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贫穷根源

时间:2022-10-20 08:43:18

【前言】探寻贫穷根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贫穷陷阱”是学者观察思考贫穷现象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实际上,对于许多贫困者而言,他们缺的不仅是资金、技术和市场机遇。 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土地承包制施行后,作为支援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运而生,但这种专门针对农村的小额信贷模式,显然未能起到...

一位温州商人朋友多年前就来到因小商品批发而享誉全国的汉正街创业,如今小有所成。在谈到附近一些居民宁愿坐享低保,打打麻将,也不愿在商机四伏的汉正街找工作时,他颇难理解。

排除掺假等特殊因素,吃低保者贫穷应无疑议。在朋友看来,这些人如果到充满商机的汉正街工作,哪怕是当搬运工,收入也完全盖过吃低保。当然,这会苦得多,而且体力职业很难为附近居民所接受。

这类人如何才能不贫穷,《贫穷的本质》试图给出回答。此书初衷是研究贫穷的原因。为此,两位作者深入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同时,也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反思,比如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他们指出,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

什么是贫穷?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据此标准,当时全国贫困人口数量为1.28亿人。而早在2008年,世贸组织制定的国际贫困线标准为每日1.25美元,全球贫困人口高达10亿。今天我们所关注的贫穷,更多是那些生活在国际贫困标准线以下的10亿人口,他们食不果腹,得不到基本医疗、教育,更遑论发展。关注这些人的生存发展,其实也是一直以来被频频提及的“穷人经济学”。

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孟加拉小额贷款创始人·尤纳斯。30多年来,他创办的无抵押微额贷款银行帮助“数以百万计的孟加拉国贫民摆脱了贫困”。尽管有这样的“铁证”,但本书作者引用《援助的死亡》一书提出反证,“援助使人们停止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腐蚀地方机构并削弱其作用,导致一些援助机构形同虚设。”这样的担心并非完全没道理,但援助可以给那些渴望改变命运,并矢志奋斗者以希望。如果没有必要的援助,连这些微弱的希望,都可能湮灭于贫穷的呆滞目光中。

“贫穷陷阱”是学者观察思考贫穷现象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实际上,对于许多贫困者而言,他们缺的不仅是资金、技术和市场机遇。

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土地承包制施行后,作为支援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运而生,但这种专门针对农村的小额信贷模式,显然未能起到制度预想中的理想作用。尽管不能排除贷款申请制度设计繁琐,可主因恐怕还在于农村家庭对贷款有天生的恐惧和抵触,不敢贷,也不知贷了能做什么。对好不容易吃口饱饭的大多数农民来说,与其贷款冒风险,不如守着温饱平安度日。不难看出,这种思想认知与汉正街的低保户有某些类似——贫穷者都缺乏资金,但资金并不能真正帮助多数贫困者脱贫。

为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中国从上至下建立扶贫机构,行政力量主导因素明显更多。这种“大包大揽”不仅不利于激发个体致富创造热情,还可能因为行政决策失误,给贫困群体造成经济损失。现实中的失败案例并不鲜见,毕竟行政的好意,并不必然在市场上求得良好经济收益。

倒不是说对贫穷现象行政力量可以放之任之,而是既应就事论事,又应充分尊重市场规律,逐渐将贫困群体引导培养为活跃的市场角色。这也是本书给除行政力量外的教育、NGO等组织的忠告。

或许因为历史上饱受贫穷困扰,所以我们习惯用“消灭”二字。从字面上理解,“消灭”贫穷之后,只要巩固成果,就可以有效抵御贫穷再度袭来。事实上,贫穷概念具备两大特征,即比较和动态。今天我们说富裕,是相对于过去的贫穷;说北欧的富裕,是相对于其他地区的贫穷而言;国际贫困标准线并非一成不变,而会根据时代的发展作出适当调整。只要比较差别始终存在,贫穷就会随之存在。

历史上的大量实践又充分表明,曾吸引无数人的“均贫富”梦想,在现实中并没有生命力。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真正消灭贫穷。贫穷本就是社会纺锤形结构中的重要一环。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希望。贫困者或许没有爬升的欲望,社会却不能因此而泯灭脱贫的动力。与其在“消灭”贫穷上想破脑壳,倒不如在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丰富社会爬升通道、打造救助机制方面积极作为。 作者为书评人《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印)阿比吉特·班纳吉等著,景芳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4月

上一篇:科技前沿 26期 下一篇:天使要找到创业者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