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初中古诗词的审美化教学

时间:2022-10-20 08:59:37

小议初中古诗词的审美化教学

由于语文审美化教学具有形象、情感、创造性等特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入境、入情、悟理、创作四方面展开论述古典诗词教学过程的审美化。

一、再现形象,步入诗词的审美境界

语文审美化教学具有形象性的特征。形象是审美的起点,没有形象就没有审美感受。诗人用形象来思考,形象是意境的基础,诗词所创造的是美的形象。可以说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以再现诗词中的形象为突破口进行审美教育。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让诗词的语言符号所表述的形象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鲜活形象,从而使学生步入审美的境界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提倡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的朱熹也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通过熟读精思可以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读出诗词的音韵美,品咂诗中的意境与韵味,使作者的感情、语言化作学生的感情、语言,作者鉴赏的美变成学生眼中的美,诗词中塑造的形象就能活动在学生的头脑中。此外,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对诗词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摆脱思维的束缚,把抽象有限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可感、内容丰富的画面。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怎样将学生引入清幽明净、和谐相生的境界呢?首先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然后要求学生合上书本、闭上眼睛,开始想象神游。教师可作如下提示:假如我就是王维(学生可先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在秋天的黄昏独居山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在想些什么呢?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产生与作者的共鸣。由于本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可让学生把它当作一幅有声的图画来欣赏,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根据诗中选择的意象绘制简图。这种导想式的入境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共鸣,由悦目到悦心,自然会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

由于学生的审美体验与作者存在距离,教学时,教师可适当通过各种教学工具,如简笔画、挂图、录音机等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达到“入境”的目的。

二、披文入情,探求诗词的情感意蕴

情感是语文审美化教学的灵魂。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应该流动着丰富热烈的教与学的良性情感,让课文的情感既感染教师又感染学生,然后教师与学生相互感染,形成一个热烈、浓郁的情感场。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都离不开情感的激励与推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欣赏诗歌时,也要注意审美移情,读者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也与诗中的意象交融于一体。这种境界柳宗元已作描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神释,与万物冥合。”这就是注重诗情的审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自身的教学情绪,披文入情。教师要先动情,才会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带动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感情酝酿中受到启迪,激活学生的审美情弦。如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一开始便极动情地朗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伴随着掷地有声的诗句,平举右手,缓缓地伸向前方,眼随手去,极目仿佛让人看到英雄豪杰如潮涌来,这个简单的手势和表情把学生带到历史的悠悠岁月中。接着“啪”的一声,猛击书案,快速诵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这里通过自己有感情的范读以及独特的手势和表情,创设出极具魅力的教学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

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去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即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激发的感情与诗人寄予的感情产生共鸣、交流。让学生在优美诗句的体味赏析中去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来触动自己的心灵之弦,从而唤起自己强烈的审美体验,陶冶自己的情操。这也符合新课标情感与价值观的要求。要准确地把握诗句所传达的情感并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应先了解作者生平或写作背景。“诗品即人品”,诗人的品格、修养、精神力量,都化入了诗篇。很多诗篇所传达的情感美、人格美、道德美至今还有现实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移情现实,陶冶情操。读者步入诗境、领悟诗人情感的同时,可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心理评价再次关照审美对象,从而获得深厚的情感享受,领会再创造的愉悦。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若我们引导学生以自己依依惜别亲人师友的情景来比况,学生定会重生强烈的情感震撼,这就是基于“诗物”“诗情”而又超越“诗物”“诗情”的绵长的情感氛围享受。

三、深入悟理,领悟诗词的深刻内涵

诗词不仅有境、有情,更要有理,这“理”就是诗中的深刻意蕴。审美教育的落脚点应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形成优良的品质。把学生引入诗境、体会诗情仅仅是审美的初级阶段,要激发学生更深沉的情感就不能没有对诗词的理性认识,以及对诗词的深刻意蕴加以领悟、品味、消化。使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让学生从作品的形象中看到生活的本质、诗词的内在美,从而深化学生的美感、提升审美的力度。

古典诗词年代久远,诗词中所描写的内容与现实有异,诗人生活的环境、个人经历和思想意识与我们不同,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诗境中走出来,面对现实,借诗移情。如学习《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焦仲卿双双殉情,死后化作双飞鸟,两家求合葬,他们的爱情似乎在死后得到了肯定,为情而死的悲剧结局被美化了。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认识,这种双双殉情的爱情观是当时病态社会的产物,绝不能模仿。由于古典诗词内涵极为丰富,其中难免有情绪低落、消极避世的一面,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批判地吸收。

四、积极创作,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创造是审美活动的最高级阶段,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有高度创造性的活动。中学生是否具有创作诗歌的能力?早年洪镇涛先生在深圳宝安区进行“学习语言”教改试验时,曾经让小学生模仿写作绝句、律诗等古体诗词,非常成功。由此看来,让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的同时进行简单的类比创作,也是对古典诗词审美体验的一种提升。“少年情怀就是一首诗”,中学生情感丰富、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写诗,引导学生从语言、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模仿古典诗词创作。鼓励学生自编诗集,开办校园诗社,让中华诗词大步进入中学校园,让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在诗词教学的审美体验过程中,各种审美心理和教学环节并不是按部就班进行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融会贯通。教学中,教师应分析影响学生审美活动和审美心理的主客观因素来调整教学过程。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渐加深。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古典诗词的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收到教学审美化的效果。

(邱辉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上义中学517456)

上一篇:古典诗词教学中鉴赏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非言语交际手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