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的演变与证治之我见

时间:2022-10-21 02:38:23

【摘要】笔者通过学习中医气血水厥论述,结合现代医学对“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自拟中药方剂,分别以补心气汤,活心血汤,利心水汤和救心厥汤,治疗气、血、水、厥四证,收到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心功能不全;心气虚;心血瘀;心水肿;心厥脱;证治

心功能不全,在中医内科学中属于“心悸”、“胸痹心痛”、“厥证”范畴。是多种疾病发展变化中的严重并发症,属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每每危及生命。有必要认真总结前人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做好心功能不全的防治工作。笔者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发现,心功能不全有它的自然演变规律。中医学将其归纳为“气、血、水、厥”,即心气虚――心血瘀――心水肿――心厥脱四证。

1心功能不全的演变规律

《素问》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灵枢》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金匮要略》曰:“血不利,则为水”,“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伤寒论》曰:“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灵枢》曰:“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色苍苍如死状。”“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由此可见,在一般情况下,心脏病由气及血,由血及水,由水及厥,乃是病由浅入深、由轻变重的自然发展过程。但就某个具体病例来说,又不是绝对的、静止的,而是相对的、动态的。随着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治疗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变化,既可顺传,又能逆转。

心脏病气虚贯穿于病之始终,好转则气虚逐渐减轻,恶化则气虚愈来愈重。气虚甚则伤阴及阳,重则导致阴竭阳脱。血瘀随着气虚、阳虚而变化,水肿又随着气虚、阳虚和血瘀而变动。厥脱者正不抵邪,心伤神去,精气乃绝。

心厥脱通常发生于心脏病之晚期,心水肿之后,亦有突然发生于早中期,心气虚或心血瘀之时,谓之“直中”,示病情为急剧险恶。

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生化、阴阳互根,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气为阳,血为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心气无血则无以生,心血无气则无以化。心气靠阴血之滋养,心血赖气阳之作功,故按中医藏象、阴阳、气血、精神、津液、标本、正邪等理论分析,“心”的病理生理特点是以气为本,血为体,阳为用,神为安,水为变,邪为害。

心主身之血脉,“主”是指心气与心脏功能而言。心气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心气虚则泵血功能减退;心气绝则心跳停止。人之生存,非有心气不可,仅有心血而无心气,心脏就不能作功,故心以气为本。

心气虚轻证,首先表现为心舒张功能减退,而重证心气虚者,除有心舒张功能减退外,还有泵血功能减退,颇与中医的气病在先血病在后,心气鼓动无力,血脉运行不畅,气虚血瘀的病机相符。

气行血行,气虚血瘀,血不利,则为水,心功能不全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的大小循环障碍,表现出心脏前后负荷加重的症状与体征。亦即任何原因所致的心脏病,均是以气虚为先,其后才引起血瘀、水肿、厥脱等一系列变化。心脏病发展至左心衰竭或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乃至心源性休克,均是以气、血、水、厥四字为其总概括。

综上所述,心功能不全气血水厥演变规律实质上是反映了心脏的舒张功能与收缩功能减退,导致肺循环、体循环、微循环障碍。心气虚、心血瘀、心水肿相当于NYHA心功能II级、III级、IV级,或心力衰竭I度、II度,III度,心厥脱则相当于心源休克。

2心功能不全的证治

2.1心气虚证病情轻。病位在心、肺。主证见心悸气少,胸闷隐痛,倦怠乏力,神疲自汗,眩晕失眠,健忘多梦,过劳则重,舌淡脉弱。主要病机为心气虚弱,肺气不足,胸阳不振,阴液亏损。采用益气养阴、宽胸安神的治法,选用自拟补心气汤。

(1)药物组成:高丽参10g,炙甘草15 g,黄芪20g,麦冬10g,玉竹10 g,薤白10 g,桂枝5 g,当归10 g,炒酸枣仁10 g,柏子仁10 g,五味子5 g。(2)方药配伍:本方参照生脉散合栝蒌薤白桂枝汤加减组成。生脉散益气敛阴为君药;栝蒌薤白桂枝汤温通心阳,行气化痰为臣药;炙甘草、黄芪、玉竹、当归分别益气、滋阴、和血为佐药;炒酸枣仁、柏子仁宁心安神为使药,共奏益气敛阴、通阳散结、宁心安神之功效。

2.2心血瘀证病情较重。病位在心、肺、肝、脾。主证见心痛气短,憋闷咳喘,唇甲紫绀,颧红咯血,脘胁胀满,纳呆食少,不耐劳累,舌紫脉涩。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心脉痹阻,肺络损伤,肝脾郁血。采用益气活血、通络化瘀的治法,选用自拟活心血汤。

(1)药物组成:田七20 g,高丽参15 g,黄芪30 g,玉竹12 g,桂枝10 g,丹参30 g,川芎10 g,香附10 g,郁金10g,当归12g,山楂20g,益母草30g。(2)方药配伍:本方用田七、丹参、川芎活血化瘀为君药;高丽参、黄芪益气通阳,使气充血行为臣药;香附、郁金行气,气行则血行,当归、山楂、益母草和血活血,共佐君药发挥作用;玉竹滋阴养心,桂枝通阳化气,共为使药。诸药合方,有益气通阳、行气活血、理气止痛之功效。

2.3心水肿证病情重。病位在心、肺、肝、脾、肾。主证见心慌气急,喘促烦躁,不得平卧,畏寒肢冷,皮肤青紫,腹大跗肿,小便短少,舌胖脉数。主要病机为气阳俱虚,五脏亏损,血脉瘀阻,水溢肌肤。采用益气温阳、化瘀行水的治法,选用自拟利心水汤。

(1)药物组成:高丽参10 g,黄芪40 g,玉竹12 g,桂枝10 g,制附子10 g,当归10 g,川芎10 g,白术10 g,葶苈子5 g,猪苓30 g,泽泻30 g。(2)方药配伍:本方参照参附汤、五苓散、四物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合成。参附汤益气回阳,温经去寒为君药;五苓散通阳化气以利下焦之水,葶苈大枣泻肺汤宣肺化痰泻上焦之饮,共为臣药;四物汤活血化瘀,黄芪益气助阳,玉竹制其制附子之温热以防过伤阴液,共为佐使。全方共奏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之功效。

2.4心厥脱证病情极重。病位在心、肺、肝、脾、肾、脑。主证见心乱气微,胸痛难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神识昏朦。躁动紫绀,舌青脉微。主要病机为气血衰微,阴竭阳脱,脏腑俱损,精气乃绝。采用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的治法,选用自拟救心厥汤。

(1)药物组成:高丽参15 g,黄芪50 g,玉竹12 g,龙骨30 g,牡蛎30 g,肉桂10 g,制附子15 g,干姜10 g,当归15 g,生地黄20 g,山茱萸12 g。(2)方药配伍:本方参照参附汤益气回阳,救逆固脱为君药;桂甘龙牡汤通经敛阴,潜镇上越之浮阳为臣药;黄芪、当归益气和血为佐药;生地黄、山茱萸补肾阴,益肾阳,使肾气上交于心为使药。全方共奏益气和血、敛阴回阳、救逆固脱之功效。

3讨论

上述是心功能不全发展过程中的4个阶段性证治类型。但在其某一阶段还可能出现诸如心阴虚、心血虚、心阳虚、心火旺、心神不宁、心淫邪毒、心胸痰浊、心风湿热、心脉寒凝等兼夹证,虽不构成心功能不全演变的全过程,但在临床上也应辨证用药。本文选用的方药参照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大多具有加强心肌舒缩功能,增加心排血量;扩张血管,减轻心负荷;降低血粘度,改善血循环;增加尿量;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能够营养心肌,调节代谢,增强免疫功能,对心功能不全起到综合治疗作用。

上一篇: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流行病学分析 下一篇:保安四物汤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