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的文化品格塑造

时间:2022-10-21 03:31:35

电视节目的文化品格塑造

目前,只要一打开电视机,电视节目便琳琅满目,频道有上百个。为了提高收视率,各电视台、电视频道、电视制片人使出浑身解数,迎合电视观众的口味,提高收视率,以至于许多人认为电视是“俗文化”,甚至是“没文化”。电视节目真的没文化吗?笔者认为恰恰相反,越是收视率高的节目,越是精品电视节目,越能体现出节目的文化品格。

作为中国电视业的龙头老大,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无数的精品电视节目,上世纪80年代初的电视专题《话说长江》、90年代的《望长城》《东方时空》,2010年的《舌尖上的中国》,以及历届春节联欢晚会,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电视节目,都是精粹文化的结晶。

一、厚重的文化资源打造出富于地方特色的电视节目

当今社会,电视仍然是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方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那么,地方电视台的节目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呢?笔者以为,地方节目只有发挥地区优势和传统文化,才能打造出自己的节目特色,提高收视率。

比如阿拉善推出的音乐剧《阿拉善传奇》,以阿拉善歌舞为资源,以30首扣人心弦的歌曲,巧妙串联起双峰驼、贺兰山、长调、巴丹吉林沙漠、额济纳胡杨林等9大文化符号,以王子、王妃、恶魔的神话故事诠释了阿拉善人文与自然符号。

2013年,阿拉善电视台推出的文化综艺节目《欢乐那达慕》,也是植根于本土文化的一档电视节目。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那达慕”与电视综艺节目相结合,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电视节目,既易于电视观众接受,也融合了挖掘、传承、弘扬阿拉善文化的宣传特性。节目将文化艺术、民俗活动展示与娱乐游戏活动相结合,集阿拉善舞蹈、器乐、民歌、服饰、手工艺品、民俗展示与民间艺术为一体。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调动群众参与热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出发点,电视台发挥综艺节目的优势,让普通群众也互动参与,并走上舞台展示才艺,使《欢乐那达慕》成为电视荧屏展示阿拉善多彩文化的“百姓舞台”。

这些根植于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出来的节目,既打出了品牌,形成了独特的节目风格,也赋予了节目浓郁的文化气息,对于提升地区形象、促进旅游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电视节目的文化品格树立起电视节目的品牌,创新了节目的形式和内容

(一)表现形式创新

首先是电视台的台标和形象宣传,把人文景观作为地方电视台电视节目的标志。浙江卫视根据自己沿海区域海洋文化特色,在片头、片花中以“中国蓝”为基调。内蒙古电视台将草原文化、马背文化等融入到形象宣传片中。而阿拉善电视台则将胡杨文化、航天文化、沙漠文化等作为本台的形象宣传片。

在节目的制作形式上,舞台音乐服装道具等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情景设置有创意。比如中央电视台暑期热播的竞猜节目《汉字听写大会》,运用多种电视手段,将节目内容的严肃性与形式的灵活性统一起来。在坚守国学节目文化品格的同时,创新节目制作形式,也引发出了人们“寻找失落在键盘背后的汉字”的一种民族情怀。

(二)内容设置创新

近年来,从中央台到省级卫视再到各个地方电视台都推出了一些国学类、文化类节目。比如《百家讲坛》《中华文明大讲堂》《汉字听写大会》《文化正午》《走遍中国》《开讲啦》等,从不同角度展示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中华文化。这些节目虽然内容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特点,展示的都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而且在内容设置上都进行了创新。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内容更加大众化、贴近生活。虽然展现的是文化内容,但是内容通俗易懂。

第二,内容年轻化、彰显时尚性。比如《开讲啦》,节目嘉宾向年轻观众讲述他们的坎坷成功路,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与生活感悟。

第三,名人坐镇,文化品格增强。如中央电视台暑期推出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轮番担任读问考官,增强了节目的文化品格。

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群众文化惠民工程,这对推动提高电视节目制作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电视从业者更要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精心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让电视节目真正融入群众生活。

(作者单位:阿拉善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开,食好蟹 下一篇:民生新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