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缺血性眩晕62例

时间:2022-10-20 10:26:53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缺血性眩晕62例

【摘要】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将8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补阳还五汤组),和对照组27例(常规治疗组)。结果 补阳还五汤能降低红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从而改善中风后脑细胞的缺血状态。结论 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缺血性眩晕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红细胞压积; 全血粘度; 血浆粘度缺血性眩晕

缺血性眩晕是中风后比较常见的症状,也是中风复发的先兆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清楚,但多数认为无非是脑动脉受压和管腔内血流异常等。作者自2004年11月至2008年4月用补阳还五汤治疗62例,观察了它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入选标准 选择中风患者在我院治疗后无肢体、语言功能障碍、经临床及CT、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干诱发电位(ABR)、脑血流图等证实为缺血性眩晕患者89例为观察对象。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诊断标准[1]:①感觉障碍:左、右侧或双侧任一肢体或多肢体感觉缺失,麻木或感觉异常;②平衡障碍:不稳定感或共济失调;③运动障碍:左侧和(或)右侧上下肢软弱、麻痹或运动笨拙;④发作性旋转性眩晕持续数分钟,每天数次或数天1次;⑤吞咽困难或一语言障碍;⑥复视,视物模糊,一侧或双侧视野缺失;⑦经听力学及前庭功能等检查排除其他类型眩晕。

1.2 一般资料 8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男47例,女15例;年龄45~69岁,平均55岁;病程2~21个月,平均4.4个月。其中CT诊断12例,TCD诊断23例,脑血流图示供血不足者24例,ABR异常者3例。对照组27例,男20例,女7例;年龄42~62岁,平均48岁;病程20 d~18个月,平均4个月。CT诊断7例,TCD诊断10例,脑血流图异常5例,ABR异常5例。

治疗组与对照组眩晕伴短暂意识不清者分别为14例、10例,面部感觉异常分别为8例、6例,复视或视物模糊者分别为10例、8例,猝倒者分别为8例、6例,走路不稳者分别为10例、7例,舌麻木感者分别为7例、5例,双侧上下肢无力者分别为6例、4例,语言障碍者分别为5例、8例。

2 治疗方法

2.1 给药方法 两组均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新乡市新辉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粒5 mg),2次/d,10 mg/次。治疗组加用补阳还五汤(黄芪160 g、当归25 g、川芎15 g、桃仁12 g、赤芍20 g、红花12 g、地龙10 g),1剂/d,早晚分服。用药2个月(期间不服用其他任何药物)后评定疗效。

2.2 观察内容 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各做1次血液流变学检查;记录服药前1个月眩晕发作次数及服药期间眩晕发作次数。统计学采用t检验。

2.3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效果分为完全控制、显效、有效和无效(2)。服药1个月的疗效按以下方法求得眩晕系数:服药1个月月平均发作次数乘以100后再除以治疗前1个月月平均发作次数。如眩晕系数为0,则为完全控制;1~40为显效;41~80为有效;>80为无效。

3 结果

3.1 服药2个月 治疗组62例中眩晕完全控制11例,显效20例,有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3%,愈显率为50%;对照组27例中眩晕完全控制4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6.7%,愈显率为37%。两组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 两组近期疗效 治疗组62例中有42例追踪观察半年,眩晕完全控制22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4例;对照组27例中有8例追踪观察半年,眩晕完全控制1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3例。在观察期间眩晕发作时按原方案治疗,无效者改用其他药物治疗。

3.3 补阳还五汤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见表1。

上表所示,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与各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中风后缺血性眩晕是最常见的中风复发的预报信号[3],任其自然发展约有3.3%在中风后30 d内再发,经2年的随访接近1/3再发性中风发生在30 d内[4],因此早期诊治甚为重要。一般采用肝素和双香豆素类药物联合治疗,大部分患者有较好疗效,但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和应用的局限性。中医认为中风后缺血性眩晕的主要病机是气虚血瘀,治疗则宜补气活血化瘀,所以我们选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本病,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使气旺以促血行;佐以养血活血通络化瘀之品,共奏补气活血、逐瘀通络之功。事实证明补阳还五汤有改善血液粘滞性及血液流变性、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微血管、恢复血液动力及血管壁的弹性,加速血流速度及组织灌注等功效[5]从而取得显著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Whisnant JP,Basford JR,Bemstein EF,et al.Classiffication of Cerebrovascular liisease III Special repoit fronl the National lnstitute of Neurologieal Disorders and Stroke.Stroke,1990,21:637680.

[2] 赖芳山,叶成亮,阎润茗.益气活血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32例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4):216.

[3] 刘道宽,汪无极.神经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3119.

[4] 蒲传强,郎森阳,吴卫平.脑血管病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73174.

[5] 何熹延.活血化瘀法配伍治疗心脑血管病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8):507.

上一篇:药物治疗稽留流产疗效观察 下一篇: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