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次的问

时间:2022-10-21 03:29:58

月度推荐

表演者:Arctic Monkeys

唱片名:《AM》

出版者:Domino

如果挑一支乐队来代表二十一世纪的独立音乐,Arctic Monkey绝对是当仁不让之选。因为这支乐队身上集结了自摇滚乐诞生后所有摇滚乐乐队所具备的特质,又巧妙地在流行音乐的门脸儿边上做着半踏入的姿势,主流媒体和主流明星的注意力。

而从乐队自身作品的产出、成名的方式和营销的手段来讲,Arctic Monkeys绝对是新世纪特殊造星方式的先驱型成功案例。若不是如此,Arctic Monkeys便不会成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表演了两首歌曲的压轴乐队——他们在奥运舞台上既演唱了自己的成名曲,又翻唱了英国国宝The Beatles的经典,此举完美阐释了为什么他们可以代表二十一世纪的独立音乐。

Arctic Monkeys在2003年组建于英国谢菲尔德。网络刚刚发达的那时期,他们通过现场表演和社交网络而积攒了大量的粉丝,几乎是尚未签约唱片公司和拥有正式的录音作品,便成为史无前例的独立新星。

而后,在迄今将近十年的乐队成长过程里,他们一共奉献了五张录音室专辑(前四张每一张都曾问鼎英国排行榜冠军)。主唱Alex Turner与友人Miles Kane组建了旁支乐队The Last Shadow Puppets,发行了一张专辑,Alex本人还以音乐人的身份为独立电影《初恋潜水艇》制作了原声音乐,而这些作品,全数由独立音乐厂牌Domino制作和发行。

Arctic Monkeys在保证拥有绝对量级的死忠粉丝、绝高的关注度和作品产出量之外,一直以独立摇滚乐队的身份洗练自身。但在登上奥运会舞台、压轴2013年英国最大音乐节格拉斯通伯里之后,Arctic Monkeys似乎承担了过多压力,他们必须拿出更有实力的作品,以此表明自己不辜负脑袋上的那顶桂冠。而乐队的核心灵魂Alex Turner,和乐队一起,也处于人生的关键性阶段,《AM》这张专辑的出现,便是他过渡时期充满狐疑与思考的纠结之作。

2012年底,Arctic Monkeys给2013年的新专辑带来了第一首主打曲《R U Mine?》,开启了Alex Turner的疑问之旅,继而便是格拉斯通伯里音乐节压轴前发行的单曲《Do I Wanna Know?》。众多英国歌迷在音乐节之后也向Alex发出了质问:“作为一个英国人,你为什么一口美国腔地登上了这样一个舞台?!”

但Alex并不委屈。自2011年中与中英混血模特Alexa Chung分手,并与另一个美国模特女友交往之后,Alex的私人状态便变成了“英国人在美国”。口音有变是小事儿,Alex公然对英国媒体说道,他的新专辑受美国西海岸饶舌音乐的影响很大。特立独行、不在乎他人需求也是新世纪独立乐队最显著的特征。Arctic Monkeys的音乐就像Alex Turner的发型一样,改变的时候从来不介意他人的眼光。于是,《AM》的第三支单曲依旧向我们抛来一个问号:《Why'd You Only Call Me When You're High?》,看来所有外国人去到美国生活之后,都会拥有“千万次的问”。

擅长将歌词写成散文诗的Alex Turner在乐队的上一张专辑《Suck it and See》里诞生了对青春最严酷的诠释诗篇《Love Is a Laserquest》。他在歌中说:“你是否还像你想象中那般年轻,或你已然感到自己在老去?噢,亲爱的,不要担心,我敢保证,你还是会像年轻时那样,频繁又迅速地心碎。”,然后他又在《初恋潜水艇》的原声音乐里,将青春诗性全数发挥。他在《初恋潜水艇》的原声音乐中描述了许多二人场景,聆听之时,这些场景便带着氤氲之气浮现于我们眼前。Alex将这一特性放在了《AM》当中最动情的作品《No.1 Party Anthem》当中,诗化的歌词描述了一个糜情故事和一个迷人女性。直插心脏的是,每一个女孩都希望被男人这样描述,所有男人都渴望拥有这样一个女孩。

出生于1986年的Alex Turner长着一副能令男女老少都想要宠爱的相貌。他柔软的心脏里拥有着文人的风骨,血脉里带着能在舞台上迷倒万人的摇滚明星气质。无论哪一点都在说明着Alex和他带领的Arctic Monkeys,会以众多方式让人执迷。

但在《AM》这张专辑众多的疑问和不解之中,Alex还是不小心透露出了自己的迷惘。而新世纪已经过去了十多年,27岁的Alex还会在迷惘中以心碎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年轻,以变换的发型彰显自己的魅力,以多情的诗句来谱写自己的音乐。他像是拥有着全世界人的宽容,于是他不怕犯错;他像是拥有着无限漫长的时间,于是一直不想成长。

没关系,Arctic Monkeys早就已经是无可替代的存在了,而最可贵的是,对这么多年以来,他们一直还是在诠释着乐队刚出道时用作处女碟名称的话:你说我是什么,我就不是什么。

月度新知

数字时代的偏执狂

——那些吸引眼球的唱片封面设计

数字音乐占据了越来越大的音乐市场份额,这一现象造成如今的音乐朝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个是音乐做得越来越快,用一台笔记本电脑甚至一部手机就能做出一首歌或一张专辑来,且质量还不赖;一个是音乐做得越来越精致,精致到分分秒秒、边边角角都带着偏执狂和神经质所讲求的那种严谨,精致到成为了格式的奴隶。我们主要攻击的是那些从视觉上套牢我们眼球(而不是从音乐上吸引我们耳朵)的音乐们。

1

The XX:《XX》

2009年,获得了英国水星音乐奖的新乐队The XX,将他们所有专辑和单曲都带着一个叉(X)的形象带到了英国之外的其他地方,在他们低保真、极简化的音乐里,一切都因为这一太过具象化的乐队logo,而变得丰富多彩,三年后,乐队依旧以如此偏执的方式来设计唱片封面。

2

Kasabian:《Velociraptor!》

2011年,被评为最“凶残”的英式摇滚乐队的Kasabian发行了一张感觉凶残实际温和的专辑《Velociraptor!》,专辑里的四首单曲,都使用到了最简洁的封面设计,在图片上,字体、颜色、结构都是统一的,主视觉是不留神都不会发觉的四片不同的羽毛。

3

The 1975:《The 1975》

2013年,新乐队The 1975接连发行了四张EP,在尚未有一首绝对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之前,他们竟然以格式化的EP封面设计(黑白、长方形白框和乐队的数字化名称)和格式化的推文(乐队的发言都遵守着一定的拼写方式,每个字母之间都隔着一个空格)给了许多人不可忽视的印象。

诸如此类的乐队形象包装,的确是不甚常见的偏执。早前的实体唱片时代,音乐家或乐队们最多可能得到的,是高质量的一组唱片封套、歌词内页设计或一组宣传照;如今的数字化的营销模式,却能在视觉上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在电脑显示器、手机荧幕上俘获人心。甚至都不用进摄影棚摆拍,一个photoshop短剑或一个instagram App,就能够让轻车熟路把玩这些东西的音乐人本身替代掉了昂贵的造型师、摄影师、设计师等。趋向于格式化的这些唱片封套设计,也使得音乐作品从视觉上自成一套系统,帮助不完美的音乐穿上了完美的外衣。

上一篇:IDEO 设计思维引导设计实践 下一篇:《20世纪文学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 现代困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