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时间:2022-05-18 06:46:46

论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摘 要】分层教学能令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关注个性的特点不再让学习成为学生的桎梏和负担。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也认为分层教学法是一种教师和学生花费最少时间和精力就能获得最好教学效果的方案。本文将结合笔者一线教学经验和研究来谈谈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有效应用分层教学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层教学;评价分层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分别完成三、四、五级目标。可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新课程标准规定了不同的层次要求。但是令人忽略的一点是,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这样,分层教学手段就应运而生了。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和潜能把学生科学的分层小组,群体之间的类似性质使得该组学生无论在对知识的理解还是相互学习中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和提高。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研究所得来谈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

一、分层教学理念及其优势简述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古已有之,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成语。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人物提出了分层教育理论,如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就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保持不同的注意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经过对分层教学法一段时间的研究,本人发现分层教学法能够与素质教育理念相结合去改善“一刀切”“机器人”的传统教导思想,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智力充分发展其个性。

二、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之途径解析

1.教学主体分层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全面覆盖

许多教师错误的把分层教学法等同于给学生“分好坏”。的确,我们在对教学参与者也就是学生进行分层时还是主要以学习水平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但这并不是对英语差生的歧视与怠慢而是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如果我们不分受教育者能力的强弱,一股脑的进行相同层次的教育势必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基础较差的同学跟不上节奏的问题。但笔者认为,教学中的分层不应出现基础知识传授领域,分层教学出现在提高阶段更有利于英语教学。针对这点,本人把我们班级的学生共分为三组,分别为提高组(A)、 进步组(B)及基础巩固组(C)并制定不同教学目的。

2.教学过程分层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层层推进

授课阶段的分层应建立在基础知识讲授后的巩固或提高阶段。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们的分层教学应是机动且灵活的,在大的分类背景不动下针对学生对不同知识单元理解及吸收的不同灵活的变化组别的人员构成。比如A组学生不但要求全部掌握每一节课的全部教学内容,教师还应着重对学生学习英语习惯的培养及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B组的学生力求掌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力求能综合运用新旧知识点,注重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而C组学生则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为主要课堂教学目标。

3.作业分层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巩固

作业不仅是检测与衡量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测评手段更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与查漏补缺的重要途径。作业的布置一直被教师认为是老大难问题,太过基础使得A层次学生得不到实质提高,太难或普通使得B层次学生及C层次学生难以应对。因此,在布置作业时笔者认为,可以让A组学生做一些专题型练习。B组学生可对课本原文进行缩写来逐步培养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C层次更要注重基础做一些抄写、熟记知识点的作业来巩固学习成果。

4.评价分层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公平测评

最后,评价分层最具有实际意义。目前我们的评价标准大多以考试成绩为主而缺乏针对性在考核阶段开展分层评价无意是一项新的尝试,比如我们可将总成绩分为卷面成绩、达成各小组基础目标情况、课堂参与程度,分为为6∶2∶2。这种鼓励性质的评价标准可捕捉到学生细小的进步,增强学生自信心,既肯定了进步也指出了不足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长久的发展。

三、结语

分层教学理念对各层次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课后作业及评价标准,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教师通过分层教学法合理的安排了教学内容,这种从教学方法自身的创新上来看也是对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挑战。那分层教学法也存在一些弊病,可能会对一些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严重打击。教师应在实施分层教学法时注意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崇梅.英语课实施分层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1( 3)

[3]张明堂.分层教学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改创新,2012

[4]席玉虎.初中英语专项训练阅读理解(八年级)[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上一篇: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下一篇:浅析新课程中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