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拜师”模式之我见

时间:2022-10-21 02:05:37

“结对拜师”模式之我见

新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新教师个人付出极大的努力,更需要新教师从教师群体中获得支持和动力,而学校的“结对拜师”无疑会给新教师提供其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为新教师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指导和有效的引领。学校将新教师与有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结成师徒指导关系,使新教师吸收大量的外部知识和蕴含于资深指导教师教学行动中的实践性知识,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实践环节中,尽快熟悉和熟练掌握基本的教学流程和技能,融入学校,的人际环境,并日渐拥有教学知识和智慧,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结对拜师”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与阻力。

一、“结对拜师”普遍缺乏明确、规范的制度

学校“结对拜师”的相关制度文件比较缺乏。通过教师访谈得知学校的教师都知道有“结对拜师”,但是大多数教师没有见到过明确的制度文件。指导教师的产生没有明确的甄选标准,校长、教研组长以教师的教龄,获奖状况和学生成绩为依据进行评判。任命较为随意,多为校长,教研组长委派,几乎不考虑新教师和指导教师的特点、年龄和性格等问题。调查显示,无论新教师还是指导教师不清楚有无此制度的人数比例都比较高。说明各个学校都做了这项工作,但制度简单,不够细化,对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精细程度也很一般。无论是专业发展中的还是专业发展外的经历,新教师缺乏的是中间的实践知识以及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转换能力,学校规范、高效的培养机制对新教师的职业选择、教学观念以及教学行为都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初始经历中的那些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

二、指导关系的确定没有进行双向的自主选择

指导教师由教研组指定或是学校指定,尚未进行双向的自主选择。在学校中有一个因素影响“结对拜师”的有效性,即指导教师年龄与性格。如果指导教师与新教师年龄接近、性格相投、教学思想接近,则新教师更愿意与指导教师交流,渠道多样,更容易接纳指导建议,而且指导的效果更好。由学校确定的指导关系,双方不了解,可能性格不和,导致双方不愿意交流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指导教师的“导”和新教师的“学”存在极大的不协调。指导教师大都已经达到一定的教学高峰,又在学校具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对不断出现的新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的接受与应用却往往不如年轻教师,这种心理上的落差是很多老教师产生困惑的主要原因,认为可能新教师不欣赏自己指导教师的教学成绩、教学风格、工作方式,不乐意请教;有的指导教师认为这是额外的工作,是一个“负担”,而不情愿悉心指导。正是由于互相不了解就被对方“选择”了,心里不免有强迫的感觉,产生抵制情绪。

三、指导并非完全针对新教师的困惑进行

指导教师的指导内容呈现在各个方面,但主要是以新教师的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通过听课、评课对新教师进行辅导。指导教师比较清晰地认识新教师的困惑和专业需求,大部分指导内容是根据了解新教师的困惑而确定的,指导过程重视帮助新教师通过听、评课帮助新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常规,提高课堂应变、决策能力,加强对于学生问题和作业的设计与讲评工作。部分指导的内容并不一定完全按照新教师的困惑进行。有些问题,比如,如何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如何有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怎样解决由于没有充分时间而形成的教学负担过重等困惑,很难明确地进行指导,只能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的东西;更多的时候则是让新教师注意观察自己是怎么做的。调查显示很多指导教师的指导较为随意,并没有根据新教师的特点提出针对个人的指导计划,没有将新教师存在的困惑进行分类,依不同的类别提出不同的建议。尤其是指导的内容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围绕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很少交流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

四、教师工作量较大,影响“结对拜师”的有效开展

新教师的课时数与同学科的其他教师相当,教师工作比较紧张,这就导致新教师上课、当班主任、批改作业、开会,还有事务性的工作,被安排做一些日常琐碎工作,他们学会的更多的是如何把这一大堆事务应付过去,而不是如何精致地教学,非常忙,压力也非常大,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地看书、思考、进行系统总结。听课和向老教师请教的时间也比较少,不利于新教师长期的专业成长。指导教师的情况也近似,学校并没有因为指导教师指导新教师而减少课时量,其中有近三成的指导教师除教学以外还担任其他事务性工作和教研任务,使得指导时间没有保障,没有充足的时间对新教师进行严格、系统、细致、全面地指导,同时更没有时间思考、学习如何指导新教师。

(作者单位 甘肃省金昌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体验链接数学思维与快乐 下一篇:假如我是圣诞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