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2-10-20 07:25:00

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满意度低,教学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本文结合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分析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一些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34

在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日渐激烈,通识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也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上世纪90年代,国家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共选修课建设成为了热点问题之一。众所周知,公共选修课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公共选修课却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 公共选修课现状

笔者在某校针对公选课教学质量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

[[ 满意度

类别 \&满意\&较满意\&一般满意\&很不满意\&学生总体满意度\&15.4%\&32.5%\&38.1%\&14%\&公选课设置满足度\&27.3%\&46.5%\&21.3%\&15.4%\&]]

通过表中数据基本可以反映公选课的教学现状,从目前公选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来看,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兴趣的需求,公选课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

2 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影响高校公选课教学质量的原因:

2.1 对公选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第一,开课目的不明确,管理部门把关不严。很多高校鼓励教师参与公选课的课程教学,鼓励教师开设新课。只要老师能够开设出新的课程,对于开设何种课程、开设目的等不管不问。整个过程不是根据教学需求和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师的随意性太高。在学生选课过程中只要达到一定的选修人数,课程就可成功开设,但实际上有些课程并不适合公选课。

第二,使用教材不规范,考核形式单一。大部分教师都希望能够用最简单的方式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所以对教材的选择很随意,有选择专业课教材的,有选择自己制作的课件,还有的老师根本没有教材,教材使用可谓五花八门。这样根本不能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没有教材只能依靠在课堂上听讲,无法深入学习、复习提高,教学效果差异很大。同时,公选课考试形式单一。基本都是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提交一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论文即可考核过关。

第三,学生选课时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很多学生对开设公选课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够,选课的时候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只知道课程名称,根本不知道这门课程讲的是什么,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方面。选了之后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课程也不能更改,所以上课不认真、逃课、不交作业。另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学生把公选课当成一种任务,只要能凑够学分,选什么无所谓,在选课的时候就很随意了,早就做好了混的准备,有的学生甚至一个学期都没上过一两次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参加公选课学习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公选课的质量也就成了问题。从以上各个方面不难看出,不管是教学管理部门还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重视公选课。

2.2 公选课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价值难以实现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门课程可能同时具备几种不同功能。但是在具体的实际执行中,公选课开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应该进行怎样的知识组合?由于对这些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没有系统地对公选课进行课程设计。各类课程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学应当完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应当进行何种组合?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课程内容庞杂,课程之间没有分工、协作,课程体系缺乏整体力量,公选课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很难体现。

2.3 教师能力高低不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很多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不愿开设公选课。因为精力有限,所以他们更愿意将重点放在科研等方面,根本不愿在公选课上浪费时间。与之相反,那些阅历浅、知识深度不足、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却将公选课作为积累自己教学经验的“试验品”,结果可想而知。

2.4 公选课的监督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将选修课的质量考核与教学评估纳入整体考核当中。类似学生网络评教、教师互评、专家督导等只适用于必修课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估,并没有应用到公选课考评中。公选课程被视为大学课程体系的课程,对于公选课是“爹不亲、娘不爱”,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这使得公选课成了各个高校管理的一个盲区。

3 解决的对策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公选课教学效果不好,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高校实际教学环节中的漏洞和教学管理当中的不足。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1 统筹规划公选课的课程设置,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

公选课的开设目标是满足大多数选修学生的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当统筹规划公选课的课程设置。在保证学校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要,规划出合理的公选课课程体系,同时可以适当地结合学校特色。由于公选课具有跨年级、跨专业的特点,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应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并根据课程来编制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确保课程资源的充足,开设的课程应覆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技术应用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应注意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等因素。只有做好这些,才能真正实现公选课拓宽大学生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的作用。

3.2 加强对公选课的前期宣传和介绍,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选课

现在很多高校选课都是在网上进行,学生登陆到选课系统上即可看到课程的名称、选课的时间、任课教师及学分等内容,但是对课程的内容、教学目的等无从了解,所以选课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在选课前要加强宣传,让同学们认识到公选课的重要性。了解我们开设公选课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公选课的学习对于自身全面发展会有哪些提高?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完善公选课的管理机制。在学生选课前应当把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主讲教师的基本信息等都挂在网上,让学生们提前了解。这样学生在选课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清楚自己想选什么,选了什么,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了选课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3 加强公选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公选课存在跨专业、跨学科等特点,所以对任课教师的整体能力要求更加严格。为确保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只能在准入机制上做文章。 首先,要组织专家按照公选课的定位,对教师的开课申请和课程教学计划等进行严格、科学的审核,淘汰那些不满足开课条件的课程。其次,对于申请开课的老师进行简短的试讲。学校或者院、系可以组织一些评委进行评审,对于未达要求的教师或者课程要严格取缔。第三,对开课教师的资格进行限制。没有取得中级职称的教师原则上不能开设公选课。同时,学校应制定一些激励措施,鼓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开设公选课,尤其是教授、名师奖获得者、学术带头人等。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聘请一些校外知名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企业家等到校开课。第四,定期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鼓励教师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拿到经验交流会上与其他教师分享,通过互相学习达到共同进步。从而建立一支教学特色鲜明的公选课教师团队,以此来积聚力量,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3.4 加强教材建设,狠抓考试规范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工具,教材的有无以及教材质量的优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公选课在选用教材方面应特别注意“教”与“学”的结合,避免过于专业化。公选课的教材应与专业课教材区别开来,公选课教材不能将学科知识进行简单的罗列,应当将重点放在主要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与辨析、批判与创新以及主要思维和方法的融合中。在选用公选课的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目标,注重教材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公选课的考核和必修课不同,相对于必修课来说要自由宽松得多,因此改进公选课的考核制度是保障公选课质量的另一关键。由于公选课的授课对象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力和熟练程度都不相同,所以公选课的考核形式应当多样化。大多数公选课考核方式都是一篇课程论文,最多参考平时的考勤,根本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所以,在公选课的考核环节上,不仅要将学生的平时出勤情况和课程论文加入其中,更应该将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外作业等纳入其中。这样得出的成绩才能作为考核的最终成绩,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3.5 加强监管,完善监督和评价体系

提高公选课的关键是进行有效的教学监督。第一,建立准入机制,把好审核关。对于选课人数不够一定比例的课程要坚决淘汰。第二,进一步完善公选课的质量监控体系,将公选课纳入整体课程评价中。除了期中教学检查外,要不定期地组织督导组听课,通过学生评教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将评教信息反馈到教师所在院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充分发挥网上评教的作用,以此来提高任课教师对公选课的重视度,最终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第三,加强公选课的学生管理。在校期间要求每位学生必须选够一定学分的公选课,否则不予毕业。同时,限制一学期最多选修两门课程,选而不读的学生不准考试、不记学分。第四,激励公选课教学。对于一些课程稳定、深受学生欢迎和对课程建设有思路、有创新的公选课,学校可以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支持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对于一些选修学生较多的课程,可适当增加开班数,扩大授课面,鼓励不同教师进行任课,提高课时待遇,打造精品公选课课程、优秀公选课团队。

总之,公选课是实现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在公选课的教学和管理很多高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绩。要想真正地发挥公选课开阔学生视野、优化学科结构、实现素质教育的作用,各个高校还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制定出一种适合本校特色的公选课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香萍.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9).

[2]赖李明.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公共选修课管理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0,(1).

[3]邱泽国.高等学校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2).

[4]郭德侠.大学公共选修课的调查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9,(6).

[5]郭娟.关于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教学管理与评价,2009,(6).

作者简介:李文峰(1981-),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经济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河南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上一篇: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大学生职业指导典型案例分析