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宁》中“花”的运用与文化意蕴

时间:2022-10-20 11:44:26

《婴宁》中“花”的运用与文化意蕴

摘 要:在蒲松龄的代表作《婴宁》中,"花"与"笑"相伴相生,既表明时间发展线索,又推动情节发展。从"梅花"到"杏花"再到桃花,恰是青年男女从钟情到表白,从爱情到婚姻的象征。这些象征对应了中国文化中花文化的意象,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梅花 碧桃 诗经 自然人

《婴宁》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的代表作,为读者带来了愉悦的审美享受,婴宁也被塑造为中国文学作品中"最会笑的"的女性形象。小说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淡化故事情节,注重环境描写,展现了婴宁富于诗意的性格美。如果说"笑"是塑造婴宁天真可爱形象的点睛之笔,那么在文中频频出现的"花",既是文章的线索所在,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意蕴深远的花文化。

在《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章的主人公均是以花仙、花精的身份来塑造的文学形象。婴宁虽然是狐与人结合所生,但自始至终,在《婴宁》中,却与花形影相伴,出场时,"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后"遗花地上,笑语自去";当王子服听信吴生的谎言找到婴宁时,则见她"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当王子服表白心迹,试探婴宁时,则是在碧桃树下;后婴宁嫁入王家,因采摘木香被邻人所爱,引出一场官司,此时出现的是木香花。而其中穿插的诸如"丛花乱树"、"豆棚花架满庭中"、"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杨花糁径"、"山花零落"等,更是将花的氛围、花的意象遍满全文。文末作者更以"解语花"之俗,婴宁之自然作为总结,将婴宁的形象推向更高的境界。

一、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需梅。

婴宁与王子服初遇是在上元节,所以婴宁手捻梅花,此时梅花具有强化叙事时间的作用。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象征意义的花卉,其最为大家接受和常用的形象象征是抗严寒、斗冰雪,神、韵、姿、色、香俱佳。同时,梅与"媒"同音,经常被视为媒合之果,常常用来作为爱情的象征。《诗经・召南・有梅》中,生动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诗中写道"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诗中描写一群姑娘在仲春的歌舞会上,逐渐将梅子投给她所钟爱的男子,以示求爱。在李白的《长干行》中,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也保持着这一象征意义。二人初遇,婴宁手捻梅花,王子服注目不移,此时,"梅花"正是二人之间的"媒介",而后婴宁遗花地上,似是无情,却是把一份念想留给了王子服。为后来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正是这枝梅花,让王子服失魂落魄,辗转反侧,最后"怀梅袖中",寻到婴宁居住的南山。

王子服再遇婴宁,已是春天,故此时婴宁婴宁正"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手执杏花,表明季节变换。同时,"梅"与"杏"也对应着"爱情"与"缘分"这一主题。明代文学家程敏十岁时,以神童被推荐到京城。宰相李贤见他聪明,想招他为婿,但又不知他有无真才实学。于是,李请程来家作客吃饭时,指着桌上果品出联考他:因荷(何)而得藕(偶),程敏猜到李之用意,对出下联:有杏(幸)不须梅(媒)!荷"与"何","藕"与"偶","杏"与"幸","梅"与"媒",分别都是同音,用双关语表达各自的心意,寓意巧妙准确。在《婴宁》中,也体现出这一巧妙的对应。如果说梅花是二人相识、倾心的媒人,那杏花就是二人佳偶天成的缘分象征。作者正是采用这两种独具寓意的花卉,作为暗线,引导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文中婴宁主动提出"视碧桃开未?",将王子服引至小园中,二人独处,才有时间和机会让王子服表白感情,也让婴宁确认王子服感情深浅、能否托付终生。作者虽未言明,但从"碧桃"的文化象征意义分析,此意不言而喻。

碧桃,别名桃花,花重瓣,色泽红艳。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桃花是青春、美丽女性和生命的象征。《诗经・召南・何彼矣》中有,"何彼矣,华如桃李",既突出了桃花之色盛,又显现出桃花之态美。婴宁明艳动人的姿态与天真烂漫的性情,正与桃花所象征的青春女性美相吻合。用桃花形容婴宁,表达了作者对婴宁的喜爱之情。

《诗经》中多以桃花比喻女子,《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贲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历来被看做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产生了很多的原型意象。这首《桃夭》正是被作为对新婚嫁娶的赞美与祝贺流传至今。婴宁主动发出邀请的这句"视碧桃开未?",正是对王子服的试探与邀请。二人因这句话,得以在小园相聚并获得珍贵的独处空间,使故事得以继续发展。正如"梅"作为婴宁主动吸引王子服的媒介,"碧桃"在此时具有更多一语双关的象征意义。

三、山花零落荒烟生

婴宁的居住环境,从如诗如画的"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门前皆柳丝,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阶上",再到吴生再次前往西南山中拜访婴宁的母亲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庐舍全无,山花零落而已",文末婴宁来到西南山中,在一片"荒烟错楚"中找到她母亲的坟墓。同一个地方,前后的环境变化如此巨大,让人不禁生出凄迷怅惘之情。与之相对应的是,是婴宁从爱笑成痴变成"竟不复笑",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

作为狐女的婴宁,生活在"丛花乱树"之间,与山水相伴,与花草相偕,在这样的世外桃源中,婴宁的笑声纯真无邪,性格活泼、慧黠,人与自然悲喜与共。而随着婴宁踏入人类社会,其悲剧的结局就已经注定。虽然她的笑声给周围人带来了欢乐,但无论是自己家世的复杂,还是婆母所说"憨狂尔尔,早知过喜而伏忧也",都给婴宁的欢乐蒙上阴影。乃至后来,因为自己而引发的诉讼官司,使婴宁收起笑容,步入沉甸甸的人生。

人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中,纯真心灵的异化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从"丛花乱树"到"山花零落"再到"荒烟错楚",正是婴宁从远离尘嚣的山野世界,走向纷扰丛生的现实世界,再走到屈心抑志的礼法世界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3]任笃行.全校全注集评聊斋志异[M].济南:齐鲁书社,2000.

作者简介:张冰冰(1984-),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文化传播系,助教,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上一篇:从二元反垄断典型案例探析反垄断法执行体制效... 下一篇:社会调查法的内涵及问卷调查的实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