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读写课程设计分析

时间:2022-10-20 07:51:18

大学英语读写课程设计分析

摘要:简述阅读与写作是互相促进的两个语言习得环节,读写结合是英语教育的法宝。评述《大学英语体验阅读与写作》,探索改进读写教学的策略,设计基于写作本位教学观的大学英语体验式读写教学模式。

关键词:读写课程;写作;阅读;大学英语

体验阅读与写作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大量阅读是学习使用一门语言的基本条件之一,就英语学习而言,重复率和接触量是至关重要的两个要素,英语学习者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和语言的“亲密接触”上。[1]美国语言学家和教育专家克拉申(Krashen)认为,阅读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大量的自由阅读(FreeVoluntaryReading)不仅有利于语法和拼写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学习者综合语言素养。[2]149-150但现实情况堪忧,大学英语俨然变成一门工具课,课程人文性目标被淡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心智发展被忽视。大学英语教材教辅的编写偏向应试,课本中文学作品和经典美文偏少,未能为学习者提供足够反复学习和课外阅读的机会。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读物应该说都是精挑细选的佳作,但是由于篇幅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大量接触语言的需要。同时教材中也设计了许多针对课文的练习,作为教材,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设置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些练习却形同鸡肋,学生对此兴味索然,教师也往往觉得无从下手。阅读与写作是“理解”与“生成”的过程,是互相促进的两个语言习得环节。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阅读能力强的人不害怕写作。反过来说,不害怕写作的人,一定是喜欢阅读或阅读量大的人。克拉申(Krashen)在《阅读的力量》(ThePowerofReading)一书中明确指出:“阅读得好的人写出的东西几乎都在可接受的程度,要想写得不好都很难。”因为,“学生在阅读中潜意识地已经吸收或学会许多写作手法,而且自动地本能地将它们使用出来;写作中使用新词比从阅读中读到新词更能有效增加词汇。”[2]45-50可见,阅读与写作挂钩,在阅读中练习写作,是发展读写能力的有效路径。但课外阅读什么作品?如何有效地阅读?如何促进自由阅读?如何以阅读促写作?教学是该坚持“阅读本位”,还是“写作本位”?《大学英语体验阅读与写作》[3]一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和启示。

一、从“英语语境”回归“混合语境”

大学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一些老师过分强调英语语境,生怕母语干扰,产生负迁移,摒弃汉语注释或双语阅读,其实适当的汉语注释可帮助学生阅读,因为生疏的单词太多,读起来就太费事,阅读兴趣就不复存在。而在写作中,为避免出现中式英语,许多老师一直强调用英语思维,而实际上对于中国学生,一直在汉语文化语境中生活,全部用英语思维实际上是“天方夜谭”,对于一个写作主题,可以用汉语进行构思,列出主要观点和写作纲要,然后用规范的英语表达。当然要写出规范优美的英语句子,海量的英语阅读是前提条件。《大学英语体验阅读与写作》一书中的“输入-理解”阅读模块,包括美文诵读、文化阅读、深度阅读(故事阅读、散文阅读、时文阅读)和双语阅读4个板块、7个项目。实际上每一板块都与汉语有关,导读部分、汉语注释、汉语译文等等无不充分彰显作者的良苦用心。“美文诵读”板块,着力让读者亲近经典名篇,期待读者能用心朗诵,享受绕梁余音;“文化阅读”板块,引领读者走近异域风情,开启文化之旅,作者遴选富含文化信息的篇章,从不同侧面展示西方文化;“故事阅读”板块,目的是让读者感受故事作品的巧妙构思,真正体验品读乐趣,从而实现因兴趣而阅读,这是自由阅读的前提;“散文阅读”板块,通过美文赏析指导读者学会欣赏名师佳作,玩味英语之美;“时文阅读”板块,自然是提供时效性较强的热点篇章,目的是让读者纵览时事风云,开拓国际视野;“限时阅读”板块,旨在训练读者获取文章要义的能力,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篇章阅读,掌握扫读与略读技能,提升理解能力;“双语阅读”板块,提供汉语译文,目的是让读者真正领会篇章的语言表达,充分了解英汉差异。在阅读各板块后面还有阅读札记,记录阅读思考、捕捉习得体会。阅读札记可用英语或汉语写,也可以英汉两种语言混用,字数不限。这些独特设计目的都是让读者从所谓的“英语语境”回归到“混合语境”,母语不应该成为英语学习的干扰因素,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不容低估。

二、从“阅读理解”回归“阅读思考”

在应试为导向的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文章必须要完成一些附带的练习,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阅读理解,似乎没有练习阅读就是在做“无用功”,同时老师在讲解阅读理解题和讲评学生习作时“纠错情结”始终难以摆脱,似乎把错误的东西全部纠正过来了,剩下的就是正确的,其实以正确的语言去挤掉错误才是习得语言之道。另外,真正有效的阅读是基于获取知识和引发思考的阅读,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自己迫切需要精确掌握的资讯,自然会进行深度阅读和拓展阅读。当然英语阅读也存在一个“含混容忍度”,如果是为了获取一些资讯或者是阅读一个英文故事,可以不求甚解,排除冗余信息,只求融入语境、获得知识、体验阅读的快乐。这实际上是阅读教学上的“内容范式”取向,基于内容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喜欢上阅读,学生便会不由自主地、不费力地学会主动阅读,从而积累大量词汇、学会拼写词语、发展理解力、使用复杂的语法结构、形成良好的写作风格,提高语言能力。《大学英语体验阅读与写作》提供了不同题材、难度相当的文章作为阅读素材,同时设置一些能诱发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思考题。提倡思索、分享与讨论,从机械枯燥的“阅读理解”回归趣味盎然的“阅读思考”,在阅读相关篇章后,老师可为学生确定一个写作主题,然后提供1~2篇优秀范文供学生研读讨论,全盘考虑之后就可拟出写作提纲。

三、从“阅读本位”回归“写作本位”

叶圣陶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他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4]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常被提及的教学方法,但是在“阅读本位”教学观的影响下,英语写作教学往往沦为“附庸”的“鸡肋”。这种流于表面的“读写结合”是对“以读促写”的误读。应该为“读”与“写”找到最佳契合点,阅读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是写作,写作才是阅读的目的,从“阅读本位”回归“写作本位”,为写而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大学英语体验阅读与写作》中的“互动-产出”写作模块包含阅读思考、观点陈述、主题写作和拓展写作四个板块。“阅读思考”板块侧重提纲挈领,梳理文本,这是基于对“输入-理解”阅读模块中同一主题但视角不同的多篇文章的独立思考,由此引出“观点陈述”板块,其观点就有充分依据,这就是从输入到输出的最佳设计。该书的特色在于其主题写作恰恰是每一单元的核心,也就是说“输入-理解”阅读模块所有文章都是服务于主题写作,这就是为写而读。正所谓“博观约取,仿中有创”,这样习作才能体现学习者独立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互动-产出”写作模块中的“拓展写作”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视角,引发读者创新思维,创意表达。四、结语倡导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这是英语学习成功必经之路,但是不能相信单凭“读书破万卷”就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体验式阅读与写作的精髓在于“为写而读”,在于阅读、思考和表达的环环相扣。正如黄远振所指出的:英语学习需要多读、多思、多写。这如同马太效应(MathewEffect),读得越多、听得越多,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就会越好;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越好就越喜欢多读、多听,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姚鸿琨 单位:莆田学院

上一篇:民间美术造型与动漫形象设计的关系 下一篇:翻转课堂在客户关系管理课程设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