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时间:2022-10-20 10:19:47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摘 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标对课堂教学实现实效性的要求,也是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的必然渠道。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探究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更需要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大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课堂充满亲切感和自主学习的感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通过研究,能调动更多的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使小学科学课变得丰富多彩。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师贯彻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小学生基础科学素养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生活化的特点。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停留在教会学生“是什么”的阶段,而应该通过教师的启发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小学科学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探究性和实践性更加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兴趣情感特点、已有知识经验等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关注学生的兴趣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尊重小学生的自主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便要充分相信学生,教师要创造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学习。例如在讲授“植物的一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中,引导学生感受校园花草树木的生长特点,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栽种一种植物,长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原本枯燥的知识变成了丰富实践体验,不仅丰富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感知,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正确选择教学方式

教学无定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切忌盲目追新求异,教学方式的选择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讲授法教学时要注意启发性。例如在学习“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由于小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基础,盲目让学生自主探究起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时教师运用传统讲授法反而更有效果,但“讲授法”不是“满堂灌”,而是要有启发性,教师可以从蛋白质、热量等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信息入手,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考。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在“哪杯水多”一课的教学时,教师直接向学生引入量筒等液体测量工具不易于被学生接受,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探究性活动来引导学生一步步自己发现。教师一开始向学生展示杯子相同但水位不同、然后是杯子不同水位相同、然后是杯子和水位都不同,让学生观察说出哪杯水多,通过难度的增加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最后教师向学生介绍量筒等策略液体的工具,并引导学生将刚才的观察通过量筒检验看是否正确。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性认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过程活动化

小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分组协作完成,将教学过程活动化,不仅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在任务解决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在分组教学时要注意分组的合理性、任务的针对性、过程的有序性、总结的及时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指导和辅助作用。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性、多样性、新颖性的特点,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教师创设虚拟情境,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直观感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授“卵石的形成”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动态课件,模拟河流奔流而下冲刷石块,形成卵石的过程,向学生展示上游河流、中游河流、下游河流及水中石块的不同形态,提出问题,“大家仔细观察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石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通过观察,大家说说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模拟情景的再现给学生以直观感知,并能快速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通过教师有启发性的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从而使课堂教学产生良好效果。

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科学习惯至关重要,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既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同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久艰辛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的长期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姜扣兵.基于新形势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半月,2013年第9期

作者简介:

刘格林,男,(1966.10~),柳河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1998年毕业于海龙师范学校,同年七月分配到柳河县实验学校任教至今,从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上一篇:浅析新课程中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下一篇:如何提高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