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学生艺术教育中的修养

时间:2022-10-03 05:27:44

小议学生艺术教育中的修养

艺术,是微妙的意蕴。它所带来的表现方法优越于通常的说与写的表现方式,能够表现心灵深处的思想与感情,能够调动想象力、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越来越发现,学生的生命中除了上课、作业、考试,还应该有尽情地歌唱、翩然的舞蹈和自由的创作。在艺术活动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由个性应得以尽情发挥。学校艺术教育赋予学生的,不仅是一笔艺术财富,更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完满人生和终身幸福的精神力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艺术素养应该成为全体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也需要向前推进与发展,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先进的理念来诊释艺术对人的价值。因此,我校的艺术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一、艺术教育及艺术课程现状越完美,世界就会变得越完美。

艺术教育正是要为人的完整、完善、完美奠基,发展全面思维,丰富感情世界,完善心理结构,健全智力系统,培养审美能力,拓展文化视野。

学生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可以开启心智,引发灵感,特别是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形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画家达·芬奇曾说:“艺术给了我创造的灵感。”艺术不仅给了我们一个创造物,更重要的是给予了我们一种创造的思维方式,在传统多于现代、继承多于发扬、共性多于个性的我国高中教育中,更需要富于创造性的艺术课程的阳光雨露。

目前,高中艺术课程虽然是国家必修必选课程,但其在学校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能拿到学分就可以,其原因是对升学起不到作用。

有的学校虽然也开设艺术课,但课时很少,又经常被挤占,使得学生更加不重视。真正喜欢艺术的学生会选择专业艺术教育的渠道,比如特长学习、艺术考级等专业化学习,但这只是少部分学生的学习模式。从“教”的角度来说,艺术课在学校的地位边缘化,长期得不到重视。教材特色不明显,没有形成对人的成长、人的素质培养有益的教材和教学形式,只停留在审美教育的层面上,与学生的需要及终身发展有很大的距离。

这些问题无论对学生当前知识能力的开发,还是对学生终身品格的形成都是不利的。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体学生,这部分内容就不能空缺。因此,我校在现有艺术课上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探索。

二、艺术课程改革实验模式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伦理学》序中曾说:“每一种艺术都设想以某种善为目的。”亚里士多德提到的这种“善”,可以理解为“美好”、“完善”。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自身越完美,他知觉到的世界就越完美;而人知觉到的世界改革理念。一方面是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不论其背景、天赋和能力,都有权享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内容,学校要为所有学生提供和创造走近艺术的途径,并借由这条途径获得更多发展的可能。然而,人们常常用专业艺术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艺术教育,使艺术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事实上高中艺术课程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家,它和专业艺术教育在目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有着根本的区别。艺术教育要通过艺术手段,达到教育的目的,即通过艺术课程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其各方面和谐发展。因此,我校的艺术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全员性、自然班”,我们所实施的艺术特色课程的班级并不是经过挑选的艺术特长生组成,而是由完全随机的、纯粹的自然班学生组成。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对于艺术有多样的价值判断,天赋条件也各不相同。我们引领他们共同走进艺术世界,尊重他们各自感受艺术的不同方式,并且不以水平的高低评判他们,而主要是通过艺术的方式鼓励他们发现自我、表达自我、发展自我。我们进行改革实验,不是要让个别学生学习个别艺术知识,而是要通过课程的形式,创造一个机会,打开一扇窗口,让全体学生认识到艺术对于成长、对于终身发展与人生幸福的价值。

另一方面是促进全面发展。

我们的艺术课程绝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唱几首歌,会跳几个舞,而应该在教学目的上更加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的是解放思想,培养创新能力,激发热情与灵感,鼓励自信、大胆、多样而富有个性的表达,启迪学生将艺术融人生命,让艺术成为自身的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去看到更完整、多样、美好的世界,借助这个载体迁移、发掘、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其中就包括观察模仿能力、即兴表现能力、创造求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综合融化能力。

实施原则。首先不额外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负担;其次要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学科整合,如体育与舞蹈的整合、合唱与音乐课的整合;最后要保持课程的稳定和保证课程的总量,不能随意挤占。

课程方案。本次艺术课程改革以学校的“6+l+l”课程体系为基础,由体美处、艺术教研组、外请舞蹈教师共同参与,在艺术领域的教学中增加“合唱”与“舞蹈”课程,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将新增加的艺术课程与国家课程中的“艺术欣赏课”与“体育活动课”进行时间与内容上的整合,在高一年级五个自然班中,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本次课改推出的《素质教育合唱课程》与《素质教育舞蹈课程》。

课程特色。首先是合唱课程。《合唱特色课程》其目标绝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唱几首歌,而是要通过合唱,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及意志力、团队精神的培养。合唱训练可以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移情、心灵上的熏陶以及生活上的感悟。合唱,最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因为大家要做到协调一致,集中注意力看指挥。在这种磨合中,他们会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合唱的整体效果,取决于每一个合唱队员的积极配合,任何一个人的不协调,都会破坏整体效果。因此,在练习中,任何一个人对他人都是一种无形的监督,进而对个体自身也会形成一种压力。正是在监督与压力中,集体荣誉感才得以培养起来。在长期的排演过程中,学生之间既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也可以形成一种集体感,同时还可以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

其次是舞蹈课程。舞蹈是一种用以表现人的情感与生活的人体动作艺术。它在当代“多元智能”理论中,被划进身体运动智能。从这一视角来说,舞蹈素质原是一种人体运动的艺术素质。然而,虽然与体育具有类似的功能,但它属于艺术范畴,更强调的是情感与情绪,是人借以表达个体与群体思想情感的艺术修养。通过舞蹈,人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会和提高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可以加强纪律观念,规范举止行为,培育创造性思维。

我校《舞蹈特色课程》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带领舞蹈教育界的诸多专家研发而成的课程体系,其课程目标可以概括为五大方面:观察模仿能力、即兴表现能力、创造求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综合融化能力。我们通过舞蹈课程达到对上述能力的培养。此课程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专业舞蹈教育,设计思路是严格遵照“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目的是通过舞蹈课互相激发灵感,感受不同身体文化的同时开发潜能,培养能力。

在教育者眼中,“美”是教育的初衷,也是教育的归宿。我们希望通过学校艺术教育的熏陶和感染,学生能够拥有一颗美的心灵,一种美的生活,并为这个世界贡献一份美的力量。我们的艺术课程改革,将以此为新起点,对全员艺术教育做新的探讨。希望通过教师的共同努力,把学生提升到精神的、超越的并富有灵感、激情与创意的层面上,从而赋予生命更加绚丽的光彩。

上一篇:教学自评检查汇报材料 下一篇:能源消费调查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