家享受到电视、VCD、洗衣机带来的快乐。

为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近年来,德令哈市拉开城市发展大幕,建设河西综合市场、海西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海淀图书馆、体育中心、奥运广场、柴达木影剧院改造、巴音河景观工程、城市绿化......城市环境的变化,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纷纷前来打造“总部经济”,青海中航资源公司生活基地办公楼、义海能源公司总部、庆华滨河生态园工程等相继开工。

如今的德令哈,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德令哈市先后被授予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全省卫生城市”、“全省平安县(市)”、“省级园林城市”。

上一篇:海西:创新发展正当时 下一篇:为碳生意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