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旡)、韦(韋)、木(朩)、支

时间:2022-10-21 03:54:22

62 无(旡)

63 韦(韋)

64 木(朩)

65 支

62无

“无”,篆文在(兀,秃头)上加一横,强调“兀”的程度,本义头顶全秃。带“兀”的汉字常与秃头有关。如“髡”读作“坤”,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屼”读作“务”,形容山秃。

“無”,甲骨文像(人)挥舞两手,后来的甲骨文像(人)挥舞两束花枝。有的甲骨文在挥舞花枝的头上加,表示且舞且唱。金文将花枝与手分离,并在两束花枝上各加一个“口”。篆文用一横连起两个“口”;同时加(亡),以突出战士“阵亡”含义。楷书为“無”。“無”本义为以歌舞祭奠阵亡勇士。当“無”本义消失后,再加“舛”(人的两足),另造“舞”代替。

“無”与“无”合并为“无”。

“无”部首内只有自身。“无”有两个读音。一读“馍”,用于“南无”(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此处“南”读作nā)。二读wú。

[62]旡

“旡”,读作jì,象形字。甲骨文,像跽坐一个人,扭过头来,表示吃饭时气逆哽塞。金文与甲骨文变化不大。篆体是“欠”字的反写。楷书写作“旡”。

“旡”部首,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有:炁、、既、暨。

“炁”,读作“气”,义同“气”。“坎炁”,中药上指干燥的脐带。

“”,读作“爱”,除作“姓”外,义同“爱”。

“既,即”,详见本刊去年6月下。

“暨”,读作“寂”,义为:(1)和;及;与,如“中国食品博览会暨交易会”。(2)到;至,如“暨今”。(3)姓。

63韦(韋)

“韦”,会意字。甲骨文从(囗,城邑)从(众多脚趾,代表巡逻),像卫兵环绕城邑巡逻警戒。“韦”是“围”和“卫”的本字。金文,篆文。由上下两只脚方向相反,可引出“违”。因此说“韦”是“违”的本字。

当“韦”的保卫城邑之义消失后,篆文再加“行”另造“衛”,表示巡逻守卫;再加“囗”另造“围”,表示包围城邑。由于皮革柔韧可来回环绕,故后专借用来表示熟皮,即去毛加工鞣制过的兽皮,引申指皮革,因而“韦”部首内字大多与皮革有关。还有一说,古人常用结实而柔韧的皮革捆扎物体。比如,要矫正一张变形的弓,就得将需要矫正的弓与标准弓通过韦捆在一起,使被缚之物背离其原形,引申出违背之义。

以“韦”作义符的字有:韧、韨、韩、韫、韬等。以“韦”作声符兼义符的字有:围、帏、违、卫(衛)。以“韦”作声符的字有:伟、苇、讳、纬、玮、炜、祎、韪。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韦”部首内汉字有:韦、韧、韔、韨、韠、韡、韩、韫、韪、韛、韬。

“韧”,形声字。从“韦”从“刃”(表声),本义为柔软而坚固。如坚韧不拔,韧带等。

“韫”,形声字,读作“蕴”。义为包含,蕴藏。

“韪”,形声字。篆文从“是”从“韋”(表声)。本义为是,对。如冒天下之大不韪。引申指赞美,赞同等。

“韬”,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韋”从“舀”(盛纳,兼表声)。本义为刀剑的套子。后代替“弢”,表示弓袋。因而,“弢”是“韬”的异体字。由弓袋引申指隐藏、包藏,韬光养晦来自于此。再引申指用兵的谋略,如文韬武略。

64木(朩)

“木”,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木”本义为树。

“木”部首内汉字大都与树木有关。少数从“木”得声,如“沐”“霂”等。

由于“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木”部首内汉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下面摘取几“株”有个性的汉字加以阐述。

“末”,指事字。金文在(树)字的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一横指出树梢之所在。

“未”,象形字。甲骨文在(木)的树梢上部再加一重枝桠(屮),表示枝叶茂盛。金文、篆文。隶书淡化树枝形象。由遮蔽而暗看不清楚,引申指将来,未来。

“本”,指事字。金文在(木)的下端加圆点指事符号。本义指树的根部。篆文将根部的三点简写成一横。由本义引申出根本、本来等义是非常好理解的。树根为“本”,树梢为“末”。

“朽”,形声字。篆文有两种字形。其一从(树)从(丂,气力衰竭),本义比喻老树枯萎、腐烂。如今“永垂不朽”就来自于此。其二从(残骨)从(丂,气力不足),本义衰老瘦弱,气短无力。老人自谦“老朽”也就有了出处。

“朴”。篆文有两种字形。其一形声字。从(树)从(表声),本义为树皮。 其二会意兼形声字。从(木)从(“璞”省去“王”,未琢的玉,兼表声),本义为未加工的原木。

“机”,繁体字为“機”,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木”从“幾”(精微,兼表声,参见本刊今年5月下)。本义为桤木树。借为古代弓弩上用来发射箭的装置。引申出机械等义来。由发射机关引申出机要、机密。

“权”,繁体字为“權”,会意兼形声字。 篆文从(木制标杆)从(雚,目光犀利如猎鹰,兼表声),本义为黄华木。由于此木木质好,直而不走形,常用于做秤。于是“權”借用为“秤,秤锤”,再引申为权柄,权力。

“杜”, 甲骨文从(土,土墩)从(木,树桩),本义用泥土、木桩筑堤防洪。也有说本义为杜树。后将同音字“度攴”(本义杜绝)合并给“杜”。

“村”,本为“邨”,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屯,驻扎,兼表声)从(邑,人口聚集的地区),本义为人口聚集的屯子。隶书将篆文的写成。俗体楷书。

“极”与“極”本为两个字。“极”,本指驴背上驮物的架子。会意兼形声字。从(木,柱子)从(及,到达,兼表声)。从(木,柱子)从(亟,天地上下两端),表柱子高大。如今保留“极”废除“極”。

“李”,形声字。本义为李子树。后与“理”相通。如今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行李”来之“行理”。

“枉”,形声字。本义为弯曲,歪斜,如矫枉过正。引申指使歪曲,如徇私枉法,又引申指冤枉。

“枢”,形声字。本义为旧式门的转轴或承轴的臼。如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引申指重要的或中心的部分,如枢纽。

“杳”,会意字。甲骨文和篆文皆为“日”在“木”下,会幽暗之意。引申指幽远,深邃,再引申指广远等。

“枚”,会意字。金文从“木”从(手持戈)。本义为手持戈(后为枝条)击打。后引申作量词:棵,个,块,张。如两枚邮票,一枚金牌,不胜枚举,一枚火箭,两枚炸弹。

“析”, 甲骨文从(木,树桩)从(斤,斧子),本义用斧子将木头劈开。金文、篆文。由本义自然就引申出“剖析”等义来。

“板”,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老板”的“板”繁体字为“闆”,而木板的“板”是没有繁体字的。

“松”,作为松树的“松”是没有繁体字的,而“蓬松”之“松”繁体字为“鬆”(“鬆”指头发散乱,引申指宽松)。

“构”,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从(两条鱼口相接,兼表声),本义为将木材架起,交叉衔接盖房子。俗体楷书以字形简单的“勾”代替 “冓”,同时也表示“勾连”。自然“结构”、“构造”、“构思”、“构想”都“勾勒”出来了。

“杭”,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木”从“亢”(挺起,兼表声)。本义为抵御。此义现今用“抗”。“杭”古用作“航”,表示木制小舟,引申指渡。浙江省杭州之“杭”就是因古时此处多水而起名。

“枕”,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木)从(冘,像人头靠在枕头之形,兼表声)。枕木一词,令人拍“枕”叫绝。

“杰”,繁体字为“傑”。篆文从“人”从“桀”(“舛”指双脚,“桀”表登高),本义为高大,特殊人物。“杰”给人感觉火(灬通常表火)烧木头,体现不了杰的本义。

“标”,繁体字为“標”,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木”从“票”(表上升,兼表声)。本义为树梢,引申指顶端,再引申指衡量事物的准则,如目标、标准等。

“相”,会意字。甲骨文、金文、篆文。会用眼端详树木能够做什么之意。

“柩”,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匚,未加盖的木盒)从(久,永远,兼表声),表示棺盒是人死后永远休息的场所。有的篆文加成,强调木盒之材料属性。“柩”本义为装着尸体的棺材(未盛殓尸体的葬具叫“棺”)。古时空棺谓之榇,有尸谓之柩。现常用于“灵柩”。

“树”,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木,树)从(荳菽)从(又,抓),表示手持木苗或豆苗,掘地种植。金文、籀文、篆文。楷书写作“樹”,简化为“树”。

“柒”,后起字,会意兼形声字。今篆从“木”从“水”会意,又从“七”表声。本义为漆树,引申指漆树汁做的涂料。后专借用为“七”的大写,于是本义便由“漆”来表示。

“桔”,有两读。一读“jié”,有“桔槔”、“桔梗”。二读“jú”。“橘”俗作桔。但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橘”词条里没有“俗作桔”的表述,很是遗憾。严格来说,“橘子”不能写作“桔子”。

“桓”,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木”从“亘”(回旋,兼表声)。本义为桓表,引申指柱子。山东淄博桓台县,因齐桓公而得名。

“栖”,会意兼形声字。篆文本为“西”(小鸟栖息于鸟窝),由于“西”作为方位字,于是先人另加“木”成“栖”。“栖”是“西”加旁分化字。

“格”,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与“各”相通,写作“各”(脚倒过来),整字为进犯之意。金文加“木”成,表示用木械进犯、攻击。“格斗”来源于此。“格斗”双方是由一定规则,于是“规格”自然生成。再引申出方格等义来也就不是“格格不入”了。

“校”,会意兼形声字。有两读。一读jiào,本义为古代刑具枷,引申指校正、校对、校改。二读xiào。古代射箭比赛叫“校射”。因而习射的地方或教射的官员都称“校”,引申出学校来。同时,学校之“校”也含“校正”的寓意,因为学校是校正学生行为的场所。

“样”,形声字,篆文从“木”从“羕”(表声),本义为橡树的果实。后借用作“様”(扌+羕),表示物体的形状。无奈之下,古人另造“橡”。

“梗”,形声字。指树木植物的枝干主体,写作“梗概”,因而常用于事物大致情况。

“梢”,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木”从“肖”(细小,兼表声)会意,本义指树尖或树枝的末端,“梢”与“末”义相近。引申指条状物较细的一头,如眉梢,神经末梢。

“梓”,形声字。篆文从“木”从“宰”(省去“宀”,表声)。本义为梓树。古代家宅旁常栽种桑树和梓树,故用“桑梓”、“梓里”指代家乡。梓多用于雕版,故又用以表示把梓木板刻成印书的版,如付梓。清代伟大的作家、《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其名耐人寻味。

“禁”,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林”(坟地多植树,故坟地特称“林”,如孔林,兼表声)从“示”(鬼神),本义为令人忌讳的坟地。

“楚”,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荆丛)从(足,兼表声),本义穿行于荆棘之中。金文、篆文、楷书。由本义引申出痛苦来,如酸楚,痛楚。由丛生茂盛引申出突出的样子,如翘楚。又形容鲜明整洁的样子,如衣冠楚楚;又引申出清晰,如清楚。

“楷”,形声字。篆文从“木”从“皆”(表声)。“楷”有两读,一读“皆”。据说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把各自家乡的树种移栽在孔子墓地周围,最多的是楷树。楷树即黄连木。由孔子伟大引申指人格刚直。二读“凯”。由人格刚直引申出法式、典范,如楷模。又引申指楷模的字。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其字体方正,结构匀称,笔画平直,实为汉字之模范。

“模”,形声字。本义为木制的型范,即模子。古代竹制的叫“範”(范),金制的叫镕,土制的叫型。

“榜”,会意兼形声字。有三读。一读“朋”。篆文从“木”从“旁”(旁边,兼表声),本义为矫正弓弩的工具。二读“绑”,指木片、木板、匾额等。由匾额挂在明处,引申公开张贴的告示,如张榜,榜样。三读“棒”。同“搒”,摇橹使船前进;划船。

“概”,形声字。篆文从“木”从“既”(表声)。本义为量谷物时刮平斗斛用的刮板。也就是概尺。由于概尺必须笔直,因而引申出气度、节操,所以英雄气概要用“概”而非“慨”。由于概尺毕竟受主客观条件限制,所以也只能起到“大概”的作用。

“榷”,形声字。本义为独木桥。引申指专营,专卖。榷运局为民国初官方所设掌管盐专卖专运的机构。

[64] 朩

“朩”是“木”的附形部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仅有:杀、杂、条0、亲0、弑。

“杀”,象形字。甲骨文从(又,手)从(毛,动物的尾巴,借代动物),整字表示击杀后陈列的长毛野兽形。金文。篆文从从(术,剥皮)从(殳,持械攻击),强调将动物打死后剥皮。正体楷书,今规范用“杀”。

“杂”,繁体字为“雜”。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集,众鸟栖于一树,兼表声)从(衣),会各种衣料颜色相配合之意。以“杂”作声符的字有:染。

“条”,繁体字为“條”,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攸,表长,兼表声)从(木), 会树木的细小枝条之意。隶书。如今规范用“条”。

“亲”,繁体字为“親”,形声字。金文从(辛,表声)从(见),表示常见。常见之人,通常是亲近之人。篆文。如今规范用“亲”。

“弑”,形声字,读作“式”。篆文从“杀”从“式”(表声)。本义为臣下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现在“弑”只用于子女杀死父母,其他相互之间残杀不能用“弑”,如“张三弑哥”、“李四弑三姨夫”都是错误的。

这里补充说明一下,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于2009年8月12日公布,其中将原来17个汉字从“朩”改为从“木”。通俗地讲,就是取消汉字中“朩”,一律归于“木”。由于征求意见稿受到各方的非议,公布四年,依然未能定稿。由此看出,对汉字任何一点动作都要慎之又慎。

65支

“支”,会意字。籀文从(“竹”的一半)从(又,手)从(“竹”的一半),本义就是手持竹枝或树枝之形。篆文省去一个。隶书将篆文写成。“支”是“枝”的本字。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支”部首内汉字仅有:支、支阝、頍、翅、豉0、攲、鼓0。

“支阝”,形声字,读作“齐”,是“岐”的异体字。《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未有“支阝”身影,第6版将其计划单列。古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还作姓。

“頍”,会意字,从“支”(支撑、固定)从“页”(头),读作“傀”,古代一种用来束发并固定的发饰。

“翅”,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羽”从“支”(表声,兼表支持)。隶变后楷书写作“翄”,俗作“翅”。如今以“翅”为正体。本义为翅膀。

“豉”,形声字,读作“尺”。篆文本从“尗”(豆子)从“支”(表声)。俗改为从“豆”从“支”。隶变后楷书分别写作“尗支”和“豉”。如今规范用“豉”。本义为豆豉,即把豆子泡透或煮或蒸,经过发酵而制成的或咸或淡的食品。多用于调味。淡豆豉也可入药。

“攲”,同“欹”,读作“欺”。义为倾斜;歪。欹器有一种奇妙的本领:未装水时略向前倾,待灌入少量水后,罐身就竖起来,而一旦灌满水时,欹就会一下子倾覆过来,把水倒净。“欹器”是鲁王用来作为今人所说的“座右铭”。孔子到鲁桓公之周庙参观欹器,对随同的学生们发表一番感慨,至今发人深思。

“鼓”,会意字。甲骨文从“壴”(鼓形)从“攴”,会手持鼓棰击鼓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鼓”和“壴攴”,现规范写作“鼓”。

(作者为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干部)

上一篇:副刊版面策划及留客功能的最大化 下一篇:广播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