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思考

时间:2022-10-21 12:37:47

关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思考

摘要:本文阐述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探讨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1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城市在整个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属于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其自控机制不像自然环境那样稳定和完善,所以通常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想使城市规划设计的各要素达到协调统一,就要遵循整体性、成长性和多样性的基本原则。首先所谓的整体性是指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城市发展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平衡,而是要从保证城市建设质量和追求环境与社会相统一的宏观角度出发,结合城市目前发展的实际进行合理的交通、人口、绿化及土地等规划,保证城市的容量控制、区域调整和规模延伸与城市整体规划相一致。

其次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态生态系统,其长期过程中的稳定性是影响人们生存和工作的关键,而要想使城市发展适应人口、交通及环境等一系列的变化,就要从保证城市稳定成长的角度出发。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城市规划都应该遵循动态调整的基本方针,合理进行资源的开发和空间的利用,并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明、历史文化和生态烙印等进行有效的保护与留存。

最后多样性原则的提出是以自然环境中物种、基因及组成的千变万化为基础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离不开其与自然的紧密结合,而岩土、大气及水环境之间的协调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在城市中协调发展的基础。多样性不仅要体现在人类与生物之间,同时还应该体现在生物与生物、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

2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是在对传统规划方法反思基础上,摒弃传统规划价值观,适应城市生态化建设而提出的。我们知道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就是以此复合系统为规划对象,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应用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生态工艺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分析利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信息,去摸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控对策。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与传统的规划价值观有本质区别,是对人类主宰自然、追求物质利益的传统规划价值取向的彻底否定。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实质上是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采取行政立法、科技等手段,促进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目标是建设宜人的人居环境,实现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持续协调发展。

2.1 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是在对传统规划方法反思基础上,摒弃传统规划价值观,适应城市生态化建设而提出的。我们知道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就是以此复合系统为规划对象,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应用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生态工艺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分析利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信息,去摸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控对策。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与传统的规划价值观有本质区别,是对人类主宰自然、追求物质利益的传统规划价值取向的彻底否定。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实质上是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采取行政立法、科技等手段,促进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目标是建设宜人的人居环境,实现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持续协调发展。

2.2 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对策

2.2.1 以生态城市所在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

城市的形成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所在的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城市与其区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态城市本身就是“区域市”,规划的地理空间从城市建设区扩大到城市的补给区,扩大到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相关地区(生态腹地),而且还把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也包括进来,规划强调城乡空间融合,视建设区与区域为一整体。城市单单只追求其自身繁荣而掠夺其外界资源或将污染扩散、转嫁到周边地区的时代必须终止。生态城市应当与其区域共存共荣。

2.2.2 强调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的结合

这意味着规划内容的扩大,仅仅考虑物质环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出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对策,如社会生态方面,提出保持合适的性别比、合理的年龄构成的对策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考虑,三者兼顾,全面规划。规划是多学科、多工种协作配合,进行跨学科研究,从而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

2.2.3 以土地适宜度等分析为依据,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通过对不同区位土地开发成熟程度(开发度)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适宜度)及土地对人类活动强度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值(承载力)的分析,进行土地分区(比如可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从缓发展区、限制发展区、更新改造区、自然保护区等),确定土地开展顺序,保证城市的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布局,将城乡土地及绿色空间加以统筹安排,把城市融合、组织到大自然的天然网络中去,保证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与田园化,避免城市无限制地扩散,使其有充裕的预留空间,保护了环境,又将郊野绿地引入城市,也利于城乡空间融合,回归自然。这种“灵活性”保证了城市持续、健康地生长,又保护了已建立的使用价值。

2.2.4 公众广泛参与

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与城市共兴衰荣辱。市民大众参与规划才从根本上体现出规划为人服务的宗旨,从而提高规划的社会满意度。公众参与体现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而不仅仅在于规划决策这一环节。在规划的制订、实施、建设中都要给公众不同程度上的参与机会。这种参与同时也促进了新的规划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观)和生态意识在公众中的普及和提高,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创造一个平等、自由、安全、公正的生活环境。

2.2.5 规划具有持续性、动态性

生态城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可能做一个 十完十美的终态规划。一个时期内的城市发展规划不能仅从那一时期的利益出发,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来考虑,不能因一个时期发展目标的盲目追求而致使下一时期发展的失衡。规划设计与建设实施形成动态反馈的有机互动的持续过程,使规划有强的自我调节、自我维持能力,提高规划的适应性。

2.3 生态城市功能区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重视多样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优美人工环境的创造,将人工建造的生活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创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区内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日照等条件,小气候宜人,增添居民可随时接触到的绿地和水,增加地面的透水性能,降低地表径流量,减少区内环境的“水泥化”,如道路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路面上有孔隙,孔里种上绿草)。规划设计中也注重加强立体绿化,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另外还可起到隔热、截水、净化空气等效果。

2.4 生态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城市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这些由砖瓦砂石、钢筋水泥形成的人造地貌、人工环境改变了其自然演进过程,自然环境(地貌、气候、土壤、水、生物群落等要素)发生剧烈变化,其再生能力受到制约而日趋脆弱。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指导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则运用一定手段来减弱或消除这些消极影响,进行必要的还原与补偿而达到新的平衡,促进和适应城市自然演进过程,增强环境的健康性,提供舒适的城市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祥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2011,(08).

[2] 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工程合同管理 下一篇:关于建筑暖通防排烟设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